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010108412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来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指导,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来梳理中国哲学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或思想流派,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哲学思想背后的深层原因。对重要的思想家或思想流派,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不盲目崇古,也不一味非古。全书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结束。
《中国哲学史 下》目录

第三编 宋至清代中叶哲学 3

引言 3

第二十一章 宋初思潮与理学初兴 10

第一节 宋初儒学复兴与“庆历新政” 10

第二节 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 12

一、“无极而太极” 12

二、太极与动静 14

三、“诚者圣人之本” 15

四、孔颜乐处 17

第三节 邵雍的象数学 18

一、先天之学 19

二、元会运世 21

第四节 王安石的新学 22

一、道德性命之学 23

二、“万物一气”与“道立于两” 26

第五节 沈括的自然哲学 28

一、“主于气”的自然观 28

二、“求故类推”的方法论 30

第二十二章 张载的气学 32

第一节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 32

一、“太虚即气” 32

二、对佛老的批判 33

第二节 天、道、神、化的宇宙观 35

一、“天”与“道” 35

二、“一故神,两故化” 37

第三节 “德性所知”的修养论 38

一、“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38

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39

三、“尽心则知性知天” 40

第四节 “民胞物与”的境界论 42

一、“自诚明”与“自明诚” 42

二、“民胞物与” 43

第二十三章 程颢与程颐的天理论 46

第一节 “天理”与“性”的本体论 46

一、“天下只有一个理” 47

二、“性即理也” 50

第二节 程颢的工夫论与境界论 52

一、“识仁”的工夫论 53

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论 54

第三节 程颐的修养论与认识论 55

一、“主敬”的修养论 55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56

第二十四章 朱熹的理学 59

第一节 理本气末的理气论 59

一、理气不离不杂 60

二、理先气后 61

三、理一分殊 63

第二节 理欲观与心性论 65

一、天理与人欲 66

二、心统性情 68

第三节 修养论与知行观 70

一、主敬涵养 70

二、格物穷理 71

三、力行致知 73

第四节 朱熹哲学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73

一、朱熹哲学的贡献 73

二、朱熹哲学的局限 74

第二十五章 陆九渊的心学 76

第一节 “本心即理”的本体论 76

一、仁义者人之本心 77

二、心即理 78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79

一、发明本心 80

二、剥落物欲 81

第三节 自作主宰的人格精神 82

一、自作主宰 82

二、六经皆我注脚 83

第四节 朱陆之争 85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 85

二、无极太极之辨 87

第二十六章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之学 89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 89

一、事功与道、理、德 90

二、王霸义利之辨 93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97

一、建构“皇极”与“弓矢从的” 97

二、正谊谋利与明道计功 100

第二十七章 王阳明的心学 104

第一节 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104

一、元初的儒学北传 104

二、定朱学于一尊 105

三、和会朱陆 106

第二节 龙场悟道与心即理 108

一、龙场悟道 108

二、心即理 109

第三节 知行合一论 112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12

二、“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114

第四节 致良知教 115

一、“致良知”的提出 116

二、“良知”与“见闻酬酢” 117

三、“致良知”的落实 117

第五节 阳明心学的理论特色及历史影响 119

一、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119

二、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 120

第二十八章 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气学 123

第一节 罗钦顺的哲学 123

一、“理只是气之理” 124

二、对佛学与心学的批判 126

第二节 王廷相的哲学 129

一、“气者造化之本”与“理载于气” 129

二、性与气相资 132

三、“教与法行” 133

第二十九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中国哲学转向 136

第一节 对理学的总结与早期启蒙思想 137

一、理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历史演变 137

二、早期启蒙思想的特征 138

第二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 140

一、是非无定论 140

二、“童心”说与“人必有私” 142

三、人本自治与圣凡平等 144

第三节 徐光启的科学观与文化观 146

一、破除风土与强调人力 146

二、“责实”与“求精” 148

三、“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149

第三十章 黄宗羲与方以智的哲学 152

第一节 黄宗羲的哲学 152

一、“盈天地间皆气” 153

二、“天下之理皆非心外之物” 154

三、“公天下”的政治理想 156

四、“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 158

第二节 方以智的哲学 160

一、“盈天地间皆物” 160

二、“心”、“所以”与“太极” 162

三、“质测即藏通几” 164

四、“交”、“轮”、“几”与“合二而一” 166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的哲学 171

