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脉络论
脉络论

脉络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以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657282
  • 页数:1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脉络学总论,阐述脉络学说的概念诠释、研究范围、学术地位及应用价值;中篇为脉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介绍临床常见脉络病变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26个病种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下篇介绍脉络学说代表方药近年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佐证脉络学说的重要科学价值。
上一篇:内科学下一篇:手术室护理
《脉络论》目录
标签:脉络 主编

上篇 脉络学说总论 3

第一章 脉络学说的学术地位及其应用价值 3

第一节 脉络学说的概念诠释 3

第二节 脉络学说的研究范围 6

一、文献整理 7

二、理论创新 7

三、病因病机 8

四、临床实践 10

五、实验研究 11

六、新药研发 12

第三节 脉络学说的学术地位 14

第四节 脉络学说的应用价值 17

第二章脉络学说的历史沿革 20

第一节《内经》奠定了脉络学说理论基础 20

一、《内经》之前远古文明对血与脉的认识 20

二、《内经》提出“血脉”概念,初步形成心(肺)一血一脉循环系统 23

三、气血相关对血脉理论的重大影响 24

四、血脉(络)理论在生理病理及辨证治疗中的应用 24

五、初步论述心痛、心悸、中风、坏疽等血脉(络)病变 26

第二节《伤寒杂病论》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 28

一、首次提出“脉络”概念 28

二、提出“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塞塞不通”的脉络病机 28

三、专篇论述胸痹心痛、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 29

四、创制通络方药 30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诊断进展 31

第四节 隋唐时期病机与方药记载丰富脉络病变治疗 33

一、脉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论述 33

二、脉络病变的治疗方法及药物 33

第五节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推动脉络病变临床证治发展 34

一、对中风、胸痹心痛病机理论的发展 34

二、对脉络病变治疗方法及药物的发展 35

三、脉学诊断学的发展 35

第六节 明清时期对脉络学说发展的贡献 36

一、叶天士对络病及脉络学说的贡献 36

二、王清任补气活血与活血化瘀治法方药发展 37

三、对心与脉络系统的认识 37

四、对脉络病变病机及治疗的发展 38

第七节 近代中西医汇通论治脉络病变 39

第三章 血脉与脉络学说 42

第一节心(肺)一血一脉循环系统 43

一、心 43

二、肺 45

三、血 47

四、脉 48

第二节 脉一血脉一奇恒之腑的脉 49

一、“脉”,字的早期含义 49

二、《内经》血脉概念的建立 50

三、血脉一奇恒之腑 50

四、血脉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1

五、血脉(络)理论整体观的临床价值 52

第三节脉络的空间结构特点 53

一、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53

二、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53

三、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53

第四节 脉络功能特点 54

一、脉络气血运行时空特点 54

二、脉络的生理功能 55

第五节 脉络学说形成的要素分析 58

一、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是脉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58

二、格物致知的形体解剖是构成脉络学说的重要因素 60

三、汲取古代哲学思想成为脉络学说整体系统观的突出特色 64

第四章 气与脉络学说 72

第一节 气血相关研究是保持脉络学说整体系统理论特色的根本 72

一、气概念的引入对中医学术理论及脉络学说体系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72

二、气血相关强调机体生命运动的动态研究 74

三、气血相关揭示了脉络生理与病变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75

四、气血相关有效指导脉络病变的临床治疗 78

第二节气机与气化对(血)脉络及其发病影响和治疗 82

一、气机——气之升降出人运动对(血)脉络及血液运行的影响 83

二、气化对(血)脉络及血液运行的影响 87

第三节 气之分类、循行及功能对脉络病变影响及治疗 94

一、真元之气 94

二、宗气 96

三、营卫之气 98

四、五脏之气 107

五、经络之气与脉络之气 111

第四节 气血相关的广泛研究显示出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111

一、气血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112

二、不同类别气的现代研究 114

三、气化功能的现代研究 118

四、气血相关研究是生命科学时代推动脉络学说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119

第五章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 122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提出了血管病变研究的新命题 122

