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商君书》实词研究
《商君书》实词研究

《商君书》实词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丽荣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532933815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
《《商君书》实词研究》目录
标签:实词 研究

第1章 引言 1

1.1 《商君书》及其作者 1

1.1.1 《商君书》简介 1

1.1.1.1 主张法治 1

1.1.1.2 鼓励农战 2

1.1.1.3 反对儒家礼教 2

1.1.1.4 记录了秦国的一些政治、军事制度 2

1.1.2 《商君书》的作者 3

1.1.3 《商君书》的成书年代 4

1.1.4 《商君书》的流传情况 5

1.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意义 7

1.2.1 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 7

1.2.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9

1.2.2.1 《商君书》具有独特的语料价值 10

1.2.2.1.1 《商君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 10

1.2.2.1.2 《商君书》未经“焚书”之劫,较好地保留了先秦著作的原貌 10

1.2.2.1.3 《商君书》语言质朴,接近当时口语 11

1.2.2.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现状尚不理想 12

1.2.2.2.1 《商君书》古无注疏,治者颇鲜 12

1.2.2.2.2 近现代《商君书》研究多校释注译,或侧重其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 13

1.2.2.2.3 《商君书》语言研究成果有限,全面系统的实词研究尚未展开 15

1.2.2.3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具体价值 15

1.2.2.3.1 弥补《商君书》实词缺乏系统研究之不足,为全面进行《商君书》语言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奠定基础 15

1.2.2.3.2 为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提供准确翔实的材料和数据 16

1.2.2.3.3 有利于解决《商君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16

1.3 指导理论、研究方法及有关术语 17

1.3.1 指导理论 17

1.3.2 研究方法及具体研究步骤 18

1.3.2.1 客观描写法 18

1.3.2.2 定量分析法 18

1.3.2.3 比较互证法 19

1.3.2.4 具体研究步骤 20

1.3.2.4.1 选择底本,搞好校勘 20

1.3.2.4.2 确定标准,切分单词 21

1.3.2.4.3 定量统计,定性分析 22

1.3.2.4.4 归纳描写,展现系统 22

1.3.2.4.5 比较互证,总结规律 22

1.3.3 所用术语及相关问题 23

1.3.3.1 词、语素和短语 23

1.3.3.2 字与词 23

1.3.3.2.1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24

1.3.3.2.2 古今字 24

1.3.3.2.3 通假字 25

1.3.3.2.4 假借字 25

1.3.3.2.5 异体字 25

1.3.3.2.6 同源词 26

1.3.3.3 词的同一性 26

1.3.3.3.1 词形相同、词义间有引申关系者,不论词性如何均视为一词 27

1.3.3.3.2 词义引申后书写形式或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者,别分一词 27

1.3.3.3.3 假借义独立成词 29

1.3.3.3.4 通假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所记录之词统计时均不作归并 29

