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中华文化基金会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875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5册》目录

第一章 天文 1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起源论 1

壹、由西欧传入说 1

贰、独自发明说 3

叁、中西天文学乃各自发展不相因袭 5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之特点 7

壹、天文家与历家之分流并峙 8

贰、官方之特性 13

第三节 天地开辟论 17

壹、神话与传说 18

贰、其他 19

第四节 古代之宇宙观 23

壹、盖天说 24

一、周髀中之北极璇玑 26

二、周髀之法物 26

三、周髀之几何知识 28

四、周髀之其他观测 29

五、周髀之「日高」与「天离地」 30

六、周髀之「日径」 36

七、周髀之天地平视图象 37

八、周髀之天地立体图象 40

九、盖天说分期之讨论 42

十、周髀之「日光所照」与「人所望见」 42

十一、盖天家对於地理物候之推论 43

贰、浑天说 44

一、灵宪 45

二、浑仪 52

叁、盖浑二说之源流与纷争 63

肆、宣夜说及其他 71

第五节 星座与星图 73

壹、星座 73

贰、星图 79

第六节 天文仪器之发展 89

壹、璇玑玉衡 89

贰、圭表 91

叁、漏刻 99

肆、浑天仪以及其他重要之仪器 105

伍、浑天象 112

第七节 天象之观测与纪录 115

壹、日食与月食 116

一、商代之交食 116

二、春秋之日食 117

三、汉至清之日食 124

四、历代日食之统计 127

贰、新星、超新星与变星 129

叁、彗星、流星与陨石 131

一、中国史上之哈雷彗 131

二、流星与陨石 145

肆、太阳黑子 146

第八节 占验论 156

第九节 正史天文志述要 165

壹、史记天官书 167

贰、汉书天文志 168

叁、後汉书天文志 170

肆、晋书天文志 170

伍、宋书天文志 172

陆、南齐书天文志 173

柒、魏书天象志 174

捌、隋书天文志 175

玖、旧唐书天文志 179

壹拾、新唐书天文志 180

壹壹、旧五代史天文志 180

壹贰、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二 182

壹叁、宋史天文志 184

壹肆、金史天文志 185

壹伍、元史天文志 186

壹陆、新元史天文志 187

壹柒、明史天文志 187

壹捌、清史稿天文志 190

附录一 中西星球(恒星)名称对照表 195

(一)恒星中名检查表 195

(二)恒星西名检查表 206

(三)中西对照恒星录 218

附录二 中西星座全图对照 255

(一)北极附近星座(西译名) 255

(二)北极附近星座(中名) 256

(三)赤道南北星座一(西译名) 257

(四)赤道南北星座一(中名) 258

(五)赤道南北星座二(西译名) 259

(六)赤道南北星座二(中名) 260

(七)南极附近星座(西译名) 261

(八)南极附近星座(中名) 262

第一节 中国历法之特性 263

第二章 历法 263

壹、阴阳合历 264

贰、干支纪日 267

壹、先秦 269

贰、秦 269

叁、汉 271

肆、三国 272

伍、晋 273

陆、南北朝 274

柒、隋 278

捌、唐 279

玖、五代 281

壹拾、宋 282

壹贰、金 286

壹壹、辽 286

壹叁、元 287

壹肆、明 288

壹伍、清 290

壹、古六历述要 291

第三节 古今历法述要(上) 291

一、六历之法数 292

二、六历之上元积年 293

第二节 历法沿革史 296

三、六历测定之时 298

四、六历入蔀年表 300

贰、汉历述要 303

一、太初历 304

二、历术甲子篇 306

三、三统历 308

四、四分历 320

一、乾象历 323

壹、三国历述要 323