一、复杂性科学背景下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122

二、血管病变的复杂性特征及研究进展 126

三、复杂性科学提出了血管病变研究的新命题 129

第二节 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 136

一、营卫理论 137

二、承制调平 149

三、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 161

第三节 营卫承制调平对“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的指导作用 163

一、重视自然社会因素对血管病变的影响 163

二、注重调整全身性整体功能状态治疗血管病变 164

三、寻找血管病变的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 165

四、探讨血管外膜与内膜相互影响在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及通络干预 166

五、重视微血管损伤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及通络干预 167

六、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 168

七、从“气分”,、“血分”,、““水分”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169

八、在血管病变治疗中应重视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169

第六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病因病机 174

第一节 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发病机制研究 174

第二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发病因素研究 176

一、气候变化异常一外感六淫 177

二、社会心理应激一内伤七情 178

三、环境污染影响一毒损脉络 179

四、生活起居异常一劳逸失度 180

五、代谢产物蓄积一痰浊瘀毒 181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基本病理机制 183

一、络气郁滞(或虚滞) 184

二、脉络瘀阻 186

三、脉络绌急 187

四、脉络瘀塞 188

五、络息成积 189

六、热毒滞络 190

七、脉络损伤 192

八、络虚不荣 192

第四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复杂性特征 193

一、致病因素的多重影响 194

二、病理类型的交叉互患 195

三、病理过程的动态演变 195

第七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论治 197

第一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方法 198

一、辨发病因素 199

二、辨营卫气血 201

三、辨寒热虚实 203

四、辨络形络色 204

五、辨个体差异 206

六、辨理化检查 211

第二节“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总则——络以通为用 227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论治 230

一、脉络病变证候类型辨证论治 231

二、心肺脑肾脏腑脉络病变辨证论治 237

第四节“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的特色优势 246

一、注重气血相关的辩证观 246

二、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47

三、强调综合调节的系统观 249

四、调动自愈能力的治疗观 250

五、突出搜剔疏通的治法方药 250

第八章“营卫承制调平”指导缺血性“脉络一血管系统病”研究 253

第一节 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总体设计思路 254

一、澄清源流,厘清概念,科学诠释,提出新说 254

二、总体设计,分部求证,系统整合,突出创新 256

三、传承经典,源于实践,创新理论,指导临床 258

第二节“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指导下通络药物研究 259

一、依据“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确定实验药物 259

二、实验用药的质量控制 260

第三节“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及共性病机研究 266

一、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研究沿革 266

二、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发展趋势 267

三、“脉络一血管系统病”辨证标准研究 268

四、“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共性病机研究 279

第四节 络气郁滞/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 284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络气郁滞/虚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 285

二、络气郁滞/虚滞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86

三、络气郁滞/虚滞证候因素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 288

四、络气郁滞/虚滞证候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294

五、络气郁滞/虚滞病证复合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模型及通络干预研究 300

六、营卫承制调平数学模型揭示证候因素对血管病变影响及通络效应规律 315

七、通过细胞模型探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病与通心络干预作用机制 327

八、络气郁滞/虚滞对血管病变影响及通络干预作用价值 358

第五节 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361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361

二、外膜损伤致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及通络干预研究 364

三、络气郁滞/虚滞病证复合动脉粥样硬化病生理基础及通络干预研究 375

四、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学术价值 399

第六节 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 405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 405

二、从营气与血管内皮相关性探讨ET一1诱发冠脉痉挛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 406

三、从卫气与外膜相关性探讨外膜损伤致血管痉挛机制及通络干预研究 411

四、营卫承制调平指导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研究的学术价值 422

第七节 脉络瘀塞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 429

一、脉络学说指导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研究 429

二、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基础与临床研究 433

三、通络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447

四、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作用研究 462

五、通络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治疗价值 477

第八节 综合评价分析揭示病证法药关联性的科学内涵 482

一、通络干预络气虚滞/郁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 482

二、通络药物干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 487

三、通络药物干预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病证法药关联性研究 490

四、综合分析与评价揭示通络干预病证法药关联性的科学内涵 491

第九节 营卫承制调平对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防治指导研究 493

一、营卫承制调平指导心律失常治疗研究 493

二、营卫承制调平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研究 507

第十节 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脉络学说 513

一、遵循中医学科规律传承创新系统建立脉络学说 513

二、汲取现代科学进展赋予脉络学说新的时代内涵 516

三、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脉络学说 519

第九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常用通络治疗药物 523

第一节 流气畅络药 523

一、辛香理气 523

二、辛温通络 528

三、辛香开窍 539

第二节 化瘀通络药 543

一、养血和血通络 543

二、活血化瘀通络 547

三、搜剔化瘀通络 556

第三节 祛痰通络药 559

一、祛风痰通络 559

二、祛湿痰通络 560

三、祛热痰通络 565

四、利湿浊通络 569

第四节 祛风通络药 573

一、息风通络 573

二、搜风通络 579

三、散风通络 583

四、潜镇息风 589

第五节 荣养络脉药 593

一、益气通络 593

二、温通络脉 600

三、养阴通络 603

四、养血通络 613

第六节 解毒通络药 616

第十章“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代表方剂 626

第一节 历代医家治疗脉络病变的代表方药 627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 627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 628

