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免疫学前沿进展
免疫学前沿进展

免疫学前沿进展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雪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7637
  • 页数:9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免疫学前沿进展》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分专题介绍与补充免疫学当前重要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本书主要面向免疫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从事免疫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科研人员。内容上保留并更新了《免疫学前沿进展 第一版》中NK细胞、DC、天然免疫识别、T细胞及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发育、共刺激分子与共抑制分子、趋化因子受体、疫苗设计、抗体药物、结构免疫学、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生殖免疫等。另外根据学科特点和读者反馈,新增了补体、B细胞及新型B细胞亚群、免疫耐受、micro-RNA和免疫学技术等章节。
上一篇:与毛毛虫面对面下一篇:易伯鲁文集
《免疫学前沿进展》目录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展望 1

第一节 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前沿热点 1

一、免疫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

二、免疫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2

第二节 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17

一、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历史 17

二、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及其与国际同领域的比较 19

三、我国免疫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21

四、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30

第二章 NK细胞研究进展 39

第一节 NK细胞概述 39

一、NK细胞基本概念 39

二、NK细胞的来源和分布 39

三、NK细胞的功能特点 39

第二节 NK细胞的发育分化 40

一、小鼠NK细胞发育分化 40

二、人类NK细胞发育分化的阶段 41

三、NK细胞的发育缺陷与稳态维持 41

第三节 NK细胞的迁移分布 42

一、小鼠NK细胞组织分布 42

二、人类NK细胞组织分布 42

三、NK细胞的关键迁移分子 43

第四节 NK细胞的免疫识别与自身耐受 43

一、NK细胞抑制性受体 44

二、NK细胞活化性受体 44

三、NK细胞的识别机制与免疫耐受 44

第五节 NK细胞的突触形成与细胞活化 45

一、NK细胞的突触形成 45

二、NK细胞的活化 46

第六节 记忆性NK细胞 46

一、NK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 46

二、抗MCMV的记忆性NK细胞及其特性 47

三、记忆性NK细胞介导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48

四、NK细胞对细胞因子再次刺激的记忆反应 49

第七节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49

一、NK细胞杀伤功能 49

二、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亚群 49

三、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NK细胞 50

四、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NK-22细胞 50

第八节 NK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51

一、NK细胞可有效地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51

二、NK细胞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51

三、NK细胞与多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52

四、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使NK细胞自身耐受机制得到深入解析 52

第三章 γδT细胞研究进展 54

第一节 γδ细胞的基本理论 55

一、TCRγδ结构 55

二、γδT细胞发育与组织分布 58

三、γδT细胞的表面标志 60

四、γδT细胞识别的抗原 61

五、γδT细胞的功能 65

第二节 γδT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68

一、γδT细胞发育 68

二、TCRγδ结构与相关配体 69

三、γδT细胞生物学活性与功能 72

第三节 展望 80

第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的研究进展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85

一、经典树突状细胞 87

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97

三、树突状细胞与疾病 99

第三节 巨噬细胞 99

第四节 抗原处理与提呈 102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 103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 103