第四节 古今历法述要(中) 323

二、黄初历 326

三、景初历 327

一、泰始历 330

贰、晋历述要 330

三、乾度历 331

二、刘智历 331

四、杜预长历 332

五、虞喜岁差 333

七、三纪历 334

六、永和历 334

八、元始历 336

一、元嘉历 338

叁、南北朝历述要 338

二、大明历 342

四、正光历 344

三、大同历 344

六、九宫行棋历 346

五、兴和历 346

八、天保历 347

七、灵宪历 347

十、孝孙历 348

九、甲寅历 348

十三、大象历 349

十二、天和历 349

十一、孟宾历 349

一、开皇历 350

肆、隋历述要 350

二、皇极历 351

三、大业历 353

一、戊寅历 355

伍、唐历述要 355

二、麟德历 357

三、光宅历 359

四、神龙历 361

五、大衍历 362

六、九执历 364

七、至德历 367

八、五纪历 368

九、正元历 369

十二、宣明历 370

十一、观象历 370

十、符天历 370

十三、崇元历 372

一、钦天历 373

陆、五代历述要 373

二、调元历 375

一、应天、乾元、仪天历 376

壹、宋历述要 376

第五节 古今历法述要(下) 376

三、乾兴历 379

二、至道历 379

四、崇天历 380

五、明天历 381

六、观天、纪元、统元历 384

七、乾道、淳熙、会元历 386

八、统天、开禧、成天历 388

九、奉元历 391

十一、五星再聚历 392

十、占天历 392

十三、会天历 393

十二、淳祐历 393

贰、辽金历述要 394

二、乙未历 395

一、大明历 395

三、知微历 396

一、庚午历 397

叁、元历述要 397

二、授时历 398

肆、明历述要 404

一、回回历 405

二、大统历 409

三、圣寿万年历 411

四、黄钟历 412

五、新法历 413

六、晓庵历 414

一、时宪历 416

伍、清历述要 416

二、天历 421

第六节 天学名家传 423

一、张苍 424

壹、汉代天学家 424

二、司马迁 425

三、邓平、唐都、落下闳 426

四、刘向、刘歆 427

六、张衡 428

五、编、李梵 428

七、蔡邕 429

一、韩翊 431

贰、三国天学家 431

八、刘洪 431

三、陆绩 432

二、杨伟 432

四、王蕃 433

一、杜预 434

叁、晋代天学家 434

四、虞喜 435

三、李修、卜显 435

二、刘智 435

六、姜岌 436

五、王翔之 436

一、何承天 437

肆、南北朝天学家 437

七、赵? 437

二、祖冲之、祖暅之 439

四、崔浩 441

五、公孙崇 442

六、李业兴、张龙祥 442

七、信都芳 443

八、宋景业 443

十一、刘孝孙 444

三、虞? 444

十、张孟宾 444

九、董峻、郑元伟 444

一、张宾 445

伍、隋代天学家 445

十二、甄鸾莺 445

十三、马显 445

三、张胄玄 446

二、刘焯 446

二、李淳风 447

一、傅仁均、崔善为 447

陆、唐五代天学家 447

六、一行 449

五、瞿昙悉达 449

三、瞿昙罗 449

四、南宫说 449

七、梁令瓒 450

十、徐承嗣 451

十一、徐昂 451

八、韩颖 451

一、马重绩 452

九、郭献之 452

柒、五代天学家 452

十二、边冈 452

十三、曹士为 452

一、王处讷 453

捌、宋代天学家 453

二、王朴 453

三、史序 454

二、吴昭素 454

六、周琮 455

五、楚衍、宋行古 455

四、张奎 455

八、卫朴 456

七、沈括 456

十、苏颂 457

九、刘羲叟 457

十三、陈得一 458

十二、姚舜辅 458

十一、皇居卿 458

十五、石万 459

十四、刘孝荣 459

十八、李德卿 460

十七、鲍浣之 460

十六、杨忠辅 460

一、杨级 461

玖、金代天学家 461

十九、谭玉 461

二十、陈鼎 461

二十一、邓光荐 461

一、耶律楚材 462

