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南宋全史  4  典章制度  下
南宋全史  4  典章制度  下

南宋全史 4 典章制度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苗书梅,葛金芳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2561797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作为《南宋全史》第二编《南宋的典章制度》上册,主要由五章组成,即《南宋职官制度》、《南宋选举制度》、《南宋监察制度》、《南宋法律制度》和《南宋军事制度》。分别对南宋制度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南宋全史 4 典章制度 下》目录
标签:典章 制度

第一章 南宋赋役制度 1

第一节 乡村之赋:二税、二税附加税与“和籴粮草” 2

一、二税 2

二、二税附加税税目 8

三、和籴与科籴 13

四、经总制钱、免役钱和身丁钱米 16

第二节 坊郭之赋:房地钱、当行和科配 21

一、房钱与地钱 22

二、“当行”与“免行钱” 23

三、科配和时估 25

第三节 差役、力役和兵役残余 27

一、都保制下的催税役人 28

二、力役表现及其减轻趋势 31

三、农夫的残余兵役 35

第四节 义役的兴起及其类型 36

一、义役实施概况及其阶段划分 36

二、义役类型及其运作方式 40

三、义役中的利益博弈与制度变异 44

第五节 赋役制度的整顿:经界法和推排法 48

一、税役不均:经界法推行的背景 48

二、经界法的核心:鱼鳞图和砧基簿 49

三、经界法的推广 51

四、经界法推行不畅之原因分析 56

五、推排法在局部地区的实施 61

第六节 二税征纳程序及其相关规定 64

一、二税征收流程 64

二、户版和帐籍:税役簿书的攒造 69

三、赋役征纳中的形势户和揽户 73

第七节 税役征取中的摊丁入亩趋势 80

一、“免夫钱”的推广及其向田亩税归并 80

二、力役征调依据从丁口向资产转移 82

三、身丁钱向田亩税的归并 84

四、水利役中的“计田出丁”法和“履亩纳钱”法 86

五、摊丁入亩的内在机制 90

第二章 南宋财政制度 92

第一节 内藏和朝廷财政制度 93

一、内藏财政制度 93

二、朝廷财政制度 101

第二节 户部和总领所财政制度 111

一、户部财政制度 112

二、总领所财政制度 121

第三节 地方财政管理制度 134

一、路级财政及财政机构 134

二、州级财政制度 141

三、县级财政制度 148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 156

一、上供与财利集中 156

二、经总制钱、无额上供钱与财政征调 159

三、专卖制度与财政集权 163

四、地方财政困窘及其影响 165

第三章 南宋教育制度 169

第一节 官学教育制度 170

一、教育行政机构 170

二、中央官学的重建及管理制度 174

三、地方官学的恢复及管理制度 190

第二节 私学教育制度 199

一、师授私学 199

二、家传私学 209

第三节 书院教育制度 214

一、书院设施及布局结构 214

二、体制、组织及管理制度 219

第四节 社会教育制度 235

一、社会教育的目的、任务及教育对象 235

二、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及方法 236

三、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242

第四章 南宋礼仪制度 244

第一节 吉礼 245

一、郊祀 248

二、宗庙 256

三、家庙与祠堂 265

四、社稷与释奠 269

第二节 嘉礼、宾礼与军礼 274

一、嘉礼 274

二、宾礼 286

三、军礼 291

第三节 凶礼 294

一、帝后之丧礼 295

二、帝后陵墓 304

三、臣庶的丧葬礼制 310

四、服制 319

第五章 南宋社会救济制度 328

第一节 南宋社会救济制度的特点 328

一、北宋社会救济制度概述 328

二、南宋社会救济制度与北宋的异同 332

三、南宋社会救济制度的特点 338

第二节 南宋救荒制度 340

一、救荒法规 340

二、救荒设施 343

三、救荒措施 346

第三节 南宋济贫制度 350

一、济贫法规 350

二、济贫机构 351

三、济贫措施 353

第四节 南宋养老制度 356

一、养老法规 356

二、养老机构 358

三、养老措施 360

第五节 南宋慈幼制度 362

一、慈幼法规 362

二、慈幼机构 365

三、慈幼措施 370

第六节 南宋医疗制度 373

一、医疗法规 373

二、医疗机构 375

三、医疗措施 380

第七节 南宋社会救济制度评价 384

一、社会救济事业的成就 384

二、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 388

三、社会救济制度的历史影响 3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