1.3.3.3.5 同音同形而词义间有无联系难以判断者从合不从分 30

1.3.3.4 词类 30

1.3.3.4.1 实词和虚词 30

1.3.3.4.2 词类划分的标准和依据 31

1.3.3.4.3 词的活用与兼类 31

第2章 《商君书》名词研究 33

2.1 名词概说 33

2.2 名词的分类 34

2.2.1 按语义分类 34

2.2.1.1 普通名词 34

2.2.1.2 专有名词 42

2.2.1.2.1 人名、谥号 43

2.2.1.2.2 朝代、国名 43

2.2.1.2.3 地名、宫室名 43

2.2.1.2.4 书名、政令名 44

2.2.1.3 方位名词 44

2.2.1.4 时间名词 45

2.2.2 按音节分类 48

2.2.2.1 单音节名词 48

2.2.2.2 双音节名词 51

2.2.2.3 三音节名词 51

2.2.3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名词及兼属其他词类的名词 52

2.2.3.1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名词 52

2.2.3.1.1 从动词活用来的名词 52

2.2.3.1.2 从形容词活用来的名词 53

2.2.3.1.3 从数词活用来的名词 55

2.2.3.2 兼属其他词类的名词 56

2.2.3.2.1 与动词兼类的名词 56

2.2.3.2.2 与形容词兼类的名词 57

2.2.3.2.3 与数词兼类的名词 58

2.2.3.2.4 与量词兼类的名词 59

2.2.3.2.5 与代词兼类的名词 59

2.2.3.2.6 与动词、形容词兼类的名词 60

2.2.3.2.7 与动词、形容词、数词兼类的名词 61

2.3 名词的语法功能 63

2.3.1 作主语 63

2.3.1.1 普通名词作主语 63

2.3.1.2 专有名词作主语 64

2.3.1.3 时间名词作主语 64

2.3.2 作宾语 64

2.3.2.1 普通名词作宾语 64

2.3.2.1.1 普通名词作动词宾语 64

2.3.2.1.2 普通名词作介词宾语 64

2.3.2.2 专有名词作宾语 65

2.3.2.2.1 专有名词作动词宾语 65

2.3.2.2.2 专有名词作介词宾语 65

2.3.2.3 方位名词作宾语 65

2.3.2.3.1 方位名词作动词宾语 65

2.3.2.3.2 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 65

2.3.2.4 时间名词作宾语 66

2.3.2.4.1 时间名词作动词宾语 66

2.3.2.4.2 时间名词作介词宾语 66

2.3.3 作兼语 66

2.3.3.1 普通名词作兼语 66

2.3.3.2 专有名词作兼语 66

2.3.4 作定语 67

2.3.4.1 普通名词作定语 67

2.3.4.2 专有名词作定语 67

2.3.4.3 方位名词作定语 67

2.3.4.4 时间名词作定语 68

2.3.5 作状语 68

2.3.5.1 普通名词作状语 68

2.3.5.2 方位名词作状语 68

2.3.5.3 时间名词作状语 68

2.3.6 作谓语 69

2.3.6.1 普通名词作谓语 69

2.3.6.2 专有名词作谓语 69

2.3.7 作补语 69

2.3.7.1 普通名词作补语 69

2.3.7.2 方位名词作补语 70

第3章 《商君书》动词研究 71

3.1 动词概说 71

3.2 动词的分类 72

3.2.1 按用法分类 72

3.2.1.1 普通动词 72

3.2.1.1.1 带宾动词 73

3.2.1.1.2 不带宾动词 79

3.2.1.2 助动词 82

3.2.1.2.1 表示可能的助动词 82

3.2.1.2.2 表示意愿的助动词 84

3.2.1.2.3 表示应当、值得的助动词 85

3.2.1.2.4 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85

3.2.2 按音节分类 87

3.2.2.1 单音节动词 87

3.2.2.2 双音节动词 87

3.2.3 特殊用法的动词 88

3.2.3.1 使动词 88

3.2.3.1.1 来自形容词的使动词 88

3.2.3.1.2 来自动词的使动词 90

3.2.3.1.3 来自名词的使动词 93

3.2.3.1.3.1 来自普通名词的使动词 93

3.2.3.1.3.2 来自时间名词的使动词 93

3.2.3.1.3.3 来自方位名词的使动词 94

3.2.3.1.4 来自数词的使动词 94

3.2.3.2 意动词 95

3.2.3.2.1 来自形容词的意动词 95

3.2.3.2.2 来自名词的意动词 96

3.2.3.2.2.1 来自普通名词的意动词 97

3.2.3.2.2.2 来自方位名词的意动词 97

3.2.3.2.3 使动词和意动词的区别 98