第一节 “气化日新”的宇宙本体论 171

一、气——诚——实有 172

二、理气相依 174

三、道不离器 175

第二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177

一、“以心循理”与“能必副所” 177

二、知行相资以为用 181

第三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182

一、“性日生日成” 182

二、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184

第四节 “理势合一”与“依人建极”的历史观 186

一、理势合 186

二、依人建极 188

第三十二章 颜元、戴震与章学诚的哲学 190

第一节 颜元的哲学 190

一、重“习行”的实学观 190

二、反对“理善气恶”的人性论 193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 195

一、“察分理”的认识论 195

二、“由词通道”的方法论 198

三、批判理学“以理杀人” 200

四、欲私之辩 201

第三节章 学诚的哲学 204

一、“六经皆史” 204

二、“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205

三、“即器以明道” 206

小结 210

第四编 近代哲学 215

引言 215

第三十三章 龚自珍与魏源的哲学 219

第一节 龚自珍的哲学 219

一、揭露“衰世”的社会批判 219

二、力主“更法”的变易史观 221

三、推崇“自我”的价值观 223

第二节 魏源的哲学 224

一、“变古便民”的历史观 224

二、“及之而后知”的知行观 226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观 228

第三十四章 康有为的哲学 230

第一节 天变道变的进化论 230

一、无刻不变的自然观 231

二、三世进化的历史观 232

第二节 “大同”与“仁”的近代诠释 234

一、大同理想的近代化 234

二、求乐免苦的人道标准 236

第三节 智导仁归的中西文化观 238

一、以西学为导向的“开民智” 239

二、以仁为主轴的孔教国魂 241

第三十五章 谭嗣同与梁启超的哲学 244

第一节 谭嗣同的哲学 244

一、“仁学”的“以太”说 244

二、“仁学”的“两三世”说 248

第二节 梁启超的哲学 250

一、进化即进步的历史观 250

二、培养新型国民的“新民说” 254

第三十六章 严复的哲学 259

第一节 基于近代科学的天演哲学 259

一、作为世界观的进化论 259

二、“质力相推”、“物竞天择”的进化观 262

第二节 “实测内籀”的认识论和归纳法 264

一、强调“实测”的认识论 264

二、注重“内籀”的逻辑思想 267

第三节 “自由为体”、“开明自营”的“新民德” 269

一、“自由为体”的道德行为 270

二、“开明自营”的功利主义 272

第三十七章 章太炎的哲学 276

第一节 “革命”的进化论 276

一、“阿屯以太”与“以思自造”的自然进化 276

二、竞器合群与合群革命的社会进化 278

三、善恶苦乐并进的“俱分进化” 280

第二节 “革命开民智”的知行观 281

一、行先于知与知先于行 282

二、概念抽象与原型观念 283

三、演绎法与辩说之道 285

第三节 “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 286

一、革命非为一己的道义论 287

二、“自贵其心”的道德前提 288

第三十八章 孙中山的哲学 291

第一节 宇宙进化三时期的思想 291

一、宇宙进化的历程 291

二、“突驾”说与“互助原则” 294

第二节 “知难行易”的学说 297

一、“知难”与“行易” 297

二、科学之“知”与实践之“行” 298

三、以“行”为“知”的起点与终点 299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民生史观 302

一、新旧三民主义 302

二、民生史观与服务众人 303

第四节 “因袭”、“规抚”、“创获”的文化观 306

一、“物质文明”、“心性文明”同步建设 306

二、创造中西合璧的新文化 307

第三十九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310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思想流派的争鸣 310

一、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311

二、各思想流派的自由争鸣 314

第二节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316

一、由民彝史观转向唯物史观 316

二、传播与阐发唯物史观 319

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的统一 323

第三节 实用主义哲学与直觉主义哲学 325

一、胡适的实用主义 325

二、梁漱溟的唯意志论和直觉主义 332

第四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340

一、玄学派的唯意志论 340

二、科学派的实证论 343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两派的批评 346

小结 350

阅读文献 354

后记 3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