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适水发展与对策
适水发展与对策

适水发展与对策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连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7000747
  • 页数:744 页
图书介绍:适水发展是建立在广义水资源基础上,依靠资源替代和科技进步,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更高层次上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量水发展不同。以水定产量、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的量水发展,是建立在仅仅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狭义水资源基础上,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解决城市、工业、生活、农业的用水需求,使不利的环境影响降低和减少。适水发展包含着量水发展的内容。
《适水发展与对策》目录
标签:对策 发展

%1构建适水型现代农业 1

1.1适水型农业主要在农业结构调整 1

1.1.1适水型现代农业中结构调整 1

1.1.2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 2

1.1.3膳食结构的变化与畜牧业的关系 3

1.1.4农业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 5

1.1.5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 7

1.1.6适水型农业结构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 8

1.1.7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协调发展 9

1.1.8适应现代农业的现代农田水利 10

1.1.9适应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10

1.2适水发展的重点节水对策 11

1.2.1发展现代化农田灌溉技术,挖掘节水潜力 11

1.2.2节水灌溉 14

1.2.3普及管道输水灌溉 15

1.2.4发展精量灌溉 17

1.2.5先进的灌溉方式 19

1.2.6持续搞好农田水利 19

1.2.7建设现代化大型灌区 20

1.2.8发展水利机械化增加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果 20

1.3粮食种植逐渐向灌溉条件好的优势产区集中 23

1.3.1农田水资源数量最多 24

1.3.2发展灌溉农田是建设生产效率高的农业基础措施 27

1.4提高粮食水分生产率 33

1.4.1国内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情况 34

1.4.2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41

1.5半旱地是改造中低产田的首选 44

1.5.1按灌溉的区域特点发展适水农业 44

1.5.2坡耕地改造是山区半旱地和中低产田的主要工程 45

1.5.3非灌溉农田水资源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45

1.5.4提高非灌溉农田土壤水资源利用数量和利用效率 45

1.5.5地膜覆盖和设施农业 46

1.5.6抗旱品种是非灌溉农田高产的重要因素 48

1.6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观念的转变 49

1.6.1我国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 50

1.6.2饮食结构变化促进了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的发展与升级 51

1.6.3重视广义粮食生产 52

1.6.4提高动物产品生产效率 57

1.6.5从食物当量和粮食当量研究看粮食安全到水安全观念的转变 57

1.7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中具有重要作用 71

1.7.1改造中低产粮田增加资源替代能力大 71

1.7.2发展牧区灌溉 73

1.7.3抗旱节水蔬菜种植 74

1.7.4抗旱节水果树 74

1.7.5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 74

2农田水资源利用中节水与挖潜 75

2.1农田水资源组成和变化 75

2.1.1由灌溉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组成的农田水资源 75

2.1.2农田水资源利用数量不断变化 76

2.2农田水资源数量分析 76

2.3通过灌溉节水,实现资源性节水 77

2.4灌溉节水主要措施应用 78

2.4.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78

2.4.2精量灌溉 79

2.5没有万能的灌水方法和节水措施 86

2.5.1以喷灌为例分析其应用和节水 89

2.5.2喷灌工程措施节水量计算 89

2.6井渠结合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利用 91

2.6.1井渠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91

2.6.2井渠结合水资源调蓄利用作用巨大 92

2.6.3井渠双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水平衡模型 93

2.7挖掘资源性节水潜力 94

2.7.1微观节水与宏观节水—农田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94

2.7.2工程措施节水分析 98

2.8雨水资源的农业利用 98

2.8.1农业雨水利用概况 98

2.8.2农业雨水利用技术 99

2.9区域雨洪资源的利用 107

2.9.1区域雨洪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108

2.9.2采取风险调度做到排蓄结合 109

2.10再生水作为农业用水 110

2.11咸水灌溉 111

2.11.1咸水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变化 111

2.11.2咸水利用 112

2.12海水灌溉试验成果 115

2.13海冰水灌溉 117

3现代化种植业节水分析及高效节水农业建设 118

3.1农田水资源利用中的节水 118

3.2农田水资源利用保障措施与农业生产其他保障措施的关系分析 119

3.3现状农田水资源利用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3.4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农业措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分析 122