3.2.3.3 为动词 99

3.2.3.3.1 来自动词的为动词 99

3.2.3.3.2 来自名词的为动词 100

3.2.3.4 由一般词类活用形成的动词 101

3.2.3.4.1 从名词活用来的动词 101

3.2.3.4.2 从形容词活用来的动词 103

3.2.3.4.3 从数词活用来的动词 104

3.2.4 兼属其他词类的动词 105

3.2.4.1 与名词兼类的动词 105

3.2.4.2 与形容词兼类的动词 106

3.2.4.3 与量词兼类的动词 107

3.2.4.4 与名词、形容词兼类的动词 107

3.2.4.5 与名词、形容词、数词兼类的动词 107

3.3 动词的语法功能 108

3.3.1 作谓语 108

3.3.1.1 普通动词作谓语 108

3.3.1.2 助动词作谓语 109

3.3.2 作定语 109

3.3.3 作状语 109

第4章 《商君书》形容词研究 111

4.1 形容词概说 111

4.2 形容词的分类 112

4.2.1 按语义分类 112

4.2.1.1 性质形容词 112

4.2.1.2 状态形容词 115

4.2.2 按音节分类 117

4.2.2.1 单音节形容词 117

4.2.2.2 双音节形容词 118

4.2.2.3 三音节形容词 118

4.2.3 兼属其他词类的形容词 119

4.2.3.1 与名词兼类的形容词 119

4.2.3.2 与动词兼类的形容词 119

4.2.3.3 与名词、动词兼类的形容词 120

4.2.3.4 与名词、动词、数词兼类的形容词 120

4.3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123

4.3.1 作谓语 123

4.3.2 作定语 124

4.3.3 作状语 125

第5章 《商君书》数量词研究 126

5.1 数词 126

5.1.1 数词概说 126

5.1.2 数词的分类 127

5.1.2.1 基数词 127

5.1.2.1.1 系数词 127

5.1.2.1.2 位数词 129

5.1.2.2 倍数词 130

5.1.2.3 分数词 131

5.1.2.4 概数词 132

5.1.2.5 序数词 133

5.1.2.6 虚数词 133

5.1.3 数词结构 135

5.1.3.1 表示十以上整数的数词结构 135

5.1.3.2 系数词修饰数词结构表示相乘关系 137

5.1.4 兼属其他词类的数词 138

5.1.4.1 与名词兼类的数词 138

5.1.4.2 与量词兼类的数词 138

5.1.4.3 与名词、动词、形容词兼类的数词 139

5.1.5 数词的语法功能 139

5.1.5.1 作定语 139

5.1.5.2 作谓语 140

5.1.5.3 作状语 140

5.1.5.4 作补语 140

5.2 量词 141

5.2.1 量词概说 141

5.2.2 量词的分类 141

5.2.2.1 时间量词 141

5.2.2.2 一般事物量词 142

5.2.2.3 度量衡量词 144

5.2.2.3.1 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 144

5.2.2.3.2 表示重量单位的量词 145

5.2.2.3.3 表示容积单位的量词 146

5.2.2.3.4 表示面积单位的量词 146

5.2.3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量词及兼属其他词类的量词 147

5.2.3.1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量词 147

5.2.3.2 兼属其他词类的量词 148

5.2.3.2.1 与名词兼类的量词 148

5.2.3.2.2 与动词兼类的量词 148

5.2.3.2.3 与数词兼类的量词 148

5.2.4 量词与名词的区别 149

5.2.4.1 量词与普通名词的区别 149

5.3.4.2 量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 150

5.3 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150

5.3.1 作定语 150

5.3.2 作谓语 151

5.3.3 作补语 151

5.3.4 作状语 152

第6章 《商君书》代词研究 153

6.1 代词概说 153

6.2 代词的分类 153

6.2.1 人称代词 154

6.2.1.1 第一人称代词 154

6.2.1.2 第二人称代词 156

6.2.1.3 第三人称代词 157

6.2.1.4 己身称代词 158

6.2.2 指示代词 160

6.2.2.1 近指代词 161

6.2.2.2 远指代词 162

6.2.2.3 泛指代词 162

6.2.2.4 逐指代词 163

6.2.2.5 分指代词 164

