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第4卷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第4卷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释印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222
  • ISBN:9787101062519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著名高僧,一生讲学不缀,著述等身,《全集》收入其全部佛学著作,计42册,800余万言,内容涵盖极广:1、从佛教形态上看,涉及(以中国佛教为主的)东亚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主要佛教形态。2、从时间跨度上看,印度佛教部分涵盖从佛教产生前印度的思想、社会与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的整个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部分涵盖从中国佛教传入伊始到南北朝的发展时期、隋唐佛教兴盛时期、宋元佛教转型时期、明清佛教衰落时期直到近代以来佛教复兴时期各个阶段。3、从涉猎内容上看,包含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 佛教地理学、佛教哲学、 佛教教理学、佛教艺术、佛教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4、从著述形式看,既有探幽索微的关于佛教哲学和佛教史地考证的精深专著、恢宏广博的通史类著作,也有深入浅出的佛教思想导论和雅俗共赏的佛教文化介绍性著作。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佛学研究,对佛教的历史和思想做全面而客观的厘清、阐释与批评,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对佛教大乘三系的判释、对传统佛教的批判无不体现出其思想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学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 第4卷》目录

自序 1

绪言 1

第一章 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 3

第一节 法 3

第二节 佛法的创觉者——佛 7

第三节 佛法的奉行者——僧 12

第二章 教法 18

第一节 能诠的教法 18

第二节 教典略说 21

第三章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29

第一节 佛法从有情说起 29

第二节 莫辜负此人身 34

第四章 有情与有情的身心 38

第一节 有情的分析 38

第二节 有情与身心的关系 43

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46

第一节 有情的延续 46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50

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53

第一节 生死根本的抉择 53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56

第七章 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61

第一节 行业的发见与价值 61

第二节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65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 70

第一节 心意识 70

第二节 心与心所 75

第九章 我们的世间 80

第一节 世间的一般情况 80

第二节 人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86

第十章 我论因说因 91

第一节 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91

第二节 因缘的类别 94

第十一章 缘起法 98

第一节 缘起的定义与内容 98

第二节 缘起的流转与还灭 101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统一 105

第一节 三法印 105

第二节 三法印与一法印 108

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113

第一节 人类的德行 113

第二节 正觉的德行 117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121

第一节 德行的心理要素 121

第二节 德行的实施原则 125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129

第一节 信徒必备的条件 129

第二节 佛徒的不同类型 132

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136

第一节 一般的世间行 136

第二节 特胜的信众行 141

第十七章 出家众的德行 146

第一节 出家众与僧伽生活 146

第二节 解脱的正行 149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155

第一节 戒 155

第二节 定 158

第三节 慧 162

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166

第一节 菩萨行通说 166

第二节 从利他行中去成佛 170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176

第一节 声闻的解脱 176

第二节 佛陀的正觉 181

自序 1

引言 4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4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4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7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10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 10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13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18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18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20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24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26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论 29

第一节 中观与中论 29

第二节 因明与中观 30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 37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41

第一节 缘起 41

第二节 自性 44

第三节 空 48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54

第六章 八不 56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56

第二节 不 64

第七章 有·时·空·动 76

第一节 有——物·体·法 76

第二节 时间 79

第三节 空间 85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88

第五节 无言之秘 95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 97

第一节 总说 97

第二节 性·相 98

第三节 体·作·力 109

第四节 因·缘·果·报 111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122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122

第二节 即·离·中道 129

第十章 谈二谛 138

第一节 总说 138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142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148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155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155

第二节 缘起空有 159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170

题唯识学探源&太虚 1

自序 1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1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1

第一节 原始佛教界说 1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3

第三节 缘起的解释 7

第一项 缘起支数的考察 7

第二项 五支说的解说 8

第三项 十支说的解说 10

第四项 十二支说的解说 14

第五项 诸说的融贯 16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 19

第一节 唯识思想的几个观念 19

第二节 原始佛教与唯识思想 22

下编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27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说 27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概况 27

第二节 部派思想的分化与趋势 29

第二章 本识论探源 33

第一节 概说 33

第二节 犊子系与本识思想 35

第三节 说一切有系与本识思想 40

第一项 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 40

第二项 有部的假名我与犊子系不可说我的关系 41

第三项 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 47

甲 细心相续 47

乙 王所一体 57

第四节 分别说系与本识思想 61

第一项 分别说系心识论概说 61

第二项 一心相续 61

第三项 心性本净 64

第四项 五法遍行与染俱意 73

第五项 有分识 75

第六项 细意识 79

第五节 大众系与本识思想 80

第一项 大众系的特色 80

第二项 遍依根身的细意识 81

第三项 生起六识的根本识 82

第三章 种习论探源 86

第一节 种习思想概说 86

第二节 微细潜在的烦恼 88

第一项 随眠 88

第二项 习气 94

第三项 阿赖耶 97

第三节 业力的存在 99

第一项 概说 99

第二项 各派对业力存在的异说 100

第三项 结说 107

第四节 有漏种子 108

第一项 说转部的一味蕴 108

第二项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111

第三项 大众部的摄识 113

第四项 经量部的种习 115

第五节 无漏种子 133

第一项 有部的解说 133

第二项 经部的解说 134

第三项 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说 136

第四章 无境论探源 1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