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担保激励作用研究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担保激励作用研究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担保激励作用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利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4110708
  • 页数:150 页
图书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需要通过吸引非政府投资主体投资来解决问题。为了吸引非政府投资主体投资,政府通常会提供政府担保作为激励,不仅如此,政府担保还对于促成非政府投资主体项目融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关政府担保激励作用却鲜有系统研究。本书从特许权谈判视角出发,分别从契约签订前特许权谈判中的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从契约签订后再谈判条件未被激发和被激发两个方面,研究政府担保对非政府投资主体的激励作用。
《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担保激励作用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1

二、选题的理论背景 6

三、研究意义 8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9

一、研究思路 9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的说明 10

一、基础设施 10

二、项目融资 11

三、政府担保 12

四、特许权谈判及其阶段划分 14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8

第一节 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模式研究 18

一、以政府为主的传统投融资模式 19

二、非政府投资主体参与的理论基础 21

三、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模式研究 23

第二节 政府担保应用研究 25

一、金融系统中的政府担保 26

二、企业贷款中的政府担保 27

三、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中的政府担保 29

第三节 政府担保价值研究 31

一、实物期权理论 31

二、基础设施中的实物期权 34

三、政府担保的实物期权价值 36

第四节 特许权谈判研究述评 37

一、契约理论 37

二、特许权谈判研究 40

第五节 现有研究比较分析与启示 42

第三章 特许权谈判中政府担保对投资激励作用实证分析 46

第一节 特许权谈判中的政府担保作用机理与要素构成研究 46

一、特许权谈判中的政府担保作用机理 46

二、特许权谈判中的政府担保要素构成 49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及概念模型的构建 52

一、项目品质对项目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及假设提出 52

二、政府担保水平对项目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及假设提出 53

三、项目品质对政府担保水平的影响分析及假设提出 55

四、政府担保的中介效应及假设提出 55

第三节 实证分析 56

一、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 56

二、因子分析结果 57

三、假设检验 59

四、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5

第四章 特许权谈判中政府担保价值作用研究 67

第一节 研究框架的提出 67

一现有研究及不足 67

二、研究框架 69

第二节 特许权谈判中的政府担保 70

一、问题描述与分析 70

二、政府和非政府投资主体的特许权谈判博弈模型 72

三、算例分析 77

第三节 政府担保最优比例及影响因素研究 79

一、问题描述与分析 79

二、政府担保最优比例决策模型 80

三、算例分析 8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7

第五章 特许权谈判后政府担保对立即投资激励作用研究 90

第一节 研究框架的提出 90

一、现有研究及不足 90

二、研究框架 92

第二节 模型构建及分析 92

一、基本假设和模型构建 92

二、模型分析 94

第三节 均衡策略分析 96

一、项目进入均衡策略 97

二、项目退出均衡策略 98

三、算例分析 98

第四节 政府担保的立即投资激励作用 100

一、当特许权谈判中投资者一方为市场领先者时 100

二、当特许权谈判中投资者一方为市场跟随者时 10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02

第六章 特许权再谈判中政府担保作用研究 103

第一节 研究框架的提出 103

一、现有研究及不足 103

二、研究框架 106

第二节 特许权再谈判条件和路径 107

第三节 特许权再谈判基本模型 113

一、项目再谈判的政治成本 114

二、项目再投标的政治成本 115

第四节 引入政府担保要素的特许权再谈判模型 116

一、再谈判均衡博弈参数建模和特征分析 116

二、精炼纳什均衡 118

第五节 命题,推论和准则 119

一、命题 119

二、推论 120

三、准则 123

第六节 政策建议 125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27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 128

第一节 主要工作和结论 129

第二节 研究创新 131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2

附录 主要符号表 134

参考文献 135

后记 1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