6.2.2.6 虚指代词 165

6.2.2.7 无指代词 165

6.2.2.8 谓词性指示代词 166

6.2.2.9 特别的指示代词 166

6.2.3 疑问代词 168

6.2.3.1 询问人的疑问代词 168

6.2.3.2 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 168

6.2.3.3 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 170

6.2.3.4 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170

6.2.4 含有代词的“兼词” 171

6.2.5 兼属其他词类的代词 172

6.3 代词的语法功能 172

6.3.1 代词作句子成分的情况 172

6.3.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情况 174

6.3.2.1 “不待我”类 174

6.3.2.2 “弗敢我谋”“弗敢我杀”类 174

6.4 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 176

6.4.1 者 178

6.4.1.1 “者”字短语的构成方式 178

6.4.1.1.1 动词性成分+者 178

6.4.1.1.1.1 及物动词+者 178

6.4.1.1.1.2 不及物动词+者 180

6.4.1.1.1.3 (名词→)动词+者 180

6.4.1.1.1.4 (形容词→)动词+者 181

6.4.1.1.1.5 动宾短语+者 181

6.4.1.1.1.6 偏正短语+者 182

6.4.1.1.1.7 兼语短语+者 183

6.4.1.1.1.8 联合短语+者 183

6.4.1.1.1.9 连动短语+者 184

6.4.1.1.1.10 动补短语+者 184

6.4.1.1.2 形容词性成分+者 185

6.4.1.1.2.1 形容词+者 185

6.4.1.1.2.2 联合短语+者 185

6.4.1.1.3 数词+者 186

6.4.1.1.4 主谓短语+者 186

6.4.1.2 “者”字短语的语法功能 188

6.4.1.2.1 作主语 188

6.4.1.2.2 作宾语 189

6.4.1.2.2.1 作动词宾语 189

6.4.1.2.2.2 作介词宾语 189

6.4.1.2.3 作谓语 190

6.4.1.2.4 作兼语 190

6.4.1.2.5 作定语 190

6.4.2 所 191

6.4.2.1 “所”字短语的构成方式 191

6.4.2.1.1 所+动词性成分 191

6.4.2.1.1.1 所+及物动词 192

6.4.2.1.1.2 所+及物动词短语 192

6.4.2.1.1.3 所+不及物动词 192

6.4.2.1.1.4 所+不及物动词短语 193

6.4.2.1.1.5 所+(形容词→)动词 193

6.4.2.1.1.6 所+(名词→)动词 194

6.4.2.1.2 所+介词+其他 194

6.4.2.1.2.1 所+以+其他 194

6.4.2.1.2.2 所+与+其他 195

6.4.2.1.2.3 所+于+其他 196

6.4.2.1.3 所……者 196

6.4.2.1.3.1 所+其他+者 196

6.4.2.1.3.2 所+以+其他+者 198

6.4.2.1.3.3 所+与+其他+者 200

6.4.2.2 “所”字短语的语法功能 201

6.4.2.2.1 作主语 201

6.4.2.2.2 作谓语 201

6.4.2.2.3 作宾语 202

6.4.2.2.3.1 作动词宾语 202

6.4.2.2.3.2 作介词宾语 202

6.4.2.2.4 作定语 203

第7章 《商君书》复音实词研究 205

7.1 复音实词概说 205

7.2 复音实词的确定标准 207

7.2.1 意义标准 207

7.2.1.1 构成新义 207

7.2.1.2 形成概括义 208

7.2.1.3 具有偏指义 208

7.2.1.4 增加附加义 209

7.2.1.5 产生特指义 209

7.2.2 形式标准 209

7.2.3 其他标准 210

7.3 复音实词的结构类型 212

7.3.1 单纯词 212

7.3.1.1 叠音词 212

7.3.1.2 联绵词 212

7.3.2 合成词 213

7.3.2.1 复合式 214

7.3.2.1.1 联合型 214

7.3.2.1.1.1 同义联合型 214

7.3.2.1.1.2 对义联合型 224

7.3.2.1.2 偏正型 226

7.3.2.1.2.1 定中关系型 226

7.3.2.1.2.2 状中关系型 236

7.3.2.1.3 主谓型 239

7.3.2.1.4 动宾型 241

7.3.2.1.5 补充型 244

7.3.2.2 重叠式 245

7.3.2.3 附加式 245

