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则 1
第二部分 勘测设站和普通测量 4
第一章 站址查勘 4
第二章 测验设施的建立 5
一、基面的确定 5
二、水准点的设置 6
三、断面的布设 6
四、基线和高程基点的布置 7
五、测量标志的设立 8
六、水位观测设备的设立 8
第三章 普通测量 9
一、水准测量 9
二、测站地形测量 12
三、大断面测量 12
第三部分 水位、水温、冰凌、地下水位 14
第一章 水位 14
一、一般规定 14
二、使用水尺时的水位观测 15
三、使用自记水位计时的水位观测 15
四、日平均水位的计算 16
第二章 水温 16
第三章 冰凌 17
一、冰凌观测项目的分类 18
二、冰情目测 18
三、固定点冰厚测量 18
第四章 地下水位 20
第四部分 流量 22
第一章 测流方法和测流次数 22
一、各种测流方法的选择原则和适用范围 22
二、测流次数 23
第二章 流速仪测流 27
一、流速仪测流的各种方法 27
二、测速垂线的布设 29
三、测深垂线的布设 31
四、测深、测速垂线位置的测定 31
五、水道断面测量 31
六、流速测量 32
七、测流同时其他项目的观测 35
八、流速仪实测流量的计算 36
九、潮水河测流 38
第三章 浮标测流 40
一、水面浮标测速 40
二、小浮标测速 41
三、水道断面测量 41
四、测流同时其他项目的观测 41
五、浮标实测流量的计算 42
第五部分 泥沙 43
第一章 悬移质泥沙测验的一般规定 43
一、输沙率的测次 43
二、单位含沙量的测次 44
三、采样仪器 45
四、水样容积 45
第二章 悬移质输沙率测验 46
一、取样垂线的布置 46
二、垂线上的取样方法 47
三、垂线的精简和取样方法的简化 48
四、相应单位水样的采取 48
第三章 悬移质单位含沙量测验 49
一、取样位置 49
二、取样方法 49
三、同时观测的项目 50
第四章 悬移质水样的处理 50
一、一般规定 50
二、各种处理方法的技术要求 50
第五章 悬移质输沙率的计算 51
第六章 推移质输沙率测验 52
第七章 河床质泥沙测验 53
第八章 泥沙颗粒分析 54
一、测次和取样方法 54
二、分析工作的一般规定 56
三、分析方法的技术要求 58
四、断面平均值的计算 59
第六部分 水化学 61
一、测验任务的布置 61
二、天然水的水化学成分测验 62
三、污染情况的水化学成分测验 63
第七部分 降水 65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和仪器要求 65
二、降水量的观测 66
第八部分 水面蒸发 68
一、观测场地的选择和仪器要求 68
二、蒸发量的观测 69
第九部分 水文调查 71
一、水文调查的任务 71
二、水文站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 72
三、洪枯水及暴雨调查 73
第十部分 整编刊印 74
第一章 基本规定 74
第二章 整编 76
一、一般规定 76
二、考证 77
三、流量 78
四、泥沙 79
五、水化学 81
六、水文调查 82
第三章 审查和复审 82
第四章 汇编 84
第五章 刊印 87
- 《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预测系列教材 历年真题精解 中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李进主编 2009
- 《变化环境下的生态水文效应模拟》李琼芳著 2019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017
- 《趣谈中华水文化》李亮著 2018
- 《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模式》(中国)王旭升 2019
- 《东江、黄河、辽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利工程水文效应研究》张强著 2019
- 《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第1辑 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 1988
- 《东江 黄河 辽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利工程水文效应研究》张强 2019
- 《考点速解技巧集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类) 综合管理类》李永新主编 2017
- 《水文地质参数智能优化计算》张勇,党承华,东栋,张广宇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东江、黄河、辽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模拟及水利工程水文效应研究》张强著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
- 《上海市订购苏联情报出版物联合目录与索引 19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中国骨干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出版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邵万宽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