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面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全继业,陈文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2372071
- 页数:334 页
0 导言 1
0.1 关于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 1
0.1.1 横向活动中“三个要素”的“同时存在”与同时发展 1
0.1.2 纵向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协调发展 5
0.1.3 历史长河中“世代更替”中的可持续发展 7
0.1.4 “全面发展”: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 9
0.2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全面发展”理论 9
0.2.1 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9
0.2.2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 11
0.2.3 科学发展:“同时、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11
0.2.4 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2
0.2.5 “人通过人的劳动”: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14
0.3 迈向 “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16
0.4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8
0.4.1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论是新“三产”体系的理论依据 18
0.4.2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是克服“去人化”社会倾向的有力武器 19
0.4.3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文化对立、对抗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思想武器 20
0.4.4 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践才会有人类的全面解放 21
0.5 “全面发展”理论与本书的框架结构 22
1 世界的全面图景 25
1.1 关于“世界理论”的四种观点 25
1.2 新的世界图景:“一主四维”及其环境非线性作用的内在整体 26
1.2.1 “五个世界” 26
1.2.2 “五个世界”论与其他“世界理论”之间的关系 29
1.3 世界是非线性关系的集合 30
1.3.1 事物和过程都是关系的集合 30
1.3.2 人与世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 33
1.4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36
1.4.1 存在论上的根本分歧 36
1.4.2 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 37
1.5 值得高度关注的“去人化”倾向 40
1.5.1 哲学界的“去人化”倾向 40
1.5.2 社会科学界的“去人化”倾向 43
1.5.3 自然科技领域的“去人化”倾向 44
1.6 世界本原于物质而统一于实践 45
1.7 构建和谐世界:“三大基本矛盾真正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47
1.7.1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7
1.7.2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49
1.7.3 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 51
1.7.4 三大基本矛盾的“真正解决”及其主要途径 53
1.7.5 构建和谐世界与外部环境 57
2 全面实践和“全部认识论” 60
2.1 实践的特性及其主要内容 60
2.1.1 实践:主体以自身为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全部活动 60
2.1.2 思想实验和现实实践 62
2.1.3 科学实践和技术实践 63
2.1.4 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 64
2.1.5 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 65
2.2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66
2.2.1 “全部认识论”包括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 66
2.2.2 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毛泽东的认识论之比较 68
2.2.3 关于技术认识论及其模式 70
3 全面科学 74
3.1 “科学分类”及其原则的历史演进 74
3.2 “科学分类”的客观基础:“五个世界” 75
3.2.1 科学的“三大基本门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76
3.2.2 科学学和虚拟学 77
3.3 科学与科学活动、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78
3.3.1 科学概念上的诸说 78
3.3.2 科学是关于人对世界关系的理论性知识体系 79
3.3.3 科学活动是主体的目的性行为即动态过程 80
3.3.4 科学发展是“动—静—动”的无限序列 82
3.4 科学整体的“一主两翼”立体网络结构 84
3.4.1 “三种文化”的对立:一个“世界性难题” 84
3.4.2 科学自身的“内在整体”及其客观依据 85
3.5 “科学整体”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 88
3.5.1 马克思的“一门科学”理论是“科学整体”论的思想渊源 88
3.5.2 人的活动是“科学整体”论的现实基础 89
3.6 三类科学技术“集成”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91
3.6.1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三类科学技术“协调和集成起来” 91
3.6.2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取决于“三类科技集成”功能的发挥 93
3.7 关于唯自然“科学主义”的哲学思考 93
3.7.1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长期争论 93
3.7.2 关于唯自然“科学主义”的本质和要害问题 94
4 全面技术 98
4.1 技术概念上的诸说 98
4.1.1 关于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 98
4.1.2 技术是实践性知识体系 99
4.2 马克思的技术范畴:关于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 101
4.3 技术与技术的运用 105
4.3.1 “技术的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105
4.3.2 技术“活动”论否定了以“静的形式”存在的技术 106
4.3.3 “技术价值”与技术运用的价值 107
4.4 自然“技术决定”论:一种传统的技术观 108
4.5 技术知识:依靠人的自主性 112
4.6 科学与技术:“和而不同” 115
4.6.1 “不可合”论曲解了技术的本质 115
4.6.2 “不可合”论背离了辩证法和实践思维 118
4.6.3 “不可合”论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120
5 复杂性理论 122
5.1 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 123
5.1.1 “共同研究对象”论的缺失 123
5.1.2 世界的构成及其整体是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对象 124
5.2 人: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 127
5.3 有序结构的分类 129
5.3.1 复杂性理论关于有序结构“两分法”的局限性 129
5.3.2 有序结构的“四分法” 129
5.4 复杂性及其类型 131
5.4.1 复杂性:系统在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动力学特性 131
5.4.2 自复杂性与被复杂性 131
5.5 “无序产生有序”与有序转化为无序或新的有序 133
5.6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 135
5.6.1 “内因论”的缺失 135
5.6.2 外部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137
5.7 关于复杂性理论理解中的某些缺失 139
5.7.1 关于经典自然科学与复杂性理论之间的关系 139
5.7.2 关于简单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140
5.7.3 关于连续性与不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141
5.8 21世纪复杂性理论研究重点的两个转向 142
6 全面教育 145
6.1 E.莫兰“新的教育理念”的解读 145
6.2 “生态化”教育观 150
6.2.1 “生态化”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150
6.2.2 “生态化”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的本质区别 151
6.3 科学教育与“德、和、智、体”全面发展 155
6.3.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理解上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56