7.3.2.4 其他式 246

7.3.2.4.1 人名、称谓 246

7.3.2.4.2 地名、宫室名 246

7.3.2.4.3 爵位名 246

7.3.2.4.4 官职名 247

7.3.2.4.5 政令名 247

7.3.2.4.6 国家名 247

7.3.2.4.7 普通动词 247

7.3.2.4.8 助动词 247

7.4 复音实词中的其他问题 250

7.4.1 复音实词中的新词 250

7.4.2 复音实词中的同素异序词 259

7.4.2.1 词性词义完全相同 259

7.4.2.2 词性相同,词义不同 260

7.4.2.3 词性不同,词义相关 262

7.4.2.4 类似同素异序词的情况 262

7.4.3 类似复音实词的单音词组合 263

第8章 《商君书》实词词义研究 266

8.1 《商君书》实词中的单义词 266

8.1.1 从使用频率看 267

8.1.1.1 使用一次的单义词 267

8.1.1.2 使用两次的单义词 268

8.1.1.3 使用三次的单义词 269

8.1.1.4 使用四次的单义词 269

8.1.1.5 使用五次的单义词 270

8.1.1.6 使用超过五次的单义词 270

8.1.2 从使用的义位看 271

8.1.2.1 只使用本义的单义词 271

8.1.2.2 只使用引申义的单义词 273

8.1.2.3 只使用假借义的单义词 276

8.1.2.3.1 本无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假借义 276

8.1.2.3.2 本有其字的通假产生的假借义 277

8.2 《商君书》实词中的多义词 278

8.2.1 从使用频率看 278

8.2.1.1 使用两次的多义词 278

8.2.1.2 使用三次的多义词 278

8.2.1.3 使用四次的多义词 279

8.2.1.4 使用五次的多义词 279

8.2.1.5 使用超过五次的多义词 279

8.2.1.6 由于词性不同造成的多义词 279

8.2.2 从使用的义位看 280

8.2.2.1 本义和引申义同时使用的多义词 280

8.2.2.2 引申义和引申义同时使用的多义词 284

8.2.2.2.1 引申义之间为平行关系的多义词 284

8.2.2.2.2 引申义之间为递进关系的多义词 286

8.2.2.2.3 引申义之间为综合关系的多义词 286

8.2.2.3 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多义词 288

8.2.2.4 复音多义词 290

8.3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源词 293

8.3.1 从书写形式看 293

8.3.1.1 同形同源词 293

8.3.1.2 字形有联系的同源词 297

8.3.1.3 字形无关的同源词 298

8.3.2 从语音关系看 300

8.3.2.1 同音同源词 302

8.3.2.2 音近同源词 302

8.3.2.2.1 声韵皆同,声调不同 302

8.3.2.2.2 声近韵同 303

8.3.2.2.3 声同韵近 303

8.4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义词 303

8.4.1 单音对单音 304

8.4.2 双音对双音 306

8.4.3 单音对双音 310

8.5 《商君书》实词中的反义词 312

8.5.1 单音对单音 312

8.5.1.1 名物的对立 312

8.5.1.2 动作行为的对立 313

8.5.1.3 性质状态的对立 314

8.5.2 双音对双音 316

8.5.3 单音对双音 317

8.5.4 确定反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317

8.6 《商君书》实词中的新词新义 318

8.7 《商君书》实词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320

8.7.1 奸民、善民、良民 321

8.7.2 轻法、淫道、轻治 324

8.7.3 三军 325

第9章 《商君书》实词的书写形式 327

9.1 多个词对应一个书写形式 328

9.1.1 同形同音的一组词 328

9.1.2 同形异音的一组词 330

9.1.2.1 存在引申关系的同形异音词 330

9.1.2.2 不存在引申关系的同形异音词 331

9.2 一个词对应多个书写形式 332

9.3 《商君书》实词中的古今字 333

9.3.1 按照分化原因分类 334

9.3.1.1 同音古今分化字 334

9.3.1.2 同源古今分化字 336

9.3.2 按照使用情况分类 340

9.3.2.1 只用古字未用今字 340

9.3.2.2 古字今字同时使用 342

9.4 《商君书》实词中的通假字 345