三、交叉提呈 103

四、CD1提呈抗原 106

第五章 补体研究进展 117

第一节 前言 117

第二节 C1q的研究进展 119

一、C1q的分子结构 119

二、C1q受体 120

三、C1q的生物学功能 121

四、C1q与疾病 123

第三节 C5a及其衍生物和C5a受体的研究进展 125

一、C5a的结构特点 126

二、C5a的来源 126

三、C5a受体 127

四、C5a和C5aR拮抗剂 128

五、C5a/C5aR介导的信号途径 129

六、C5a的生物学功能 130

七、C5a与疾病 131

第四节 结语 133

第六章 MHCⅠ类分子抗原加工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 143

第一节 前言 143

第二节 MHCⅠ类分子与免疫识别 143

第三节 MHCⅠ类分子与T细胞受体 144

第四节 MHCⅠ类分子抗原加工与提呈 145

一、多肽的产生及转运 145

二、MHCⅠ类分子的早期折叠 146

三、多肽装载复合物PLC 147

四、Calreticulin的结合作用 148

五、ERp57在PLC中只有结构功能,而没有氧化还原作用 149

六、PDI可能是PLC中的氧化还原酶 150

七、Tapasin通过稳定开放状态的MHCⅠ构象促进多肽的装载 150

第五节 后内质网时期的质量控制 151

一、Bap31蛋白协助MHCⅠ离开ER 151

二、CRT介导非成熟MHCⅠ复合物的回收 151

三、Tapasin介导的MHCⅠ回收 152

四、在反面高尔基体中的蛋白编辑 152

第七章 结构免疫学研究进展: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分子识别 156

第一节 前言 156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157

一、MHC及相关分子结构的一般特征 157

二、MHC及相关分子提呈抗原特征及其特异性 159

三、多肽提呈特征及其免疫原性 161

四、修饰多肽的提呈特点及其免疫功能 162

五、基于多肽提呈特异性的HLA超级型及其意义 163

六、MHC交叉提呈与TCR交叉识别的结构基础 164

第三节 T细胞受体识别多肽和MHC的结构基础 164

一、αβTCR的识别模式 164

二、γδTCR的识别模式 168

三、NKT TCR的识别模式 168

第四节 辅助受体CD4/CD8与HLA/MHC的结合 168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与ILT家族 170

