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
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

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栗永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7386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文学学科”的兴起是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学科系统重新分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明代之后,“文学”在传教士及其追随者的语用实践中开始同西方学科系统中的学科命名发生关联,晚清效法欧美、日本“兴学堂、废科举”的教育改革直接构成现代学术、学科系统演进的现代开端。1904年“国文学”立为专门,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扎实的制度性平台。
上一篇:魔狼 药灵下一篇:堂吉诃德
《知识生产与学科规训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学科史探微》目录

写在前面 1

导论 1

一 目光向下:思想史、学术史的当代演化 2

二 “中间环节”与学科史的诉求 7

三 “起源”的质疑:学科史的谱系学方法 14

四 “命名”:学科史对起点的追问方式 20

五 课题研究史的回顾 25

第一章 学科的命名——“文学”现代意义之确立 32

第一节 中西会通与“文学”语用演化 33

一 《职方外纪》和《西学凡》 33

二 作为“教育”的“文学” 41

三 “文学”初识literature 49

第二节 “文学”学科的确立和现代“文学”观的形成 58

一 中国知识界同“文学学科”的接触 58

二 《奏定学堂章程》中“文学学科”的学科对象 65

三 现代“文学观”形成的知识背景 71

四 “文学”观念的塑造与形成 77

第二章 文学学科的展开与课程体系 84

第一节 “新旧”知识体系的冲突——以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为中心 84

一 学科史的开端:“文学学科”的独立 85

二 缺少“专业兴趣”的文学史撰述者:林传甲 93

三 “第一位中国文学”教师与博杂的《中国文学史》 102

四 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史意义解读 107

第二节 《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实施:以京师大学堂文学门第一批毕业生为个案 113

一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的开办与中国文学门的招学 113

二 第一批“文学本科生”的学习情况 121

三 新制度下的“旧学生”:分科大学文学门学生毕业走向 130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文学学科 138

一 民国高等教育及课程概述 139

二 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146

三 图书出版视野中的文学史和文学概论 156

第三章 民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 164

第一节 民初北京大学的“文学理论”类课程 164

一 姚永朴与“文学研究法” 165

二 “西文艺学”考辨 170

三 “文学概论”的出现 176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文学概论” 180

一 《文心雕龙》与“词章学” 181

二 “文学概论”:从“专书阅读”到“罗列常识” 187

三 古代文论研究的展开 195

第三节 民国时期文学概论课程开设及其估量 199

一 学科草创期的《文学概论》教材 200

二 国文系的“教育目标”与“文学概论”知识的延展 207

三 民国时期“国文”教育 216

第四章 “文艺学”和文学本质之思 227

第一节 “文艺学”的登临:学科的命名与规范 227

一 课程体系的新变 227

二 “文艺学”的语源考辨 234

三 从“文学概论”到“文艺学”:政治规训中的学科走向 242

第二节 “文学基本问题”和“文学本质论” 247

一 文艺学“学科属性”的失落:“基本问题”的变奏 248

二 “文学本质论”的“回归” 254

三 民国时期的文学“定义” 259

第三节 从“本质论”看“文学本质” 266

一 “文学的本质属性”与“文学本质” 266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论”的运思之途 270

三 “意识形态”、“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形式” 274

四 “意识形态”:文学本质的界说 280

结语 285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后记 3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