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全国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全国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全国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朝晔,张亚光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1401387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
《全国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原生物与人类 1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 1

二、寄生虫的概念与分类 1

三、病原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节 免疫与机体 3

一、免疫的概念 3

二、免疫功能与健康 3

第三节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4

一、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

二、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5

第四节 课程导学 6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10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0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1

一、中枢免疫器官 11

二、外周免疫器官 12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2

一、淋巴细胞 12

二、抗原提呈细胞 15

三、其他相关免疫细胞 16

第三节 免疫分子 16

一、细胞因子 16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7

第三章 抗原 24

第一节 抗原概述 24

一、抗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24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5

三、抗原的分类 26

四、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27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29

一、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9

二、动物免疫血清 29

三、异嗜性抗原 30

四、同种异型抗原 30

五、自身抗原 30

六、肿瘤抗原 30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34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类型 34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4

二、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 3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7

第二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38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38

二、激活补体 38

三、结合具有Fc受体的细胞 38

四、穿过胎盘和黏膜 38

第三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38

一、IgG 38

二、IgM 39

三、IgA 39

四、IgD 39

五、IgE 39

第四节 抗体的人工制备 40

一、多克隆抗体 40

二、单克隆抗体 40

三、基因工程抗体 40

第五章 补体系统 45

第一节 概述 45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45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45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46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46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46

二、补体激活的调节 49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50

一、溶解细胞作用 50

二、调理作用 50

三、炎症介质作用 51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51

第六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55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6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56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56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56

二、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58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8

四、体液免疫的生物学作用 59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59

一、细胞免疫的应答过程 59

二、细胞免疫的生物学作用 61

第四节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 63

一、免疫调节 63

二、免疫耐受 64

第七章 固有免疫应答 69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69

一、屏障结构及作用 70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作用 70

三、固有免疫分子及作用 72

第二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73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73

二、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间的调控 73

第八章 超敏反应 7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76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77

二、临床常见疾病 78

三、防治原则 7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79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80

二、临床常见疾病 8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82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82

二、临床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84

一、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84

二、临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5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90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90

一、人工主动免疫 91

二、人工被动免疫 92

第二节 免疫治疗 93

一、免疫调节 93

二、免疫重建 94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 94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94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97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02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0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02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02

二、细菌的结构 103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08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09

一、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110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111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12

第三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13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14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14

三、消毒与灭菌及其运用 116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19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119

二、细菌的变异机制及类型 120

三、细菌变异的应用 122

第十一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127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27

一、细菌的毒力 127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30

三、细菌的侵入途径 131

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31

一、感染的来源 131

二、感染的类型 132

第三节 医院感染 133

一、概述 133

二、医院感染的来源与途径 134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34

第十二章 化脓性球菌 13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38

一、生物学性状 13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41

一、链球菌 141

二、肺炎链球菌 143

第三节 奈瑟菌属 143

一、脑膜炎奈瑟菌 144

二、淋病奈瑟菌 145

第四节 化脓性球菌感染的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45

一、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145

二、防治原则 146

第十三章 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150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50

一、生物学性状 15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2

三、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53

第二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细菌 154

第十四章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的细菌 158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9

二、致病性 159

三、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60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 161

三、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62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62

一、生物学性状 162

二、致病性 163

三、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64

第四节 霍乱弧菌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5

二、致病性 166

三、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 167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 167

第六节 其他消化道感染细菌 168

第十五章 厌氧性细菌 172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172

一、破伤风梭菌 172

二、其他厌氧芽胞梭菌 175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76

一、生物学性状 177

二、致病性 177

第三节 厌氧性细菌的防治原则 178

一、标本采集 178

二、形态学检查 178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178

四、防治原则 179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细菌及其他病原菌 183

第一节 动物源性细菌 183

一、炭疽芽胞杆菌 183

二、布鲁菌属 185

三、鼠疫耶尔森菌 186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 188

一、生物学性状 1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8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88

第十七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93

第一节 支原体 193

一、概述 193

二、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94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94