9.4.1 通假字的使用情况 346

9.4.2 通假字与本字的分布情况 361

9.4.2.1 只用借字 361

9.4.2.2 本字借字同时使用 362

9.4.3 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 363

9.4.3.1 单通 363

9.4.3.2 递通 364

9.4.3.3 一通多 364

9.4.3.4 多通一 364

9.4.4 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 364

9.4.4.1 同音 364

9.4.4.2 音近 365

9.4.4.2.1 声韵皆同,声调不同 365

9.4.4.2.2 声近韵同 366

9.4.4.2.3 声同韵近 367

9.4.4.2.4 声韵皆近 367

9.4.4.2.5 声同韵远 367

9.4.4.2.6 韵同声远 367

9.4.4.2.7 韵近声远 368

9.4.5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源通用字 368

第10章 《商君书》实词系统及其特征 369

10.1 《商君书》实词概况 369

10.2 《商君书》实词的构成情况 372

10.2.1 基本词汇 372

10.2.1.1 名词中的基本词汇 373

10.2.1.1.1 关于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的基本词 373

10.2.1.1.2 关于人体部位、器官的基本词 373

10.2.1.1.3 关于人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词 373

10.2.1.1.4 关于日常生活生产及相关内容的基本词 373

10.2.1.1.5 关于国家制度、礼俗文化及相关内容的基本词 374

10.2.1.1.6 关于方位时令的基本词 374

10.2.1.2 动词中的基本词汇 374

10.2.1.3 形容词中的基本词汇 374

10.2.1.4 数词中的基本词汇 375

10.2.1.5 量词中的基本词汇 375

10.2.1.6 代词中的基本词汇 375

10.2.2 构词能力强的语素 375

10.2.2.1 表现在断代语言系统中 375

10.2.2.2 表现在语言历时发展中 378

10.2.3 《商君书》实词中的特殊词汇 379

10.2.4 四字成语或四字格的源头 383

10.3 《商君书》实词的特点 385

10.3.1 名词的特点 386

10.3.2 动词的特点 388

10.3.3 形容词的特点 390

10.3.4 数词的特点 390

10.3.5 量词的特点 391

10.3.6 代词的特点 392

10.3.7 复音实词的特点 392

10.3.8 兼类词的特点 393

10.4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释疑作用 396

10.4.1 解决词汇问题 396

10.4.1.1 道明、道幽 396

10.4.1.2 关于“军爵”、“公爵”的有无问题 397

10.4.1.3 越人 402

10.4.2 解决句读问题 405

10.4.2.1 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405

10.4.2.2 强之重削弱之重强 407

10.4.2.3 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408

10.4.3 对辞书内容的补充 410

10.5 《商君书》实词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作用及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411

10.5.1 为丰富汉语词汇作出了贡献 411

10.5.1.1 出现了一批新词新义 411

10.5.1.2 出现了新的语言现象 412

10.5.2 为研究某些特殊词汇在口语中的消亡提供了实证 412

10.5.2.1 关于名词词头“有”在先秦汉语中消亡的时间问题 412

10.5.2.2 关于数词结构中“有”(又)在先秦汉语中消亡的时间问题 413

10.5.3 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特殊语言现象,为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课题 414

10.5.3.1 动宾短语用为使动 414

10.5.3.2 “及物动词+者”不表示动作行为主动者 414

主要参考文献 416

附录:《商君书》文本 424

后记 4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