3.4.1主要以增加灌溉用水促进粮食增产阶段 122

3.4.2主要以增加化肥用量促进粮食增长阶段 123

3.5现代化高效农业建设 124

3.5.1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 124

3.5.2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的研究意义 125

3.5.3作物水分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影响因素 126

3.5.4向三元农田种植业结构转变,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 127

3.5.5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逐渐减少灌溉水用量 127

3.5.6提高资源性节水和虚拟性节水的能力和水平 128

3.5.7农业技术集成配套 135

3.5.8非灌溉农田增产措施 138

3.5.9正确处理粮食储备流通与水资源调节利用 146

3.6资源性节水量和虚拟性节水量计算模型 147

3.6.1土壤水资源节水增产计算模型 147

3.6.2预测(2020年、2030年)资源性节水量和虚拟性节水量计算 150

3.6.3资源性节水和虚拟性节水计算分析实例——以河北省地膜覆盖为例 152

4城市的适水建设与对策 154

4.1城市适水发展过程 154

4.1.1生活用水变化趋势 156

4.1.2生活用水总量持续增加 156

4.1.3生活用水定额不断提高 156

4.1.4生活用水结构变化明显 157

4.2适水建设要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水资源系统 158

4.2.1建立全面节水的城市 158

4.2.2城市生活节水 160

4.3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 162

4.3.1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利用概况 163

4.3.2主要技术措施模式 165

4.3.3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170

4.4城市防洪要按防洪标准建设与管理 181

4.4.1城市防洪标准的制定 182

4.4.2城市防洪标准的等级 183

4.4.3建设适应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监测、预警、应急系统 184

4.4.4城市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187

4.5城市再生水资源 187

4.5.1概述 187

4.5.2污水再生利用处理技术 191

4.5.3污水再生利用的建议 192

4.5.4再生水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206

4.6城市海水利用 210

5工业的适水发展和措施 213

5.1国内外工业用水情况 213

5.1.1国外工业用水变化情况 213

5.1.2中国工业用水变化情况 213

5.2工业用水状况分析 214

5.2.1工业用水组成 214

5.2.2重点工业行业取水量 215

5.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15

5.3.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16

5.3.2重点行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析 216

5.4影响工业的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 217

5.5工业的适水发展基本要求 220

5.6工业适水发展的核心是工业节水 221

5.6.1工业节水类型和重点 222

5.6.2工业节水主要技术 222

5.6.3高用水行业重点节水技术措施 224

5.6.4工业节水是遏制我国水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 224

5.6.5减少冷却水用量是工业企业节水的重中之重 225

5.6.6工业节水总的要求及措施 227

5.7应用火电厂空冷技术节约工业用水 231

5.7.1火电厂冷却用水量大 231

5.7.2多种空冷方式共存 233

5.7.3国内外空冷技术应用概况 235

5.8工业利用海水资源及其发展前景 238

5.8.1海水资源利用意义 238

5.8.2海水直接利用 239

5.8.3海水淡化 241

5.8.4海水利用开发条件及发展 259

5.8.5实施海水利用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265

6适水发展应立足于广义水资源 266

6.1广义水资源是适水发展的基础 266

6.1.1广义水资源涵义 266

6.1.2水资源类型 266

6.1.3实施广义水资源战略 267

6.1.4各类水资源概述 269

6.2水资源的属性 296

6.2.1水资源的自然属性 296

6.2.2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297

6.2.3水资源的经济属性 298

6.2.4水资源的环境属性 299

6.3水资源系统 300

6.3.1水资源系统的组成 300

6.3.2水资源系统特性 301

6.3.3现代水务活动的系统行为 303

6.4水资源平衡要素和承载力分析 305

6.4.1年降水量变化带来的区域水资源平衡要素的差异 305

6.4.2水平衡分析 306

6.4.3仅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307

6.4.4通常采用的水资源指标 309

6.5水资源的转化及影响因素 309

6.5.1水循环与水资源转化 309

6.5.2水资源的转化关系 310

6.5.3影响水资源情势演变的因素 315

7水资源利用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狭义水资源的量水发展 318

7.1对水资源利用不确定性的认识 318

7.2实施狭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1

7.2.1水资源多目标综合利用 321

7.2.2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配置、科学调度 321

7.2.3不断改进的水资源规划 322

7.3国内外狭义水资源的利用 322

7.4狭义水资源量和开发利用状况 325

