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烜之主编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571145033
  • 页数:601 页
图书介绍:
《认知心理学》目录

PART Ⅰ 导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前言 4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5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7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取向 9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 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节 引言 18

第二节 实验认知心理学方法 18

一、反应时技术 19

二、双耳分听技术 21

三、分视野速示刺激法 22

四、眼动研究技术 23

五、口头报告法 26

六、信号检测论 27

第三节 计算建模 28

一、语义网络 28

二、产生式系统 29

三、连结主义网络 29

第四节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31

一、脑电 32

二、脑磁 36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 37

四、透颅磁刺激 39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 42

第五节 认知神经心理学方法 49

一、双重分离 49

二、连接 51

三、损伤研究 51

四、单个案研究 52

五、对临床症状的神经心理功能的神经网络建模 53

六、研究举例:执行障碍 54

第六节 结语 57

PART Ⅱ 基本心理历程 71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71

第一节 感官是意识的门户 72

第二节 两种感觉与知觉的区分方式 73

一、「感觉」是「由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由上而下」的处理 74

二、「感觉」处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物件」 74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方式 75

一、生理层次的研究法 75

二、基本行为层次的研究法:心理物理学 81

第四节 重要的知觉理论 81

一、Hermann von He I mho I tz的无意识推论历程 82

二、James Gibson的生态取向 83

三、David Marr的三层次理论架构 85

第五节 知觉的通则 87

一、适应与对比 87

二、知觉恒常性 90

三、归类性的知觉 92

四、知觉组织 93

五、脉络效应 96

第六节 知觉整合 97

第七节 应用与文化相关议题 99

一、汉字的文字知觉 99

二、审美与知觉 102

三、中华美食 106

第八节 结语 107

第四章 注意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 113

第一节 什么是注意力? 114

一、注意力的一般性定义 114

二、以作业要求界定注意力 115

三、注意力是一种心理历程 116

第二节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 117

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 117

第三节 注意力研究的常见典范 119

一、导引典范 119

二、搜寻典范 120

三、过滤典范 123

四、多重作业典范 125

第四节 注意力研究的重要议题 128

一、注意力选择的发生点 129

二、注意力容量与资源 131

三、注意力在视觉空间中的导引与移动 134

四、物体为基与空间为基的注意力分布 135

第五节 注意力的大脑神经机制 140

一、注意力对视觉处理调节作用的动物研究 140

二、以人为对象的大脑造影注意力研究 145

第六节 结语 151

第五章 记忆过程 163

第一节 记忆过程的认知成分 165

一、编码 165

二、储存和提取 168

第二节 加工水平途径与编码特异性原则 169

一、加工水平途径 169

二、编码特异性原则 172

第三节 记忆的分类 174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74

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80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83

第四节 记忆中的认知控制 186

一、记忆提取中的抑制过程 186

二、忘掉不想要的记忆与定向遗忘 190

三、元记忆与记忆监控 195

第五节 日常记忆 197

一、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197

二、虚假记忆 199

三、前瞻性记忆 201

四、记忆改善 204

PART Ⅲ 知识的结构与加工 225

第六章 概念的表征与结构 225

第一节 概念和表征概述 226

一、概念 226

二、表征 228

第二节 概念结构模型 230

一、基於相似性的概念模型 230

二、基於理论的概念模型 246

三、两类概念结构模型的比较 253

第三节 知识的组织 254

一、陈述性知识的组织 255

二、程序性知识的组织 265

三、并行加工:PDP模型 270

第七章 图像加工和心像 285

第一节 前言 286

第二节 图像的结构特性 287

一、衍生特性与型优效果 287

二、阶层结构 288

第三节 各种图像刺激 293

一、自然物体 293

二、脸孔 298

三、认知地图 300

第四节 图像vs.文字 304

一、图优效果 304

二、双码论 306

第五节 图像的内在表征形式——心像的研究 308

心像辩论——主观经验的理论解释 309

第八章 语言讯息处理 325

第一节 理论课题 326

一、语言习得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的问题 326

二、语言讯息处理从下而上与从上而下模式的问题 328

三、语言讯息处理中模组化的问题 329

第二节 言语感知 331

一、基本描述 331

二、言语感知的基本课题 334

三、重要的研究结果 336

四、言语知觉的理论与模拟 340

第三节 词汇(文字)辨识/识别 345

一、心理词典 345

二、词汇的提取 347

第四节 句子加工处理 349

一、转换文法 350

二、语意为基础的文法 351

三、句子理解 353

第五节 结语 354

第九章 语言与认知 361

第一节 引言 362

第二节 语言是独立於认知之外的另一心智模组 362

一、直觉的观点: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 362

二、Noam Chomsky的观点:语言天赋论 362

三、Steven Pinker的观点:语言天赋论的诸多证据 363

四、神经心理学的证据:威廉氏症候群vs.特定性语言缺陷 363

第三节 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来自类神经网络模拟的证据 364

第四节 小结 364

第五节 语言会不会影响认知 365

一、瑟皮尔—霍夫假设 366

二、早期检验SWH的一些研究 367

三、议题再起,问题重新定义 370

四、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与发现 375

五、其他的可能切入点 385

第六节 扩大问题:思考的形式与使用的媒介会否约束、限制思考的内容 387

第七节 总结 388

PART Ⅳ 思维与应用 399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399

第一节 问题解决 401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401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403

三、问题的类型 404

四、问题空间理论 406

五、问题解决的历程 410

六、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 412

第二节 创造力 420

一、创造力的定义 421

二、扩散性思考 425

三、顿悟性思考 425

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432

五、创意技法 436

第三节 妨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因素 438

一、心向作用 438

二、功能固著 440

三、结语 441

第十一章 决策 451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53

一、决策类型 453

二、决策类型间的关系 454

第二节 多重属性下的选择行为 455

一、无补偿性模式 456

二、补偿性模式 457

三、策略的比较和选择 459

第三节 风险情境下的选择行为 460

一、期望值原则 462

二、期望效用值原则 464

三、展望理论 466

第四节 决策陷阱 473

一、框架效应 473

二、经验法则引致的偏误 476

三、一般常见的偏误 485

第五节 决策改善 491

一、决策情境的掌握 491

二、思考方式的弹性化 491

三、听取他人的建议 492

四、善用工具 492

第六节 总结 493

第十二章 应用认知心理学一人一电脑互动 509

第一节 「人一机器」互动的基本概念 511

第二节 人类讯息加工模型 512

第三节 人一电脑互动 516

一、研究范围 516

二、软体可用性及人类讯息加工 518

三、量度可用性 519

四、网页设计与讯息加工 524

第四节 多媒体教材的成效与设计 526

一、科技为中心及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 526

二、多媒体教材的效果 528

第五节 总结 534

第十三章 认知发展 541

第一节 传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543

一、Piaget与认知发展 543

二、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 550

第二节 认知发展的讯息加工观 552

一、讯息加工心理学关於认知发展的研究 553

二、认知发展的讯息加工观:Siegler的理论 556

三、讯息加工的认知发展观与其他认知发展观的比较 560

第三节 融合与演变:认知发展观的新发展 561

一、新皮亚杰学派的观点 561

二、模糊痕迹理论 564

三、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 567

第四节 早期认知发展 570

一、感知觉的发展 570

二、注意的发展 571

三、记忆 572

四、语言发展 574

五、早期思维的发展 575

六、认知发展——过程与机制的再思考 580

索引 587

中文部分 588

英文部分 5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