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29813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11~2020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一。本书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结合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国情,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地球科学及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价值。以科学发展的高度和视野研究分析了地球科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和主要成就,提出了该学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指出了新时期地球科学在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和灾害等重大问题上的优势和学术地位。阐述了我国地球科学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近期有限考虑的领域和目标,提出了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未来10年中国科学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卷》目录

第一章 大气科学 1

第一节 战略地位 1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2

一、基本定义与内涵 2

二、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 3

第三节 发展现状 5

一、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 5

二、大气物理学 7

三、大气化学 8

四、气候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9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 11

一、战略目标 11

二、战略布局 11

三、学科发展布局、交叉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13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13

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 13

二、优先领域重点方向 14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19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

一、亚洲季风 20

二、台风 21

三、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 21

第七节 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22

一、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22

二、加强团队建设 22

三、发展综合观测技术和方法 22

四、鼓励交叉研究 22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地理学 25

第一节 战略地位 25

一、地理学在科学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25

二、地理学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作用 26

三、地理学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支撑作用 27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28

一、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28

二、地理学的国际发展态势 29

三、地理学的发展规律 33

第三节 我国地理学发展现状 34

一、地理学科研方向的突破 35

二、地理学对社会和科学的贡献 41

三、地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 46

一、总体思路 46

二、战略目标 48

三、学科发展方向 49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59

一、优先领域与重点方向 59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71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竞争 76

一、国际合作交流中的科学立场与国家利益立场 76

二、地理学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要领域 77

第七节 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78

一、政策与社会保障 78

二、投入保障 79

三、教育保障 79

四、组织保障 79

参考文献 80

第三章 地质学 84

第一节 战略地位 84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85

一、地质学学科特点 85

二、地质学国际发展动态与趋势 87

第三节 发展现状 91

一、我国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91

二、国内外差距 92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 92

一、指导思想 92

二、布局原则 93

三、发展目标 93

四、分学科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94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100

一、优选原则 100

二、地质学优先发展领域 101

三、地质学交叉研究领域 104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08

第七节 保障措施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四章 地球物理学 113

第一节 战略地位 113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116

第三节 发展现状 120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 132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 132

二、未来5~15年地球物理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132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 133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133

一、优先发展领域 133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135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36

第七节 保障措施 137

参考文献 139

第五章 地球化学 140

第一节 战略地位 140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144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45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46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47

四、有机地球化学 148

五、岩石地球化学 149

六、环境地球化学 149

七、矿床地球化学 150

八、表生地球化学 151

九、生物地球化学 152

十、实验地球化学 153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 154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 155

第三节 发展现状 156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58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63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65

四、有机地球化学 167

五、岩石地球化学 170

六、环境地球化学 171

七、矿床地球化学 174

八、表生地球化学 179

九、生物地球化学 182

十、实验地球化学 186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 187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 190

第四节 学科发展布局 197

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97

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97

三、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98

四、有机地球化学 199

五、岩石地球化学 200

六、环境地球化学 201

七、矿床地球化学 203

八、表生地球化学 203

九、生物地球化学 204

十、实验地球化学 205

十一、计算地球化学 206

十二、化学地球动力学 207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207

一、优先发展领域 207

二、重要交叉领域 211

第六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212

第七节 保障措施 216

参考文献 217

第六章 地球系统科学 235

第一节 引言 235

第二节 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236

一、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 236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内涵 237

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发展动态 240

第三节 发展现状和研究特点 243

一、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不断更新,向着人类可实际利用的方向发展 243

二、观测监测研究网络和科学钻探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和手段 244

三、评估、模拟与预测能力的发展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245

四、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计划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 245

五、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组织与教育机构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46

六、我国的研究现状 246

第四节 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研究目标和科学意义 247

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247

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目标 248

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249

第五节 未来5~10年的优先发展领域与交叉研究领域 250

一、地球系统历史 250

二、生命演化和地球深部过程与地球系统 252

三、生物圈的关键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与地球系统 255

四、我国区域水循环与地球系统 258

五、冰冻圈演变过程、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261

六、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与地球系统 265

七、东亚区域环境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与地球系统 268

八、我国海平面和海陆过渡带变化的动力学及趋势预测 272

九、全球变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与温室气体的控制 276

十、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适应与地球管理 278

第六节 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 282

一、观测数据获取 282

二、地球科学钻探的系统开展 284

三、代用资料数字化 286

四、数据平台建立 289

五、虚拟地球系统 290

六、人才培养 291

参考文献 29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