7.4.1狭义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325

7.4.2狭义水资源量 326

7.4.3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 330

7.4.4我国的供水设施与能力 334

7.4.5狭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平 345

7.5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51

7.5.1调蓄因素分析 351

7.5.2地表水调蓄 352

7.5.3地下水调蓄 353

7.5.4土壤水调蓄 353

7.6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适水发展对策 354

7.6.1认识狭义水资源情势的变化 354

7.6.2提高狭义水资源配置能力是适水发展的基础 355

7.6.3调整用水结构适应发展需求 360

7.6.4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开发水土资源 363

7.6.5经济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广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替代 364

7.6.6从广义水资源角度考虑适水发展 365

7.6.7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可供水量的区别 365

7.6.8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369

8适水发展中要重视土壤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370

8.1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371

8.2土壤水资源评价意义 372

8.2.1为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提供依据 373

8.2.2目前的水资源评价存在着误区 374

8.2.3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意义 374

8.3土壤水资源的资源属性 374

8.3.1土壤水资源的资源特性 375

8.3.2土壤水分组成的空间和状态 377

8.3.3土壤水资源数量计算 382

8.3.4几种土壤水资源数量计算模型的研究 384

8.3.5河北省平原区土壤水资源评价 392

8.4搞好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提高土壤水利用率 426

8.4.1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措施 426

8.4.2基于土壤水资源动态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 427

8.4.3土壤水资源利用 430

8.5土壤水资源参与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的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 432

8.5.1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考虑的因素 433

8.5.2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主要研究任务和技术路线 433

8.5.3河北省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的技术路线 434

8.5.4以农田水分生产率动态变化计算土壤水资源替代数量 434

8.5.5农田土壤水资源的资源替代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37

9地表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利用 439

9.1我国地表水资源情势 439

9.2地表水资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40

9.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概述 440

9.2.2水利工程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442

9.2.3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 444

9.2.4植被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影响 451

9.2.5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454

10适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457

10.1浅层地下水资源特征与分类 457

10.1.1浅层地下水资源特征 457

10.1.2浅层地下水资源组成 458

10.2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459

10.2.1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459

10.2.2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 460

10.2.3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量 462

10.3浅层地下水资源补排关系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 464

10.3.1浅层地下水资源补排关系 464

10.3.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原因 466

10.4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68

10.4.1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和超采问题 468

10.4.2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用率和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水供水量比判断地下水超采 470