三、积实薤白桂枝汤 630

四、风引汤 631

五、炙甘草汤 632

六、木防己汤 634

七、当归四逆汤 635

八、黄芪桂枝五物汤 636

九、大黄?虫丸 638

十、小续命汤 639

十一、小活络丹 641

十二、大活络丹 642

十三、导痰汤 643

十四、牵正散 645

十五、苏和香丸 646

十六、生脉散 647

十七、大秦艽汤 649

十八、三化汤 651

十九、地黄饮子 652

二十、涤痰汤 653

二十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654

二十二、羚角钩藤汤 656

二十三、安宫牛黄丸 657

二十四、血府逐瘀汤 659

二十五、补阳还五汤 662

二十六、活络效灵丹 664

二十七、镇肝熄风汤 665

二十八、定心汤 667

二十九、补络补管汤 668

三十、加味补血汤 669

第二节 当代“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治疗代表方药 670

一、通心络胶囊 670

二、参松养心胶囊 679

三、芪苈强心胶囊 684

中篇 常见“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临床治疗 691

第一章 高血压病 69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69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69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01

附:中西结合研究进展 701

第二章 高脂血症 70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及治疗 70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及治疗 70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1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714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 71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1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724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3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732

第四章 冠心病心绞痛 73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3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740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46

附:中西医结合进展 747

第五章 急性心肌梗死 75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5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75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61

附:中西医研究进展 762

第六章 心律失常 76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6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76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74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774

第七章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78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8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786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79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793

第八章 心脏X综合征 79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79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0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0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07

第九章 心肌病 81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1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14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19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820

第十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23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23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26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3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33

第十一章 风湿性心脏病 835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35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3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4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44

第十二章 病毒性心肌炎 847

第一节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4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50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5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55

第十三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 85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5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63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7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73

第十四章 出血性脑血管病 87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7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8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890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891

第十五章 血管性痴呆 894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894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898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04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05

第十六章 血管神经性头痛 90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0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1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1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17

第十七章 糖尿病肾病 92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2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2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3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34

第十八章 糖尿病心脏病 93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3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4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48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49

第十九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952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52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5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63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64

第二十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96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6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7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7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79

第二十一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984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984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98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995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996

第二十二章 动脉硬化闭塞症 1001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0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0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1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12

第二十三章 雷诺病和雷诺征 1017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17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21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26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27

第二十四章 大动脉炎 1030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30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35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41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43

第二十五章 血栓性浅静脉炎 1046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46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49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52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53

第二十六章 深静脉血栓形成 1058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58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62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66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66

第二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070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70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7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087

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087

第二十八章 微循环障碍 1093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与治疗 1093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1097

第三节 预后与调护 1103

附:中西结合研究进展 1104

下篇“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代表性治疗方药研究进展 1115

第一章 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治疗创新药物研究历程 1115

第一节 厚积薄发,初拟处方 1115

第二节 三位一体,加快发展 1116

第三节 格物致知,再探络病 1116

第四节 创新发展,脉络学说 1118

第二章 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变研究 1120

第一节 通心络胶囊理论与组方研究 1120

第二节 通心络胶囊实验研究 1122

一、对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作用 1122

二、对高黏血症的作用 1124

三、对高血压的作用 1126

四、对血管内皮的作用 1131

五、对动脉硬化斑块抑制与稳定的作用 1138

六、对血管痉挛的作用 1144

七、对心肌缺血的作用 1146

八、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1150

九、对脑缺血的作用 1159

十、对急性脑梗死的作用 1163

十一、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1174

十二、其他作用 1179

第三节 通心络胶囊临床研究 1184

一、对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的作用 1184

二、对高黏血症的作用 1192

三、对高血压的作用 1197

四、对血管内皮的作用 1203

五、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1209

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 1214

七、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1219

八、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作用 1224

九、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1227

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1229

十一、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1236

十二、其他治疗应用 1242

第四节 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系统评价 1246

一、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246

二、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管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248

第三章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研究 1250

第一节 理论与组方研究 1250

第二节 实验研究 1252

一、广谱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 1252

二、广谱治疗心律失常的药效研究 1262

三、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1266

四、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1267

第三节 临床研究 1267

一、对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 1267

二、对房颤的治疗作用 1275

三、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1280

四、对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1282

五、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1285

六、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早期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 1289

七、对失眠症的治疗作用 1290

八、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治疗作用 1291

九、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1292

十、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 1293

十一、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 1294

十二、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1295

十三、治疗心律失常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1296

第四章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 1301

第一节 理论与组方研究 1301

第二节 实验研究 1302

一、强心作用 1303

二、利尿作用 1305

三、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及心肌重构作用 1308

四、总结 1321

第三节临床研究 1322

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1322

二、对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1328

三、对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1331

四、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1332

五、其他类型心力衰竭 1333

六、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脑钠肽的影响 1336

七、总结 1338

英文缩略语中文注释 13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