一、KLR受体 170

二、CD94/NKG2异源二聚体 171

三、ILT/LIR/LILR家族 171

第六节 结构免疫学对理解免疫功能的贡献及展望 172

第八章 HLA-G研究进展 177

第一节 HLA-G基因及分子结构 178

一、HLA-C基因 178

二、HLA-G分子结构 179

三、HLA-G分子表达及调控 179

四、HLA-G异构体 180

第二节 HLA-G免疫调节功能 181

一、HLA-G直接免疫调节作用 182

二、HLA-G间接免疫调节作用 183

第三节 HLA-G与母胎免疫 185

一、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 186

二、HLA-G与母胎免疫耐受 186

第四节 HLA-G与器官移植 187

第五节 HLA-G与肿瘤免疫 188

一、肿瘤组织HLA-G表达 189

二、实体瘤肿瘤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89

三、血液病恶性细胞HLA-G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90

四、肿瘤患者外周血sHLA-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90

第九章 天然免疫识别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99

第一节 Toll样受体家族 200

一、TLRs的结构 200

二、TLRs所识别的配体 201

三、TLRs的定位 201

四、TLRs的信号转导 202

五、TLRs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204

六、TLRs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207

七、TLRs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07

八、展望 208

第二节 病毒RNA识别受体家族 208

一、RIG-Ⅰ的结构和配体 209

二、MDA5的结构和配体 209

三、RIG-Ⅰ/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 210

四、RIG-Ⅰ/MDA5信号通路的调控蛋白 210

五、LGP2分子的结构和配体 211

六、蛋白激酶R 211

七、展望 211

第三节 DNA识别受体家族 211

一、DAI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212

二、AIM2的生物学功能 213

三、PolⅢ的生物学功能 213

四、识别自身DNA的分子 213

五、展望 214

第四节 NOD样受体 214

一、NLRs的结构和配体 214

二、NLRs的细胞分布 216

三、NLRs的信号转导和调控机制 216

四、展望 219

第五节 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 219

一、Dectin-1的结构和配体 219

二、Dectin-1的分布 219

三、Dectin-1的信号转导 219

四、展望 220

第六节 其他PRRs 220

一、清道夫受体 220

二、甲酸基多肽受体 220

三、补体受体 220

四、补体蛋白 220

五、凝溶胶蛋白 221

六、SLAM 221

第七节 结语 221

第十章 T淋巴细胞发育和胸腺器官发生 229

第一节 T淋巴细胞发育 229

一、胸腺T细胞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主要事件 229

二、发育中T细胞的迁移 230

三、Notch信号和T系定向分化 231

四、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的定向分化 232

五、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趋异分化 232

六、自然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 233

七、单阳性T细胞的发育 234

八、Aire和胸腺T细胞的阴性选择 235

第二节 胸腺器官生成 237

一、胸腺的物种与胚胎起源 237

二、胸腺上皮细胞的发育 238

三、发育中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39

四、胸腺的退化 239

第十一章 T细胞免疫识别研究进展 242

第一节 前言 242

第二节 作为识别模型的最低要求 243

一、阳性选择 243

二、抗原的限制性识别 243

三、同种异体反应性 243

第三节 相关名词和概念介绍 244

第四节 三位模型概要 245

第五节 三位模型的进一步解释和修正 246

一、抗-P结合位点 246

二、关于阴性选择 246

三、关于阳性选择 247

四、关于同种反应性 248

五、a,i,c-a和c-i位点的拓扑学 248

六、关于φ 249

七、关于抗-P库 249

八、关于区分自我-非我 250

九、所提出的构象转换逻辑 250

第六节 以前的三个双重识别模型分析 250

一、Langman-Cohn模型 250

二、Davis-Bjorkman模型 251

三、Janeway模型 251

第七节 三位模型与两个标准模型的比较 251

第八节 T细胞免疫识别理论的实际应用 252

一、通过表位和表位组确定表位特异性应答,从而定义和区分保护性应答和损害性应答 253

二、通过上调与MHC结合,将弱势,亚优势表位改造为优势表位 253

三、通过调变与TCR结合,可以调变T细胞库谱 254

第九节 结语 254

第十二章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256

第一节调 节性T细胞的表型 256

一、CD25与Treg 256

二、Foxp3与Treg 256

三、TGF-β与Treg 257

四、CD4+CD25+Treg细胞的其他表面分子 257

第二节 胸腺发生的nTreg与胸腺外诱导产生的iTreg 258

第三节 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259

一、CD4+CD25+Treg细胞的功能特点 259

二、Treg抑制靶细胞IL-2基因的表达 259

三、Treg对靶细胞抑制作用的接触依赖性 260

四、Treg细胞通过介导靶细胞溶解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261

五、Treg细胞对APCs的抑制作用 261

六、Treg细胞的负性调节信号 262

第四节 Treg细胞的免疫治疗应用前景 263

一、Treg与自身免疫病 263

二、Treg与抗肿瘤免疫 263

三、Treg与抗感染免疫 264

四、Treg与过敏性疾病 265

五、Treg与移植免疫 265

六、Treg细胞的来源和体外扩增 265

七、Treg细胞过继疗法尚需解决的问题 265

第十三章 Th1/Th2/Th1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271

第一节 前言 271

第二节 Th1/Th2/Th17的诱导分化 271

一、Th1细胞的诱导分化 271

二、Th2细胞的诱导分化 272

三、Th17细胞的诱导分化 272

第三节 Th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与转录调控因子 273

一、Th1细胞分化的调控 273

二、Th2细胞分化的调控 275

三、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 277

第四节 Th细胞亚群之间的交叉调控 279

第五节 Th细胞的效应分子与疾病 280

一、Th1细胞 280

二、Th2细胞 280

三、Th17细胞 281

第六节 结语 282

第十四章 免疫记忆T细胞研究进展 285

第一节 前言 285

第二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形成 286

一、记忆T细胞形成概述 286

二、CD8+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 287

三、CD4+记忆T细胞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维持 291

四、免疫记忆T细胞存在的位置 292

第三节 免疫记忆T细胞的多样性 293

第四节 初始细胞与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差异 294

一、反应的速度 294

二、细胞的数量 294

三、反应的强度 294

四、表面的标记 294

五、组织的分布 294

六、基因的变化 295

第五节 免疫记忆与疫苗设计 295

第十五章 淋巴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与调控 300

第一节 细胞凋亡 300

一、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301

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301

第二节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303

一、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303

二、T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304

第三节 成熟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凋亡 305

一、激活诱导的T淋巴细胞死亡 305

二、激活T淋巴细胞的自主死亡 306

三、不同亚群T细胞的凋亡 307

四、T淋巴细胞自噬 308

五、T淋巴细胞的坏死性凋亡 308

第四节 淋巴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310

一、依赖于死亡受体的凋亡途径 310

二、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的T细胞死亡途径 313

第五节 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 313

一、FLIP 313

二、Bcl-2家族蛋白 314

三、FADD/caspase-8/RIP1 315

四、NF-kB 315

五、细胞因子 316

六、HPK1 316

七、PKCθ 316

第六节 结语 317

第十六章 免疫受体编辑研究进展 327

第一节 前言 327

第二节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与二次重排 328

一、TCR/Ig基因重排 328

二、TCR/Ig基因二次重排——抗原受体编辑/修正 328

第三节 受体编辑/修正的生物学意义 330

一、受体编辑/修正补充和丰富了经典免疫学理论 330

二、受体编辑/修正扩充了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内涵 331

三、重排后受体特异性的方向——“倒向中心法则”推论 331

第四节 受体编辑/修正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332

一、受体编辑/修正与自身免疫病 332

二、受体编辑/修正与肿瘤 333

三、受体编辑/修正与感染 334

四、受体编辑/修正与其他疾病 334

第五节 结语 334

第十七章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研究进展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整合性膜蛋白的分型 340