壹拾、元代天学家 462

二、赵知微 462

三、耶律履 462

三、郭守敬 463

二、札马鲁丁 463

一、刘基 464

壹壹、明代天学家 464

三、元统 465

二、吴伯宗、李翀 465

四、朱载堉 466

五、李之藻 467

六、徐光启 468

一、王锡阐 469

壹贰、清代天学家 469

七、李天经 469

二、梅文鼎 470

三、江永 472

四、戴震 473

五、钱大昕 474

六、李锐 475

第七节 正史律历志述要 476

壹、史记律书、历书 477

贰、汉书律历志 479

叁、後汉书律历志 480

肆、晋书律历志 481

伍、宋书律、历志 482

柒、隋书律历志 484

陆、魏书律历志 484

玖、新唐书历志 485

捌、旧唐书历志 485

壹壹、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一 487

壹拾、旧五代史历志 487

壹贰、宋史律历志 489

壹肆、金史历志 491

壹叁、辽史历象志 491

壹陆、新元史历志 492

壹伍、元史历志 492

壹柒、明史历志 493

壹捌、清史稿时宪志 494

第八节 回顾与展望 495

壹、世界天文学之进展 496

贰、中国天文学发展之歧路 497

叁、中国天文学之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之地位 498

附表一 历代历法总目 500

附表二 历法行用年表 506

附表三 各历岁实朔策表(附积年日法) 510

附表四 各历近点月交点月表 516

附表五 各历五星会合周期表 519

壹、先秦数学概说 523

第二节 先秦数学 523

第三章 数学 523

第一节 中国数学之起源 523

贰、先秦数学发明 524

叁、周人数学教育 544

壹、汉魏数学概说 546

第三节 汉魏数学 546

(一)周髀撰述时代 547

一、周髀算经 547

贰、汉魏数学书 547

(二)周髀算经之内容 549

(一)作者及其时代 551

二、赵爽周髀注 551

(二)内容述要 552

(一)作者及其时代 553

三、九章算数 553

(二)内容概述 554

(一)作者及其时代 555

四、刘徽九章算术注 555

(三)研究与流传 555

(一)来源与流传 556

五、海岛算经 556

(二)内容述要 556

(二)内容概述 557

一、勾股定理 558

叁、汉魏数学发明 558

二、分数计算 560

三、圆周率 562

四、极限概念 565

五、联立一次方程式 566

六、正负数概念及其加减法 568

七、筹算开方 570

(一)面积 574

八、几何 574

(二)体积 575

十、重差术 583

九、坐标几何 583

壹 两晋南北朝数学概说 586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数学 586

(一)作者及其时代 588

一、孙子算经 588

贰 两晋南北朝数学书 588

(二)内容述要 589

(二)内容述要 590

(一)作者及其时代 590

二、五曹算经 590

(一)作者及其时代 591

三、夏侯阳算经 591

(一)作者及其时代 592

四、张邱建算经 592

(二)内容述要 592

(二)内容述要 593

(二)内容述要 594

(一)作者及其时代 594

五、缀术 594

(二)内容述要 597

(一)作者考证 597

六、数述记遗 597

一、圆周率 598

叁 两晋南北朝数学发明 598

二、球体计算 601

三、等差级数 604

四、不定解析 605

(一)筹制 607

五、筹算 607

(二)筹位 608

(三)筹算乘除 609

(四)筹算开方 614

(五)筹算三次方程式 626

(七)十进位法 627

(六)小数 627

(八)珠算 630

壹、隋唐数学概说 632

第五节 隋唐数学 632

贰、隋唐数学制度 635

一、算经十书之整理与注释 637

叁、隋唐数学书 637

(一)作者及其时代 640

二、缉古算经 640

肆、隋唐数学发明 641

(二)内容述要 641

一、内插法 642