10.4.3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 472

10.4.4浅层地下水超采的影响 476

10.5浅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478

10.5.1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 479

10.5.2适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 480

10.5.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481

10.5.4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482

10.5.5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 483

10.6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和开发利用策略 485

10.6.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485

10.6.2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486

10.7减少潜水蒸发增加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 488

10.7.1减少潜水蒸发的作用及意义 488

10.7.2潜水蒸发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489

10.7.3潜水蒸发的计算 492

10.7.4不同年代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变化 494

11适量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 495

11.1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495

11.1.1干旱区、半干旱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495

11.1.2一些国家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 496

11.1.3中国深层承压地下水开发利用 497

11.1.4国外对干旱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态度与战略选择 499

11.2深层地下水的内涵、形成及可利用性 500

11.2.1深层地下水的内涵 500

11.2.2深层地下水的形成 501

11.2.3深层地下水的优点及可利用性 502

11.3深层地下水来源 503

11.3.1深层水开采量组成 503

11.3.2侧向径流补给 504

11.3.3越流补给 504

11.3.4弹性释水 505

11.3.5压密释水 505

11.4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因 506

11.4.1地下水开采根据含水层情况而定 506

11.4.2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507

11.4.3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条件及原因 508

11.4.4地面沉降量及计算 510

11.4.5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511

12实施地下水调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13

12.1地下水调蓄作用与意义 513

12.1.1地下水库概念和功能 513

12.1.2地下水库—地下水调蓄的主要形式 513

12.2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 514

12.3地下水调蓄库效益分析和发展前景 516

12.3.1地下水调蓄库效益分析 516

12.3.2我国地下水库发展前景预测 517

12.4地下水库工程形式和建造地下水库条件 518

12.4.1地下水库工程形式和组成 518

12.4.2建造地下水库的条件 519

12.5地下水库建筑物设计、施工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521

12.6地下水库类型 522

12.6.1开采漏斗型地下水库 523

12.6.2河谷型地下水库 523

12.6.3陆地岩溶型地下水库 524

12.6.4滨海岩溶型地下水库 524

12.6.5按库容大小一般分类 524

12.6.6按工程构筑、储水介质、地下水埋深的分类 525

12.7地下水补给的途径与方法 525

12.7.1地面入渗法 525

12.7.2水井注水法 528

12.7.3水廊回灌 528

12.7.4深井回灌 528

12.7.5地下水补给方法的适用性 529

12.8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计算 531

12.8.1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 531

12.8.2地下水库的调节及多年调节计算 533

12.9地下水调蓄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535

12.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进了地下水库建设 537

13环境改善与建设以及合理环境用水量 543

13.1水环境和环境改善与建设 543

13.1.1水环境 543

13.1.2水环境问题和水环境改善与建设 544

13.1.3国内外进展和治水思路转变 545

13.1.4我国调水和水资源调节利用改善环境的实践 546

13.2水环境改善的基本原则及适度目标 549

13.2.1研究环境用水的基本思路 550

13.2.2环境用水分类和内容 550

13.2.3环境用水结构分析 551

13.2.4最小环境用水量和适宜环境用水量 553

13.3环境用水计算 554

13.3.1环境用水计算方法概述 554

13.3.2河道内环境用水总量计算 554

13.3.3城市环境用水 557

13.3.4湖泊环境用水 564

13.3.5河口环境用水 568

13.3.6湿地用水 571

13.3.7旅游环境用水 573

13.3.8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用水量 573

13.3.9改良劣质土壤环境用水量 574

13.3.10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鱼类等生物资源用水 574

13.3.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环境用水 574

13.3.12保护地下水环境的用水 574

13.4解决环境用水对策和措施 575

13.4.1构建生态水网 575

13.4.2正确处理与协调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与环境用水的关系 575

13.4.3研究制定不同时期环境适度目标和环境用水量 578

13.4.4实现水资源节约和替代 579

13.4.5重视水资源保护,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施和污水资源化 579

13.4.6建立水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环境建设 579

14生态技术是高效利用环境用水和节约环境用水重要的措施 581

14.1生物修复技术 581

14.1.1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类型 582

14.1.2生物修复技术应用领域 583

14.2水体复氧是生物技术净化水质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585

14.2.1自然净化 585

14.2.2水体中的溶解氧作用和主要来源 586

14.2.3强化复氧能力,增加自净效果,改善和保持环境用水水质,减少补水量 588

14.3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593

14.3.1水体生物净化的种类和作用 594