二、CD分子的基本结构 341

三、细胞表面免疫组和CD编号 344

第二节 新近命名的CD分子 345

第三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351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gSF) 352

二、Trafficking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 359

三、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 363

四、TLR 364

五、TNF及TNFR超家族成员 364

六、其他分子 365

第十八章 协同刺激分子及其调节网络的研究进展 369

第一节 前言 369

一、协同刺激分子的分类 369

二、协同刺激分子的调节网络 370

第二节 免疫调节网络失调与相关疾病 372

一、协同刺激信号与肿瘤免疫 372

二、协同刺激信号与移植免疫应答 375

三、协同刺激信号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75

四、协同刺激分子与免疫突触 376

第三节 一些协同刺激分子的研究热点 376

一、B7-H3(CD276)分子 376

二、ICOS(CD278)/ICOSL(CD275)分子 378

三、Tim家族分子 381

四、BTLA/HVEM/LIGHT分子 383

第四节 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 387

一、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的生物学意义 387

二、几种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的生物学特性 387

第五节 CD28/B7家族的进化 389

第六节 结语 390

第十九章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397

第一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简介 397

一、趋化因子 397

二、趋化因子受体 401

第二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403

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404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HIV 407

第三节 结语 409

第二十章 炎症性细胞因子与疾病 415

第一节 TNF-α研究进展 415

一、概述 415

二、TNF-α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416

三、TNF-α与肿瘤 416

第二节 IFN-γ研究进展 417

一、概述 417

二、IFN-γ基因表达的调节 418

三、IFN-γ的生物学功能 419

四、IFN-γ与疾病 420

第三节 IL-17研究进展 422

一、概述 422

二、IL-17与感染 423

三、IL-17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425

四、IL-17与肿瘤 425

第四节 炎症性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426

第五节 结语 427

第二十一章 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 434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与病理损伤简介 434

第二节 关于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 435

一、天然免疫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 435

二、参与炎症反应的天然免疫细胞及其调节机制 437

三、参与炎症反应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机制 440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炎症反应病理模型 444

一、炎性肠病 444

二、类风湿关节炎 445

三、炎症的免疫治疗 445

第二十二章 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448

第一节 肿瘤抗原发现和鉴定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448

第二节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 450

一、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 450

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455

三、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461

第三节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分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免疫和免疫逃逸 466

