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满洪,程华,陆根尧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5622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研究主题。该书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要素分析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为基础,将整个课题报告设计为五个部分九章。战略思路主要是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战略评价主要是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价”。本章给出了一幅中国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宏观图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以及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省级排序。战略目标主要由第三章到第六章等四章构成,分别是产业生态化战略、消费绿色化战略、资源节约化战略和生态经济化战略。战略手段主要由第七章和第八章等两章构成,分别是生态科技创新战略和生态制度创新战略。战略政策主要是第九章“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1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本书研究定位 1

(一)生态文明 1

(二)区域经济 4

(三)协调发展 5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7

(五)战略研究 8

(六)研究定位 9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11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 11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 13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机理 15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21

(一)产业生态化战略 22

(二)消费绿色化战略 24

(三)资源节约化战略 25

(四)生态经济化战略 26

(五)生态科技创新战略 28

(六)生态制度创新战略 29

第四节 本书的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 31

(一)框架结构 31

(二)研究方法 32

参考文献 34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价 36

第一节 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要分析 36

(一)基准模型 36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 37

第二节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设定 38

(一)相关研究述评 38

(二)生态文明一般指标体系设定 40

(三)本研究中所用指标集 41

第三节 我国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的主成分法测算 43

(一)文献回顾 43

(二)统计技术说明 44

(三)变量与数据 45

(四)估计结果 46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53

(一)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定 53

(二)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描述统计 54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实证 61

(一)文献梳理 62

(二)理论模型及一个命题 63

(三)实证分析 66

(四)结论 73

第六节 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算与分省排序 74

(一)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压力指数的设定 74

(二)区域压力指数测算结果与分省排序 76

参考文献 78

第三章 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80

第一节 产业生态化的产生背景内涵与发展趋势 80

(一)产业生态化的产生背景 80

(二)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81

(三)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82

第二节 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和内在机制 82

(一)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82

(二)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83

第三节 企业生态化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0

(一)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战略 90

(二)企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91

(三)典型案例:巨化集团公司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94

第四节 产业链生态化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9

(一)产业链生态化战略的基本框架 99

(二)产业链生态化战略的主要载体 104

(三)典型案例:宁波北仑区(开发区)产业链生态化案例 107

第五节 产业转移生态化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1

(一)我国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及其原因分析 111

(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化转移的思路和重点 119

(三)产业转移生态化的路径和实施措施 119

参考文献 121

第四章 消费绿色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123

第一节 消费绿色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123

(一)消费绿色化的现实背景 123

(二)消费绿色化的内涵界定 127

(三)消费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128

第二节 消费绿色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133

(一)消费绿色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 133

(二)消费绿色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路径 134

第三节 中国消费绿色化程度的实证分析 137

(一)消费绿色化程度的测度指标 137

(二)消费绿色化程度的调查分析 140

(三)影响消费绿色化的关键因素 148

第四节 面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消费绿色化战略的正式机制 150

(一)消费绿色化战略的命令控制机制 150

(二)消费绿色化战略的经济激励机制 157

第五节 面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消费绿色化战略的非正式机制 160

(一)消费绿色化战略的心理意识培育机制 161

(二)消费绿色化战略的伦理规范约束机制 162

(三)消费绿色化战略的消费观念引导机制 164

参考文献 167

第五章 资源节约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169

第一节 资源节约化的内涵 169

(一)资源与节约的内涵 169

(二)资源节约化的内涵 170

第二节 资源节约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172

(一)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172

(二)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73

(三)自然资源节约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176

第三节 区域内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战略 182

(一)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 182

(二)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内涵 184

(三)影响能源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因素 186

(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战略 194

第四节 区域间资源合理配置战略 197

(一)我国能源资源格局 197

(二)我国资源富集区与资源贫乏区之间的能源流动 201

(三)资源富集地区与资源贫乏地区之间能源资源流动的经济发展效应 205

(四)区域间资源合理配置战略 209

第五节 发展循环经济战略 213

(一)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模式 213

(二)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战略 213

(三)流通领域的资源节约战略 216

(四)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战略 219

(五)循环经济的机制政策 221

参考文献 224

第六章 生态经济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226

第一节 生态经济化的内涵与趋势 226

(一)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226

(二)生态经济化的趋势分析 228

第二节 生态经济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229

(一)理论基础 230

(二)以生态经济化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传递机理 232

(三)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5

第三节 区域内生态经济化创新:嘉兴市排污权有偿使用案例 242

(一)案例:中国嘉兴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探索与推广 242

(二)假说:从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到生态经济化理论假说 246

(三)实证分析:生态经济化制度变迁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252

(四)规范分析: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255

第四节 区域间生态经济化创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纠纷案例 260

(一)案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纠纷 260

(二)假说:生态经济化若干命题 263

(三)实证分析:生态经济化若干命题的求证 267

(四)规范分析:以生态经济化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范分析 271

第五节 全球性生态经济化制度创新:CDM框架下的生态投资分析 274

(一)案例与综述:基于CDM项目的生态投资及其偏好 274

(二)假说:内部收益率陷阱与生态投资偏好的理论假说 278

(三)实证分析:计量模型与回归结果 282

(四)基本结论 289

第六节 生态经济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构想 290

(一)生态资源有偿化战略 290

(二)生态保护补偿战略 291

(三)生态环境投资战略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七章 生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298

第一节 生态科技创新的理论分析 298

(一)生态科技创新的产生背景 298

(二)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 299

(三)生态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303

(四)技术创新、生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311

第二节 当前区域生态科技创新绩效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与产出 314

(一)构建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315

(二)区域生态科技创新绩效评价 317

(三)我国区域生态科技创新整体绩效评价 321

(四)小结 323

第三节 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23

(一)指标构建 323

(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基于省际的研究 325

(三)生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 330

(四)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因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30

(五)小结 331

第四节 生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物质流的研究 332

(一)模型构建与参数确定 332

(二)区域生态技术创新分析——基于东、中、西和东北部的研究 337

(三)生态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345

(四)生态科技创新、资本存量、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55

(五)小结 368

第五节 生态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369

(一)政府:营造生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369

(二)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生态科技创新体系 371

(三)公众:以绿色消费引导生态科技创新 372

参考文献 373

第八章 生态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378

第一节 生态制度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378

(一)生态制度创新的现实背景 378

(二)生态制度创新的内涵界定 379

(三)生态制度创新的战略意义 381

第二节 生态危机引发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制度根源分析 382

(一)市场机制失灵 382

(二)政府机制失灵 385

(三)社会机制失灵 387

第三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制度结构 388

(一)生态制度创新的制度结构 388

(二)生态制度的创新与演化趋势 393

第四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395

(一)生态法律制度的创新 395

(二)生态行政制度的创新 396

(三)生态经济制度的创新 398

(四)生态社会制度的创新 399

第五节 生态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401

(一)生态制度创新的协同战略 401

(二)生态制度创新的适应战略 401

(三)生态制度创新的接轨战略 402

(四)生态制度创新的融合战略 403

参考文献 403

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 405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轨迹 405

(一)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 405

(二)政策实践的效果分析 410

(三)政策设计的主要缺陷 418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 420

(一)“两类型三主体”政策矩阵 421

(二)“三机制三主体”政策矩阵 425

(三)“三机制六类型”政策矩阵 429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政策 438

(一)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438

(二)建议实施的重点政策 439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 448

(一)专家调查的问卷统计 448

(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450

(三)政策优先序的评价 451

(四)政策实施的策略安排 459

参考文献 463

附录:本书研究与写作期间的相关成果 4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