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护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0670630X
  • 页数:152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3

(一)唯物论观点 3

(二)辩证法思想 4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辨证论治 6

五、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的一些思维方法 7

(一)援物比类 7

(二)以表知里 8

(三)试探和反证 8

六、《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9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一)阴阳对立 13

(二)阴阳互根 13

(三)阴阳消长 13

(四)阴阳转化 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6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一)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1

(二)说明五脏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22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23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和展望 25

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联系和区别 25

二、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的展望 26

第三章 藏象 29

第一节 五脏 30

一、心 30

(一)心的基本功能 31

(二)心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32

附 心包络 33

二、肺 34

(一)肺的基本功能 34

(二)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36

三、脾 37

(一)脾的基本功能 37

(二)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39

四、肝 40

(一)肝的基本功能 40

(二)肝和志、液、体、窍的关系 42

五、肾 43

(一)肾的基本功能 43

(二)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46

附 命门 47

第二节 六腑 48

一、胆 48

二、胃 49

三、小肠 50

四、大肠 50

五、膀胱 50

六、三焦 51

第三节 奇恒之腑 52

一、脑 52

二、女子胞 53

附:精室 54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4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54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58

三、脏与腑的关系 58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64

第一节 精 64

一、精的基本概念 64

二、精的生成 64

三、精的生理功能 65

第二节 气 66

一、气的基本概念 66

二、气的来源和生成 67

三、气的生理功能 67

四、气的运动 69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70

(一)元气 70

(二)宗气 70

(三)营气 71

(四)卫气 72

(五)真气 73

第三节 血 73

一、血的基本概念 73

二、血的生成 73

三、血的生理功能 74

四、血的运行 75

第四节 津液 7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76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76

三、津液的功能 77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78

一、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78

二、气和血的关系 79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 80

四、血和津液的关系 81

第五章 经络 8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86

一、经络的概念 8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8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87

一、名称分类 87

二、循行分布规律 88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88

(二)分布规律 88

(三)表里关系 89

(四)气血流注次序 89

三、循行分布部位 90

(一)手太阴肺经 90

(二)手阳明大肠经 90

(三)足阳明胃经 90

(四)足太阴脾经 91

(五)手少阴心经 92

(六)手太阳小肠经 92

(七)足太阳膀胱经 93

(八)足少阴肾经 93

(九)手厥阴心包经 94

(十)手少阳三焦经 94

(十一)足少阳胆经 94

(十二)足厥阴肝经 9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95

一、名称及循行分布特点 96

二、循行分布部位 96

(一)督脉 96

(二)任脉 96

(三)冲脉 96

(四)带脉 97

(五)阴跷脉与阳跷脉 97

(六)阴维脉与阳维脉 97

附 经别、别络的循行分布部位 97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03

一、经络各部分的生理作用 104

(一)十二经脉 104

(二)奇经八脉 104

附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生理作用 104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 105

第六章 病因 110

第一节 六淫 111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11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 112

三、六淫诸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2

(一)风 112

(二)寒 113

(三)暑 113

(四)湿 114

(五)燥 114

(六)火热 115

第二节 疠气 115

第三节 七情 116

第四节 饮食、劳逸 118

第五节 寄生虫、外伤 119

第六节 痰饮、瘀血 120

第七章 病机 124

第一节 发病机理 124

一、正气邪气与发病 124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125

第二节 病变机理 126

一、邪正盛衰 126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26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27

二、阴阳失调 128

(一)阴阳偏胜 128

(二)阴阳偏衰 129

(三)阴阳互损 130

(四)阴阳格拒 130

(五)阴阳亡失 131

三、气血津液失常 131

(一)气的失常 132

(二)血的失常 133

(三)津液代谢失常 133

(四)气、血、津液失常的相互影响 135

四、内生“五邪” 135

(一)风气内动 136

(二)寒从中生 136

(三)湿浊内生 137

(四)津伤化燥 137

(五)火热内生 137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41

第一节 预防 141

一、未病先防 141

二、既病防变 143

第二节 治则 144

一、治病求本 144

(一)正治 145

(二)反治 145

二、标本缓急 146

三、扶正祛邪 147

四、调整阴阳 148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