第四节 肿瘤免疫治疗新思路 467

一、基于负向免疫调控机制的肿瘤免疫治疗 467

二、靶向特异性肿瘤抗原或重要靶分子的抗体疗法 469

三、HSP等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469

第五节 结语 471

第二十三章 免疫效应细胞“孤儿”颗粒酶研究进展 482

第一节 前言 482

第二节 颗粒酶K的研究进展 482

一、颗粒酶K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 483

二、颗粒酶K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 484

三、颗粒酶K的抗病毒作用 484

四、颗粒酶K介导的促炎反应 485

第三节 颗粒酶M的研究进展 486

一、颗粒酶M表达谱及基因敲除 486

二、颗粒酶M介导的细胞死亡途径 486

三、颗粒酶M引起caspase级联活化的机制 487

四、颗粒酶M的其他生理底物 487

五、颗粒酶M的晶体结构及其抑制剂 488

六、颗粒酶M的抗感染作用 488

第四节 颗粒酶H的研究进展 488

一、颗粒酶H的生物学特性 488

二、颗粒酶H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489

三、颗粒酶H的抗病毒作用 489

四、颗粒酶H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 490

五、人五种颗粒酶识别底物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490

第五节 颗粒酶F研究进展 492

一、颗粒酶F的基因克隆与生物学特征 492

二、颗粒酶F的表达谱 493

三、颗粒酶F的生物学功能 493

第六节 颗粒酶C研究进展 493

一、颗粒酶C的基因定位 493

二、颗粒酶C的功能 494

三、颗粒酶C活性的变构调节 494

第七节 结语 495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498

第一节 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防御 498

第二节 抗HBV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 499

一、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临床转归 499

二、抗HBV免疫与疾病进程 500

第三节 抗HIV-1免疫影响慢性HIV-1感染的疾病进展、临床转归与治疗疗效 504

第四节 “爬坡假说”和免疫调节治疗在HBV研究中的新进展 506

第五节 免疫调节治疗在HIV研究中的新进展 508

第二十五章 艾滋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515

第一节 HIV在人体内的传播和感染过程 515

第二节 天然免疫中宿主抗病毒因子的抗HIV作用 517

一、抗病毒细胞 517

二、细胞外抗病毒分子 519

三、细胞内抗病毒分子 520

第三节 HIV感染与获得性免疫 524

一、HIV感染的细胞免疫 525

二、HIV感染的体液免疫 528

三、HIV感染的黏膜免疫 533

第四节 HIV疫苗研究面临的困境和取得的进展 535

一、中和抗体疫苗 537

二、T细胞疫苗 538

三、治疗性疫苗 538

第五节 结语 539

第二十六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进展 547

第一节 与B淋巴细胞发育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60

一、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560

二、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561

三、选择性IgA缺乏症 561

第二节 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62

一、HIGM1 562

二、HIGM2 562

三、HIGM3 562

四、HIGM4 562

五、HIGM5 563

六、HIGM6 563

七、其他 563

第三节 与膜蛋白和胞质蛋白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63

一、细胞因子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 564

二、抗原受体缺陷所导致的SCID 565

三、其他 565

第四节 与NF-kB信号通路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66

一、天然免疫缺陷 566

二、自身炎症性疾病 568

第五节 与IL-12/IL-23-IFN-γ轴系异常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69

一、IFN-γR1缺陷 570

二、IFN-γR2缺陷 570

三、IL-12p40缺陷 571

四、IL-12Rβ1缺陷 571

五、STAT1缺陷 571

第六节 与DNA修复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71

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571

二、共济失调样综合征 572

三、Nijmegen断裂综合征 573

四、Bloom综合征 573

五、免疫缺陷伴着丝粒不稳定和面容异常 573

六、PMS2缺陷 574

第七节 与MHC分子缺陷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75

一、MHCⅠ类分子缺陷 575

二、MHCⅡ类分子缺陷 575

第八节 合并自身免疫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76

一、APECED 576

二、ALPS 577

三、IPEX综合征 577

四、HLH 578

第九节 与IgE升高相关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580

一、STAT3突变所导致的HIES 580

二、TYK2突变所导致的HIES 581

三、DOCK8突变所导致的HIES 581

第二十七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585

第一节 AID的流行病学特点 585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病学特点 585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585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586

四、多发性硬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586

五、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 586

六、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 587

七、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587

八、硬皮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587

九、问题和展望 587

第二节 AID的诊断 587

一、SLE诊断标准 588

二、RA诊断标准 588

三、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 589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590

五、问题与展望 591

第三节 AID的发病机制 592

一、固有免疫在AID中的作用 592

二、调节性T细胞与AID 593

三、Th17细胞与AID 594

四、miRNA与AID 595

第二十八章 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599

第一节 前言 599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600

一、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现状 600

二、类风湿关节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面临的挑战 602

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免疫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603

一、ERAP1和IL-23R/Stat3基因及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03

二、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假说 604

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进展 604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现状 604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遗传研究面临的挑战 605

第五节 生物制剂的发展趋势及其在风湿病治疗中的进展 606

一、生物制剂概况及发展趋势 606

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临床使用进展 608

第六节 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的发展及其在风湿病中的治疗概况 608

一、喹啉胺衍生物 609

二、吡咯并嘧啶衍生物 609

三、其他JAK3抑制剂 610

第七节 结语 611

第二十九章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616

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 616

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识别机制 616

二、介导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 619

第二节 固有免疫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622

一、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分子 622

二、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固有免疫效应细胞 624

第三节 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及相关研究进展 625

一、参与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626

二、同种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627

第四节 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进展 629

一、诱导移植耐受的主要策略及其原理 629

二、移植耐受研究回顾与展望 634

第三十章 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641

第一节 对变态反应、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术语的一点认识 641

一、变态反应和超敏反应 641

二、Allergy和过敏反应 641

三、伪过敏和类过敏反应 641

四、特异反应性 642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 642

第三节 对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新认识 643

一、Th17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644

二、调节性T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646

三、Th2细胞因子与过敏性疾病 649

四、丝氨酸蛋白酶、蛋白酶活化受体与过敏性疾病 650

五、Toll样受体与过敏性疾病 654

六、其他需要关注的新认识 659

第四节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新认识 660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自身放大机制 661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的信号转导及研究进展 662

