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路文静主编;姬谦龙,顾玉红,史树德,郭红彥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3863059
- 页数:379 页
第0章 绪论 1
0.1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内容 1
0.2 植物生理学的孕育、诞生和发展 2
0.3 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5
第1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8
1.1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8
1.1.1 植物的含水量 8
1.1.2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9
1.1.3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10
1.2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12
1.2.1 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 12
1.2.2 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 15
1.2.3 植物细胞间水分的移动方式 17
1.2.4 植物细胞间水分移动的条件 18
1.3 植物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 20
1.3.1 根系吸水的部位及途径 20
1.3.2 根系吸水的动力与机理 22
1.3.3 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24
1.3.4 水分向上运输 26
1.4 蒸腾作用 30
1.4.1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0
1.4.2 蒸腾作用的方式和度量指标 31
1.4.3 气孔蒸腾的机理 32
1.4.4 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39
1.4.5 蒸腾作用的调节 41
1.5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42
1.5.1 作物的需水规律 42
1.5.2 合理灌溉的时期与指标 43
1.5.3 灌溉的方法 45
1.5.4 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46
1.5.5 节水灌溉的生理基础 46
第2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50
2.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50
2.1.1 植物体内的元素 50
2.1.2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50
2.1.3 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素症 52
2.1.4 植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 55
2.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57
2.2.1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57
2.2.2 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制 59
2.3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66
2.3.1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66
2.3.2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区域和过程 68
2.3.3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70
2.3.4 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72
2.4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73
2.4.1 矿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 73
2.4.2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配 74
2.5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75
2.5.1 氮的同化 75
2.5.2 硫的同化 80
2.5.3 磷酸盐的同化 81
2.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81
2.6.1 作物的需肥规律 81
2.6.2 合理施肥的指标 82
2.6.3 发挥肥效的措施 84
第3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86
3.1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86
3.1.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研究历程 86
3.1.2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87
3.2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87
3.2.1 叶绿体 88
3.2.2 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化学特性 90
3.2.3 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 91
3.2.4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和影响条件 93
3.3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95
3.3.1 原初反应 96
3.3.2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97
3.3.3 碳同化 106
3.3.4 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112
3.3.5 光合产物及其转化 114
3.4 光呼吸 115
3.4.1 光呼吸的途径 116
3.4.2 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117
3.5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18
3.5.1 光合作用的指标 118
3.5.2 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8
3.5.3 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9
3.6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124
3.6.1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24
3.6.2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125
3.6.3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25
第4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128
4.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128
4.1.1 呼吸作用的概念 128
4.1.2 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29