二、大写数字 644

三、小数纪法 648

四、三次方程式 649

伍 隋唐数学教育 651

一、圆弧量法 653

陆 隋唐数学之中外交流 653

三、印度数码 654

二、正弦函数表 654

壹、宋元数学概说 655

第六节 宋元数学 655

贰、宋代数学制度 658

叁、宋刊算经十书 661

(一)贾宪之立成释锁法、增乘开立方法 662

一、方程论 662

肆、宋元数学发明 662

(二)刘益之开平方与带从开平方 664

(三)秦九韶之高次方程之数值解法 668

(一)天元术之产生及其发展 675

二、天元术 675

(二)天元筹式表示法 680

(三)朱世杰之天元四元术 682

(一)沈括隙积术 685

三、级数论 685

(二)杨辉之比类问题 686

(三)郭守敬等人授时历中之平、立、定三差术 687

(四)朱世杰之垛积招差 695

(一)大衍求一术 701

四、其他方面之成就 701

(二)割圆术 709

(三)纵横图 716

(四)易经象数 727

(一)伊斯兰教国家天文算学书 730

一、外来数学知识之输入 730

伍、宋元数学之中外交流 730

(二)阿拉伯数码 731

(三)土盘算法 732

(一)西方伊斯兰教国家 733

二、中国数学知识之传出 733

壹、明清数学概说 734

第七节 明清数学 734

(二)东方朝鲜与日本 734

贰、清代数学制度 735

一、清初数学制度 736

二、教会学校与数学教育 737

三、清末数学制度 738

四、清代数学教科书 740

叁、算经十书之流传 742

(一)珠算起源 744

一、珠算之成就 744

肆、明清数学发明 744

(二)算盘构造 746

(三)珠算加减法 748

(四)珠算乘除法 752

二、写算术 759

三、方程论 763

(一)陈世仁尖锥法 767

四、级数论 767

(二)李善兰垛积比类 769

五、三角函数展开式 775

(一)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 776

(二)董祐诚割圜比例图解 782

(三)项名达象数一原 784

(四)戴煦之发明 785

六、其他方面之成就 785

(一)张潮纵横图 785

(二)大衍求一术 789

(三)李善兰尖锥术 790

伍、明清数学之中外交流 792

一、西方历算知识之输入 792

(一)清初学者研治西算 792

(二)明末清初改历概况 795

(三)各历书中之西算知识 798

1.平面三角法与球面三角法 798

2.对数 800

3.比例规、西洋筹算与计算尺 803

(四)几何原本与同文算指之编译 808

1.徐光启与几何原本 808

2.李之藻与同文算指 810

(五)梅文鼎与其算学 813

(六)清圣祖研治西算 815

(七)西方算书之翻译 818

1.李善兰之译书 818

2.华蘅芳之译书 819

二、中国数学知识之传出 821

第八节 中国数学家与数学书 822

壹 数学家名录 823

贰 重要数学家小传 853

一、齐祖冲之 853

二、梁祖暅之 854

三、周甄鸾 854

四、唐王孝通 855

五、唐李淳风 855

六、宋秦九韶 856

七、宋杨辉 857

八、元李治 857

九、元郭守敬 858

十、元朱世杰 859

十一、明吴敬 860

十二、明程大位 860

十三、明柯尚迁 861

十四、明顾应祥 861

十五、明周述学 862

十六、明李之藻 862

十七、明徐光启 863

十八、明李天经 863

十九、清王锡阐 864

二十、清梅文鼎 864

二一、清梅瑴成 865

二二、清戴震 866

二三、清李潢 866

二四、清孔广森 867

二五、清张敦仁 867

二六、清焦循 868

二七、清汪莱 868

二八、清李锐 869

二九、清陈杰 869

三一、清骆腾凤 870

三二、清罗士琳 870

三十、清沈钦裴 870

三三、清项名达 871

三四、清董祐诚 872

三五、清徐有壬 872

三六、清戴煦 873

三七、清李善兰 873

三八、清华蘅芳 8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