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研究进展 664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665

第五节 过敏原疫苗及脱敏疗法的机制 667

一、过敏原疫苗及其优缺点 667

二、脱敏疗法的机制 669

第六节 过敏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及临床意义 672

一、过敏原诱导的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672

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672

三、辅助诊断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 673

第三十一章 免疫耐受研究进展 687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分类、特性及形成 687

一、免疫耐受的分类 687

二、免疫耐受的特性 688

三、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688

四、免疫耐受的影响因素 690

第二节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691

一、中枢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691

二、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691

三、器官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698

第三节 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 699

一、嵌合体诱导的免疫耐受 699

二、主动免疫诱导的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701

三、阻断T细胞活化信号诱导移植耐受 702

四、回输Treg细胞诱导移植耐受 703

第三十二章 生殖免疫学研究进展 709

第一节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 709

一、母—胎界面的细胞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 709

二、几种重要的母—胎免疫耐受理论 710

三、协同刺激信号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 711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母—胎界面整合性调节作用 712

第二节 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系统 713

一、共同黏膜免疫系统 714

二、女性生殖道黏膜固有免疫 714

三、女性生殖道黏膜抗原提呈细胞及分子 717

四、性激素在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718

第三节 生殖内分泌-免疫调节 719

一、卵巢周期性功能的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719

二、围绝经期生殖内分泌-代谢-免疫调节网络 720

三、异位灶微环境免疫耐受介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 721

第三十三章 兽医免疫学研究进展 726

第一节 兽医免疫学简史 726

第二节 兽医免疫学对免疫生物学的重要性 727

第三节 兽医免疫学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727

一、动物宿主对病毒和细菌的抗感染免疫 727

二、动物宿主对寄生虫的抗感染免疫 729

三、兽医疫苗研究 729

四、兽医免疫学研究的工具 730

第四节 兽医免疫学与其他动物学科 730

一、兽医免疫学与免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 730

二、动物营养对免疫的影响 732

三、兽医免疫学和繁殖学 732

第五节 家禽免疫学概述 732

一、禽类免疫反应 732

二、先天免疫反应 733

三、适应性免疫 733

四、展望 733

第六节 兽医免疫学发展的展望 734

第三十四章 免疫药理学研究进展 737

第一节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737

一、Src家族激酶抑制剂 738

二、Syk家族激酶抑制剂 739

三、JAK3激酶抑制剂 741

四、Tec家族激酶抑制剂 743

第二节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 745

第三节 蛋白丝/苏氨酸激酶抑制剂 746

一、蛋白激酶C抑制剂 746

二、MAPK家族激酶抑制剂 748

第四节 PI3K抑制剂 750

第五节 转录因子阻断剂 751

一、NFAT阻断剂 751

二、Foxp3抑制剂 753

第六节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 753

一、CD28阻断剂 753

二、CD154阻断剂 753

三、BTLA/HVEM/LIGHT阻断剂 754

四、ICOS阻断剂 754

五、PD-1阻断剂 754

六、ICAM-1/LFA-1阻断剂 755

第七节 细胞因子阻断剂 756

一、TNF-α阻断剂 756

二、TGF-β阻断剂 756

三、IL-1阻断剂 757

第三十五章 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和免疫调节性(抑制性)寡核苷酸研究进展 763

