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变革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变革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变革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冬红,李慧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3546389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生委员会宣教司列为19个省干部培训教材。由中央党校哲学部和科社部教授主编,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参与。全书由十三章节和三个调研报告组成:中国人口性别失衡问题、男孩偏好民俗文化表现与分析、村规民约社会性别分析、利益导向机制的社会性别评估、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社会性别分析、政府推进性别平等承诺与责任等;报告:从生育控制到生殖健康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根本原因探寻等。
《变革社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目录

第一章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 1

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出现 1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真实性分析 3

三、性别结构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5

四、落实性别平等基本国策任重道远 9

第二章男孩偏好民俗文化的表现与分析 13

一、男孩偏好与民俗文化 13

二、男孩偏好民俗的当代表现及影响 16

三、男孩偏好民俗文化的历史根源 23

四、破旧俗树新风:在实践中探索改变男孩偏好的民俗文化 25

第三章村规民约的社会性别分析 32

一、“村规民约”概述 32

二、村规民约的运作与“男孩偏好” 37

三、村规民约的内生基础——男孩偏好的深层原因分析 45

第四章利益导向机制的社会性别评估 49

一、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改变 49

二、利益导向机制的制度框架和基本内容 49

三、目前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特点 51

四、利益导向机制的绩效评估 54

五、利益导向机制的社会性别误区和改进思路 58

第五章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62

一、分析框架:什么是制度和制度结构 62

二、受教育阶段:男女两性的分流与差距 64

三、就业期:无性化的制度安排和有性化的公私领域区隔 66

第六章政府推进性别平等的承诺与责任 73

一、男女平等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73

二、中国政府承诺的国际背景 76

三、政府推进性别平等的责任 79

四、政府推进性别平等的机制 82

第七章性别平等理念与宣传倡导方式 87

一、关爱女孩行动中性别平等宣传的内容与特点 87

二、关爱女孩行动宣传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90

三、探索新的宣传运作方式 94

第八章生殖健康与优质服务 104

一、生殖健康与优质服务的含义和实践 104

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要求 106

三、对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社会性别分析 110

四、探索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新模式 114

第九章村规民约的调整路径 118

一、调整村规民约的依据与原则 118

二、村规民约调整的难点 121

三、村规民约调整路径的探索 125

第十章流动人口中的关爱女孩行动 133

一、流动大军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与生育状况 133

二、流动中生育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严峻挑战 136

三、在流动人口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 140

四、“流动中的关爱”:经验与方法的探讨 145

五、把推进性别平等纳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之中 152

第十一章破解养儿防老困境的思路与实践 155

一、现状:养儿防老面临的困境 155

二、养儿防老困境探因 159

三、探寻养老困境的突破口及路径:思路与实践 165

第十二章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国际经验 172

一、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状况 172

二、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 174

三、韩国实质性地推进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经验 177

四、印度蓬勃发展的NGO干预的经验 183

五、韩国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后果的经验 184

六、结论:推动性别平等,是消除人口问题的根本 187

附录1从生育控制到生殖健康服务 191

——扬州市计生工作观察报告 191

一、计生工作转变的方向明确,但任务模糊 191

二、生殖健康服务供给中的均衡问题 192

三、对计生服务和生殖健康需求的变化 195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殖健康需求 199

附录2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根本原因探寻 204

——河南农村社区参与式调查报告 204

一、村民们强烈的“男孩偏好” 205

二、村民们的“男孩偏好”为什么如此强烈 207

三、“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现实状况 210

四、风俗习惯对“男孩偏好”的复制 215

五、村规民约对“男孩偏好”的固化 217

结语 219

附录3多民族文化和人口政策视角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相关问题研究 220

一、研究背景与过程 220

二、理论视角与研究假设 222

三、研究发现 224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36

后记 2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