4.2 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 129
4.2.1 糖酵解 130
4.2.2 无氧呼吸 132
4.2.3 三羧酸循环 132
4.2.4 戊糖磷酸途径 134
4.2.5 乙醇酸代谢途径 136
4.2.6 乙醛酸循环途径 136
4.3 电子传递与生物氧化 137
4.3.1 呼吸链 137
4.3.2 氧化磷酸化 139
4.3.3 底物水平磷酸化 140
4.3.4 末端氧化酶 140
4.4 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 142
4.4.1 底物氧化降解途径的多样性 142
4.4.2 电子传递途径的多样性 143
4.4.3 末端氧化酶系统的多样性 143
4.5 呼吸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 144
4.5.1 呼吸过程中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144
4.5.2 植物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 146
4.5.3 植物主要次生代谢产物 147
4.5.4 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的应用前景 150
4.6 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 150
4.6.1 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 150
4.6.2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151
4.6.3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152
4.6.4 腺苷酸能荷的调节 152
4.7 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 153
4.7.1 呼吸作用的指标 153
4.7.2 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 154
4.8 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156
4.8.1 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156
4.8.2 呼吸作用与粮食(种子)贮藏 156
4.8.3 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 157
第5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与分配 159
5.1 有机物的运输系统 159
5.1.1 有机物的短距运输系统 160
5.1.2 有机物的长距运输系统 162
5.2 有机物运输的过程和机理 164
5.2.1 韧皮部装载 164
5.2.2 筛管中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164
5.2.3 韧皮部卸出 166
5.3 有机物的配置与分配 166
5.3.1 有机物的配置 166
5.3.2 有机物的分配 167
5.3.3 有机物的再分配 169
第6章 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171
6.1 信号与受体结合 171
6.1.1 信号 171
6.1.2 受体 173
6.2 跨膜信号转换 175
6.2.1 跨膜信号转换概念 175
6.2.2 G蛋白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转换途径 175
6.2.3 类受体蛋白激酶与二元组分信号系统 176
6.3 细胞内信号转导及信号网络 180
6.3.1 以肌醇磷脂代谢为基础的信号系统 180
6.3.2 Ca2+信号系统 181
6.3.3 环腺苷酸信号系统 184
6.4 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184
6.4.1 蛋白激酶 185
6.4.2 蛋白磷酸酯酶 187
第7章 植物生长物质 189
7.1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及其种类 189
7.1.1 植物激素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89
7.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90
7.1.3 研究植物生长物质的方法 191
7.2 生长素 192
7.2.1 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192
7.2.2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 194
7.2.3 吲哚3-乙酸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197
7.2.4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199
7.2.5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201
7.3 赤霉素类 202
7.3.1 赤霉素的化学结构和种类 202
7.3.2 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 204
7.3.3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205
7.3.4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205
7.3.5 赤霉素的作用机理 207
7.4 细胞分裂素类 210
7.4.1 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210
7.4.2 细胞分裂素的分布与运输 211
7.4.3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211
7.4.4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213
7.4.5 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 214
7.5 乙烯 214
7.5.1 乙烯的发现和化学性质 214
7.5.2 乙烯的分布、生物合成及调节 215
7.5.3 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218
7.5.4 乙烯的作用机理 220
7.6 脱落酸 221
7.6.1 脱落酸的化学结构和分布 221
7.6.2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23
7.6.3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和应用 224
7.6.4 脱落酸的作用机理 225
7.7 油菜素内酯 226
7.7.1 油菜素内酯的化学结构和分布 226
7.7.2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 227
7.7.3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 228
7.7.4 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 230
7.8 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230
7.8.1 水杨酸 231
7.8.2 茉莉酸 233
7.8.3 多胺类 234
7.8.4 多肽 235
7.9 植物生长调节剂 236
7.9.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237
7.9.2 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240
第8章 光形态建成 243
8.1 光形态建成与光受体 244
8.1.1 光形态建成与暗形态建成 244
8.1.2 光受体 244
8.2 光敏色素 244