14.3.2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 594

14.3.3原生动物净化水体的作用 595

14.3.4藻类作用 595

14.3.5利用鱼类等营养链生物调控技术净化水体 595

14.3.6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作用 595

14.3.7水生植物种类、净化水质机理和功能 596

14.3.8水生植物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配置 598

14.3.9衡水湖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的研究分析 601

14.4水体富营养化和防治 601

14.4.1湖库富营养化成因 602

14.4.2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602

14.4.3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606

14.5人工生态浮岛技术 607

14.5.1生态浮岛技术净化水质的原理 608

14.5.2生态浮岛的分类 609

14.5.3影响人工浮岛治理效果的因素 609

14.5.4生态浮岛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610

14.6生态工程措施 611

14.6.1工程性措施 612

14.6.2水量调度技术和综合整治 613

14.7生态技术是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和减少补水量的首要选择 617

14.7.1我国城市水景观建设大发展 617

14.7.2城市水景观建设 617

14.7.3城市水景观的维护 618

14.7.4生态节水型城市 621

14.7.5建设多自然型水环境 622

15在适水发展中趋利避害,减少不利影响 626

1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 626

15.1.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影响类型 627

15.1.2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628

15.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628

15.1.4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629

15.1.5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环境影响 630

15.1.6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 631

15.1.7研究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在适水发展中减少不利影响 631

15.1.8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要进行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 633

15.1.9环境水利管理 633

15.1.10主要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提高水体自净效果 633

15.2浅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环境效应 634

15.2.1我国地下水开采情况 634

15.2.2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环境问题 635

15.3地表水水体污染 646

15.3.1点污染源 646

15.3.2非点源污染 648

15.3.3水体污染情况 649

15.4我国河流主要环境问题 650

15.4.1水文情势变化 650

15.4.2断流情况 651

15.4.3地表水水质变化 652

15.5我国水库湖泊主要环境问题 654

15.6区域高强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下环境影响的典型分析——以河北省例 655

15.6.1水资源开发利用良好的环境影响 655

15.6.2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良的环境影响 660

15.6.3地表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662

16水足迹与虚拟水资源战略 667

16.1水足迹 667

16.1.1水足迹概念 667

16.1.2水足迹研究意义 667

16.1.3水足迹分类 668

16.1.4水足迹和虚拟水的关系 668

16.1.5水足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占有状况 669

16.1.6水足迹计算 669

16.1.7河北省水足迹评价 670

16.1.8计算虚拟水资源的进口量 670

16.1.9计算总用水量 671

16.1.10计算水足迹 672

16.2虚拟水资源 672

16.2.1虚拟水资源概念和内涵 672

16.2.2虚拟水资源的研究内容 673

16.2.3虚拟水资源特征与研究意义 673

16.2.4虚拟水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675

16.2.5虚拟水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676

16.2.6虚拟水资源利用影响 679

16.2.7虚拟水资源贸易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安全的新选择 682

16.2.8虚拟水资源量化方法 683

16.2.9虚拟水资源战略优势度评价 687

16.2.10以河北省为例的虚拟水资源量化分析计算 690

17承受适度暴雨洪水风险与洪水资源化 700

17.1对承受适度暴雨洪水风险的认识 700

17.2承受适度洪水风险的措施 702

17.3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704

17.3.1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704

17.3.2中小河流重点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704

17.3.3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704

17.3.4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 705

17.4我国暴雨情势 705

17.4.1暴雨和暴雨强度 705

17.4.2特大暴雨和天气系统尺度 706

17.4.3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706

17.4.4我国主要暴雨区特征 707

17.5暴雨情势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710

17.5.1降水强度 710

17.5.2各级暴雨出现频率 711

17.5.3暴雨量极值 711

17.5.4海河流域暴雨的特点 712

17.5.5暴雨变化规律 713

17.6洪水管理与洪水资源化 714

17.6.1洪水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714

17.6.2实施洪水资源化的措施与途径 715

17.6.3洪水利用风险、效益评估 721

17.6.4基于洪水资源化的洪水利用调度方案调整 723

18科技进步支撑着适水发展 725

18.1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725

18.2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的作用 726

18.3水利科技的行业特点 726

18.4水资源管理和推进节水 728

18.5应用高新科技,高起点推动水利科技进步 729

18.6水资源替代措施和节水的主要措施 733

18.7依靠科技进步取得高效用水的以色列 737

18.8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739

主要参考文献 7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