第一节 前言 763

第二节 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 763

一、免疫刺激性寡核苷酸的发现 763

二、CpG-ODN的受体 765

三、CpG-ODN激发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基本的生物学活性 766

四、CpG-ODN的分类 766

五、双链CpG-ODN 767

六、CpG-ODN活性的调节因子 767

七、CpG-ODN的可能应用 768

八、CpG-ODN的种属特异性 771

九、CpG-ODN的应用途径 771

第三节 免疫调节性(抑制性)寡核苷酸 772

一、调节性ODN的发现 772

二、抑制性ODN的分类 773

三、抑制性ODN的基本作用及其机制 773

四、抑制性ODN的可能应用 774

第四节 免疫系统的危险信号——核酸分子 776

第三十六章 MicroRNA与免疫研究进展 783

第一节 miRNA简介 784

一、miRNA的命名、表达和功能 784

二、miRNA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 785

第二节 miRNA与免疫应答 785

一、miRNA与免疫细胞分化 785

二、miRNA与固有免疫应答 786

三、miRNA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789

第三节 miRNA与免疫系统疾病 791

一、miRNA与免疫系统肿瘤 791

二、miRN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792

第四节 结语 793

第三十七章 疫苗的分子设计及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798

第一节 疫苗分子设计的新策略 798

一、基于全基因组学的疫苗设计新策略 798

二、基于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构疫苗学策略 804

三、基于异种初免—加强的疫苗免疫新策略 807

第二节 新型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809

一、治疗性疫苗 809

二、基因疫苗 811

三、黏膜疫苗 813

第三节 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新进展 815

一、已获批准的人用疫苗佐剂 815

二、在研究的新型疫苗佐剂 817

三、黏膜佐剂 820

第三十八章 抗体工程研究进展 826

第一节 抗体人源化改造和人源抗体制备技术 826

一、抗体人源化改造 827

二、人源抗体制备技术 827

第二节 提高抗体亲和力和效应功能 830

一、提高抗体亲和力 830

二、提高抗体效应功能 831

第三节 抗体表达系统 832

一、通过组蛋白修饰提高抗体表达量 833

二、用各种DNA元件克服位置效应增加抗体表达量 833

三、“热点”整合技术提高抗体表达量 833

第四节 抗体工程下游技术进展 834

一、工程细胞株开发 834

二、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优化 834

第五节 结语 835

第三十九章 抗体药物及其应用 838

第一节 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 838

一、靶向载体作用 838

二、免疫应答作用 838

三、靶点封闭作用 838

四、抗体中和作用 838

五、信号转导作用 839

六、免疫调节作用 839

第二节 国内外已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839

一、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 839

二、中国SFDA批准上市的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抗体药物 840

第三节 抗体药物的主要靶点及应用现状 841

一、体内诊断产品 841

二、抗CD3单抗 843

三、抗IL-2R单抗 843

四、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抗 843

五、抗CD20单抗 843

六、抗HER2单抗 844

七、抗VEGF单抗 844

八、抗EGFR单抗 845

九、抗CD33单抗 845

十、抗CD52单抗 845

十一、抗RSV单抗 845

十二、抗TNF-α单抗 845

十三、抗CDI1a单抗 846

十四、抗CD2单抗 846

十五、抗IgE单抗 846

十六、抗integrin-α4单抗 846

十七、抗补体C5单抗 846

十八、抗IL-1β单抗 846

十九、抗CD6单抗 846

二十、抗RANKL单抗 847

二十一、抗HAb18G/CD147单抗 847

第四节 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847

第四十章 免疫学与生物技术——重组蛋白质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850

第一节 医药生物技术及生物技术药物 851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和治疗性抗体 851

二、生物技术疫苗 852

三、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 854

四、细胞治疗及干细胞治疗 855

第二节 蛋白质药物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分类 856

一、蛋白质药物及其发展沿革 856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分类 858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特性分析 869

第三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生产平台 870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研发流程 870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平台 872

三、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873

第四节 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发展趋势 874

一、新生物实体 875

二、重组蛋白质药物的修饰 877

三、重组蛋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 878

四、生物仿制药 878

第四十一章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882

第一节 前言 882

第二节 双光子显微镜简介 883

第三节 双光子显微镜在免疫学中应用的简介 884

一、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荧光标记方法 884

二、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方法 885

三、双光子显微镜常用的观测指标 886

第四节 淋巴细胞运动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886

一、淋巴结中T细胞的运动状态 886

二、淋巴结中B细胞的运动状态 888

三、淋巴结中DC的运动状态 888

第五节 淋巴细胞活化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889

一、淋巴结中T细胞的活化 889

二、淋巴结中T细胞活化的Ca2+信号 891

三、Treg对T细胞活化的调控 891

四、淋巴结中B细胞的活化 892

第六节 生发中心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893

第七节胸腺细胞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894

第八节 免疫耐受的双光子显微镜研究进展 895

第九节 结语 8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