8.2.1 光敏色素的发现 244
8.2.2 光敏素的结构、性质和分布 245
8.2.3 光敏色素基因及其表达调控 247
8.2.4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48
8.3 蓝光和紫外光受体 251
8.3.1 隐花色素和向光素 251
8.3.2 紫外光B受体 252
第9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254
9.1 细胞生长的生理 254
9.1.1 细胞分裂的生理 254
9.1.2 细胞伸长的生理 257
9.1.3 细胞分化的生理 259
9.1.4 程序性细胞死亡 260
9.2 植物组织培养 262
9.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与种类 262
9.2.2 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及程序 263
9.2.3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及应用 265
9.3 种子的萌发 266
9.3.1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266
9.3.2 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69
9.4 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 271
9.4.1 营养器官生长的周期性 271
9.4.2 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 273
9.5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276
9.5.1 地下部(根)和地上部(冠)的相关性 276
9.5.2 主茎(主根)和侧枝(侧根)生长的相关性 278
9.5.3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280
9.6 植物的运动 281
9.6.1 向性运动 281
9.6.2 感性运动 286
第10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290
10.1 花器官形成与性别分化 291
10.1.1 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291
10.1.3 成花诱导的途径 292
10.1.4 控制花器官形成的基因 293
10.1.5 植物的性别分化 295
10.2 春化作用 296
10.2.1 春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96
10.2.2 春化作用的反应类型 297
10.2.3 春化作用的条件 297
10.2.4 春化作用的时期和部位 298
10.2.5 春化效应的传递 299
10.2.6 春化作用的机理 299
10.2.7 春化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300
10.3 光周期现象 301
10.3.1 光周期的概念和光周期的反应类型 301
10.3.2 临界日长、临界暗期和暗期间断 302
10.3.3 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递 305
10.3.4 光周期诱导 306
10.3.5 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 308
10.4 植物的授粉受精生理 310
10.4.1 花粉的特点 310
10.4.2 柱头的类型和生活力 311
10.4.3 花粉与柱头、花柱之间的识别 312
10.4.4 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生长 315
10.4.5 受精作用 316
10.4.6 授粉受精对雌蕊代谢的影响 317
10.4.7 无融合生殖 317
第11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 320
11.1 种子成熟生理 320
11.1.1 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320
11.1.2 影响种子发育的环境因素 322
11.2 果实成熟生理 323
11.2.1 果实的生长 323
11.2.2 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25
11.2.3 影响果实发育的环境因素 328
11.3 植物休眠生理 329
11.3.1 休眠的器官和类型 329
11.3.2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329
11.3.3 种子及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330
11.4 植物衰老生理 331
11.4.1 植物衰老的类型 331
11.4.2 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32
11.4.3 影响衰老的外界条件 332
11.4.4 植物衰老的原因 333
11.5 植物器官脱落生理 334
11.5.1 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 335
11.5.2 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336
11.5.3 脱落与植物激素 336
第12章 植物的抗逆生理 339
12.1 抗逆生理通论 339
12.1.1 逆境和植物的抗逆性 339
12.1.2 逆境对植物的伤害 341
12.1.3 植物对逆境的适应 342
12.2 植物的抗寒性 348
12.2.1 抗寒性 348
12.2.2 抗冻性 350
12.3 植物的抗热性 353
12.3.1 热害的概念和种类 353
12.3.2 热害对植物的伤害 353
12.3.3 植物抗热性的机理 355
12.3.4 提高植物抗热性的途径 356
12.4 植物的抗旱性 357
12.4.1 干旱的概念和种类 357
12.4.2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357
12.4.3 植物抗旱性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359
12.4.4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361
12.5 植物的抗涝性 362
12.5.1 涝害的概念和种类 362
12.5.2 涝害对植物的伤害 362
12.5.3 植物对涝害的适应 363
12.5.4 减轻涝害的途径 364
12.6 植物的抗盐性 364
12.6.1 盐害的概念和种类 364
12.6.2 盐害对植物的伤害 365
12.6.3 植物对盐害的适应 366
12.6.4 提高植物抗盐性的途径 368
12.7 植物的抗病性 369
12.7.1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伤害 369
12.7.2 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 370
12.7.3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途径 373
12.8 植物的抗虫性 373
12.8.1 抗虫性的概念 373
12.8.2 植物抗虫的机制 374
12.8.3 提高植物抗虫性的途径 375
参考文献 378
- 《浙江海岛植物原色图谱》蒋明,柯世省主编 2019
- 《植物百科彩色图鉴 第2卷》植物百科彩色图鉴编委会主编 2012
- 《花草工坊 101种天然植物护肤清洁用品DIY》(美)简·贝丽(Jan Berry) 2018
- 《伟大的植物》(晋)嵇含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怎样才能不杀死你的植物》(英)妮卡·萨瑟恩 2019
- 《校园植物图鉴》杨照渠主编 2019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黄瓜低霜霉威残留性生理生化及分子基础研究》吴鹏,郭茜茜,朱琨编著 2018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