6.3.2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主两翼”的立体网络结构 160
6.3.3 促进“德、和、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 161
6.4 关于我国教育改革的七点建议 163
6.5 关于21世纪大学改革的设想 167
6.5.1 大学改革现状的简要回顾 168
6.5.2 大学改革就是要实践“科学发展观” 169
6.5.3 实施“科学教育”是“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手段” 171
6.5.4 大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文精神 172
6.5.5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是高考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 175
7 全面技术创新 177
7.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77
7.1.1 “技术创新”的由来及其经济学内涵 177
7.1.2 我国关于“技术创新”的认识过程 178
7.1.3 “技术创新”内涵的几个基本点 178
7.1.4 我国的“创新”概念泛化是对熊氏“创新”理论的一种倒退 180
7.2 全面技术创新——一种全新的创新观 182
7.2.1 技术创新是人文技术、社会技术、自然技术交互作用的过程 182
7.2.2 “全面技术创新”观的理论基础:“全面生产”理论 184
7.3 综合效益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 185
7.4 复杂性语境中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187
7.5 关于“自主创新”概念的思考 194
7.5.1 创新不能倒退为古代的“创造新的东西” 194
7.5.2 “自主性”与“依赖性”不可分割 195
7.5.3 “自主创新”概念的含义不够清晰 195
7.5.4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97
7.6 “三螺旋创新模式”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198
7.6.1 何谓“三螺旋创新模式” 198
7.6.2 “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四点缺失 199
7.6.3 “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缺失源自于抽象思维 203
7.6.4 一点启示 205
8 全面生产力 206
8.1 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206
8.2 马克思的“全部生产力总和”理论 208
8.2.1 “全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08
8.2.2 全面生产力的三大门类构成 214
8.2.3 全面生产力的两种形式 215
8.3 树立全面生产力观的重要意义 218
9 全面生产 223
9.1 生产——生产诸要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23
9.2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 226
9.3 “全面生产”:纵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人的活动“构成一个总体” 228
9.4 “全面生产”与“全面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231
10 经济全面繁荣 233
10.1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全面繁荣 233
10.2 全面技术创新促进全面经济繁荣 236
10.2.1 经济活动范围历史地演进和扩张 237
10.2.2 片面生产观造成片面经济的低效率 238
10.2.3 全面技术创新推动全面经济繁荣 240
10.3 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242
10.3.1 国家要推动战略技术创新 242
10.3.2 人文科技、社会科技是经济发展和自然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 245
10.3.3 从“两型经济循环”看科学发展经济 247
10.4 关于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问题 250
10.4.1 国情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厉行节约 250
10.4.2 对节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251
11 社会全面进步 253
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3
11.1.1 全面理解“小康社会”或“社会进步” 253
11.1.2 “全面科技”与“全面小康社会” 254
11.2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255
11.2.1 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 255
11.2.2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 257
11.3 复杂性范式中的和谐社会及其评论 258
11.3.1 莫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 258
11.3.2 莫兰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共荣的思想 260
11.3.3 莫兰关于人与自身和谐共荣的思想 262
11.3.4 几点评论 262
11.4 全面建设“两型”社会 263
11.4.1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64
11.4.2 “两型”社会建设:资源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集成效应 265
11.4.3 关于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几点原则性建议 268
12 全面生活 272
12.1 全面科技与全面“生活生产” 272
12.2 全面生活是一个内在的整体 274
12.3 全面生活与“全面发展”形成一个反馈圆环 276
12.4 建议创建一门全面生活哲学 278
13 全面科学技术哲学 279
13.1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科技的关系问题 279
13.2 我国开创了“全面技术哲学”研究 282
13.2.1 自然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82
13.2.2 我国开创了“全面技术哲学”研究 285
13.3 全面科技哲学的门类结构和研究内容 286
13.3.1 门类结构:全面科技哲学与自然“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区别 286
13.3.2 全面科技哲学的研究内容 288
13.4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门类结构和研究内容 290
13.4.1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门类结构 290
13.4.2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研究内容 292
13.5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全面科技观的理论 292
13.5.1 关于马克思主义全面科技观的解读 292
13.5.2 科技哲学与全面科技之间的关系 293
13.5.3 科学技术哲学不是“科学技术的哲学” 294
13.5.4 《自然辩证法概论》撇开人和人的生活,宣扬“世界即自然界” 295
13.5.5 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297
13.5.6 全面科技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99
13.6 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全面科技哲学 300
13.6.1 科学发展观实践与构建全面科技哲学之间的关系 300
13.6.2 创建“全面科技哲学”:21世纪的一项创举 302
14 全面思维 304
14.1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 304
14.1.1 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 304
14.1.2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 305
14.1.3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307
14.2 实践思维 308
14.2.1 关系思维 309
14.2.2 主体思维 311
14.2.3 多向思维 311
14.2.4 动态的变革思维 313
14.3 复杂性思维 315
14.3.1 经典科学的三个支柱 316
14.3.2 走向复杂性的思维方式 317
14.3.3 哲学的背景 319
14.4 三维立体整合思维 320
14.4.1 横向活动中的同时思维原则 320
14.4.2 纵向过程中的圆环思维原则 321
14.4.3 世代更替中的承创思维原则 322
14.4.4 全面思维:三维立体整合思维 323
14.5 全面思维“范式”再探 324
14.5.1 全面思维的三个范式 324
14.5.2 全面思维范式的立体结构 329
后记 332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刘尚希著 2019
- 《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编著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