一、概述 194

二、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95

第三节 衣原体 196

一、概述 196

二、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97

第四节 螺旋体 198

一、钩端螺旋体 198

二、梅毒螺旋体 200

第五节 放线菌 201

一、放线菌属 201

二、诺卡菌属 202

第十八章 真菌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防治原则 207

第二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207

一、浅部感染真菌 207

二、深部感染真菌 208

第十九章 病毒概述 21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11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11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12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213

一、病毒的增殖 213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15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5

一、物理因素 215

二、化学因素 216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216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 216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16

第五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防治原则 217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损伤 217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218

三、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18

第二十章 经呼吸道感染的病毒 22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21

一、生物学性状 2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3

四、防治原则 223

第二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23

一、麻疹病毒 223

二、腮腺炎病毒 224

三、冠状病毒 224

四、风疹病毒 224

第二十一章 经肠道感染的病毒 228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28

一、生物学性状 22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9

三、防治原则 229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229

第三节 轮状病毒 230

一、生物学性状 230

二、致病性 230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233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34

四、防治原则 23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34

一、生物学性状 2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37

四、防治原则 238

第三节 其他肝炎病毒 238

一、丙型肝炎病毒 238

二、丁型肝炎病毒 239

三、戊型肝炎病毒 240

第二十三章 反转录病毒 245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45

一、生物学性状 2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7

三、防治原则 248

第二节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249

一、生物学性状 24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9

三、防治原则 249

第二十四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52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5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52

二、登革病毒 253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54

一、汉坦病毒 254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54

三、埃博拉病毒 255

第二十五章 疱疹病毒 25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58

一、生物学性状 2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8

第二节 EB病毒 259

一、生物学性状 25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0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60

一、生物学性状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1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261

第二十六章 其他病毒 265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65

一、生物学性状 265

二、致病性 266

三、防治原则 266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67

一、生物学性状 267

二、致病性 267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272

第二十七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272

第一节 寄生、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 272

一、寄生与寄生虫 272

二、宿主及其分类 273

三、寄生虫生活史与感染阶段 273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274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作用 274

二、人体抗寄生虫免疫 275

第三节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原则 276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76

二、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276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277

四、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277

第二十八章 蠕虫 281

第一节 线虫 281

一、似蚓蛔线虫 281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283

三、其他线虫 287

第二节 吸虫 288

一、日本裂体吸虫 288

二、华支睾吸虫 291

三、其他吸虫 293

第三节 绦虫 294

一、链状带绦虫 294

二、其他绦虫 297

第二十九章 医学原虫 306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306

一、形态 306

二、生活史 307

三、致病性 308

四、实验室诊断、流行与防治 308

第二节 疟原虫 309

一、形态 309

二、生活史 310

三、致病性 311

四、免疫性 312

五、实验室诊断 312

六、流行与防治 312

第三节 其他常见医学原虫 313

第三十章 医学节肢动物 316

第一节 概述 316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316

二、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 317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 317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治原则 318

第二节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 319

第四篇 实验部分 326

第三十一章 免疫学实验 326

实验一 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血型测定) 326

一、实验目的 326

二、实验原理 326

三、试剂与材料 326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326

五、结果判定 327

六、实验报告 327

实验二 沉淀反应-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327

一、实验目的 327

二、实验原理 327

三、试剂与材料 327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327

五、结果 328

六、实验报告 328

实验三 吞噬细胞鉴定及吞噬功能测定 328

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328

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329

实验四 T淋巴细胞鉴定及功能检测 330

一、E花环形成实验 330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31

第三十二章 微生物学实验 333

实验一 细菌形态检查 333

一、实验目的 333

二、实验准备 333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33

四、实验报告 335

实验二 细菌的人工培养 335

一、实验目的 335

二、实验准备 335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35

四、实验报告 337

实验三 微生物的分布检查及消毒灭菌 337

一、实验目的 337

二、实验准备 337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37

四、实验报告 338

实验四 纸片扩散法抗菌药物敏感实验 338

一、实验目的 338

二、实验准备 338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38

四、实验报告 339

第三十三章 寄生虫学实验 340

实验一 常见医学原虫 340

一、实验目的 340

二、实验准备 340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40

四、实验报告 341

实验二 常见医学蠕虫 341

一、实验目的 341

二、实验准备 341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42

四、实验报告 342

参考答案 343

参考文献 3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