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人生的安宁与和谐  心境、爱情等烦恼的对治
人生的安宁与和谐  心境、爱情等烦恼的对治

人生的安宁与和谐 心境、爱情等烦恼的对治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明妙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4963840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金刚经》在学习、工作、事业和生活中,都是可以运用的。基于这样的思考,作者把自己在腾讯网站微博问题对话和博客文章,按照专题进行汇编,主要谈的是生活问题。本书的多部分对话多为禅宗形式的回答。有些做些解释、说明、论证或分析,不完全是禅,带给读者其中的方法论、认识论,正确对待当今社会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本书合计八章,基本是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对道家和佛家一些经典的解读,目的在于期望大家去深入体会这些经典,这是一辈子受用的书籍和文章。《道德经》《金刚经》是两篇非常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文章,本书尤其对《金刚经》,重点做了解读。烦恼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会遇到的,如何解决烦恼,也是每个人都在探索的。因此,本书从具体的烦恼问题入手,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人生的安宁与和谐 心境、爱情等烦恼的对治》目录

第一章 烦恼与菩提 1

第一节 物品、利益、外界环境等引起的烦恼 2

一、丢东西的烦恼 2

二、东西损失的烦恼 3

三、被扣钱而伤心的烦恼 3

四、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缺点 4

第二节 个性问题的烦恼 6

一、情绪和心态问题 6

二、贪欲与解脱问题 8

三、自心的累、压力、违良和无奈问题 9

四、缘份、人际关系若干问题讨论 11

五、关于慧根问题 15

六、改善个性品行 16

第三节 心态修养问题 19

一、菩提和菩提心 19

二、如何理解放下与无为? 22

三、慈悲心和感恩、孝敬问题 23

四、恩怨、孝顺和自心之苦问题 24

五、如何对待苦行 25

六、君子、小人问题 26

七、微博修养问题 28

第四节 个人品行修养问题 32

一、认清自我 32

二、常修心修口 32

三、坚持不盗 33

四、学会不争 33

五、学会不贪、能舍 34

六、不轻易用杀——刘邦如何对待杀? 35

七、男不邪行,女无妒忌 35

八、心无怀疑 37

九、从大局角度看忍辱 38

第五节 关于心情健康问题 40

一、保持好心情、好心境的四个方法 40

二、改变不良习气的六个方法 43

三、六类情绪低落和烦躁的对治方法 45

第六节 若干问题的讨论 47

一、孤独寂寞、沉默问题 47

二、关于人生、命运问题 48

三、关于杀生、愤青与发怒问题 50

四、关于出家问题的讨论 51

五、如何认识佛法 52

六、关于上师问题的讨论 54

七、关于禅的讨论 55

八、关于幸福问题的讨论 56

九、关于爱情 58

第二章 心地法门 61

第一节 关于修禅的几个问答 62

一、关于无念、无行、无修问题 62

二、空心问题 63

三、心空的境界 65

四、关于空性问题 66

第二节 关于禅思的几个汉字解释 67

一、悟、误之别 67

二、佛字的解释 67

三、念、思、想、相、像 68

四、关于恼、怒 69

第三节 与修行人的禅话应对 71

一、菩提心问题 71

二、忍耐与正念问题 71

三、烦恼与超越 72

四、行者慧周与清明妙德的禅境对话 73

第四节 念佛的效果——阿弥陀佛在哪里 75

一、佛烦人念他吗 75

二、专心的作用和效果 75

三、阿弥陀佛的含义和见佛条件 77

四、进入阿弥陀世界的条件——无上菩提心 78

五、关于业识和天堂地狱问题 79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 81

第一节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82

一、孔子在老子面前承认自己不足 82

二、《大学》的中心思想 83

三、如何认识儒家核心思想 86

第二节 传统文化方法论的妙用 88

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方法论和认识论 88

二、方法论的妙用 89

三、传统文化的本义是自用,而不是要求他人 91

第三节 如何摆脱纠缠与烦恼——修行与摆脱迷惑 93

一、佛道两家的修行含义 93

二、摆脱是非,不被二法所迷 94

三、无(空)的本义 95

四、如何是无相和执著 96

五、几个故事的启发 97

第四章 禅宗若干公案的解析 101

第一节 石头碰撞竹子发声的开悟 102

一、香严智闲禅师的开悟 102

二、音从何来?是有是无 102

三、从“声”到“身”开悟的解析 103

第二节 若干公案解析 107

一、和尚为什么不拜佛? 107

二、投子和尚为什么变成了油——人、物、法平等的公案 108

三、和尚为什么水中自尽——关于传法传心的公案 110

四、南泉普愿和尚为什么斩猫 113

五、讲经和尚为什么被卖饼的婆子难住了 116

第五章 佛家和道家一些经典篇章、话语研读的体会 121

第一节 道家一些经典话句的解读 122

一、《道德经》第一章的某些解读 122

二、《道德经》第二章的某些解读 127

三、《道德经》第三章的某些解读 130

第二节 《金刚经》的逻辑和境界解读 132

一、经文的分段及逻辑思路 132

二、《金刚经》的境界与逻辑思路 133

三、《金刚经》的若干重复处解读 137

第三节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一些体会 149

一、是入世的普门品而不是出世和入法界的普门品 149

二、观世音的由来或定义 149

三、如何认识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与感应 150

四、观世音菩萨法门是什么 151

五、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不受宝珠,而再献给佛 151

第四节 若干菩萨名称的理解 153

一、文殊菩萨 153

二、普贤菩萨 154

三、其他菩萨 155

第六章 修行和生活中若干问题与解脱 157

第一节 关于修德问题 158

一、对德的认识 158

二、把以德治国(身)具体化 160

第二节 关于善的问题 164

一、何为善 164

二、如何行善与修善、证受善 166

三、佛法的善 166

第三节 修行中的若干问题 168

一、关于业力与道力 168

二、专业和职业的执著问题 170

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172

四、修行要注意内外之功 173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命场之间的关系 174

第四节 读书的感悟 177

一、读书:能进能出,不为所毒 177

二、人生能读几本书:如何读书 179

第五节 对自然的欣赏与感悟 182

一、桃花赋 182

二、春天 184

第七章 关于爱、婚姻和夫妻和谐 189

第一节 如何认识情 190

一、情的含义与特征 190

二、爱情的特征与迷失 190

三、知婚外爱之险、害 191

第二节 关于爱、婚外爱的若干对话——男人、女人 193

一、男人和女人的类比问题 193

二、男女之间的主动被动问题 193

三、男女选择问题 194

四、心不在男女之间转 194

五、男女之爱问题 195

六、关于爱和记忆 196

第三节 如何对待爱、失恋——男女之间有纯洁的友情吗? 198

一、梦兆问题 198

二、分手之痛 198

三、男女之间友情与爱情 198

四、如何待爱情(非婚之情) 199

第四节 夫妻、家庭和谐的四个重要问题 201

一、爱就是奉献、宽容,这个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201

二、夫妻双方要尊重,遇到矛盾,要改错,忏悔 204

三、注意避免吵架 205

四、正确对待男女之情、婚外情 207

第五节 关于孝顺与父母恩 210

一、父母恩重不能忘 210

二、孝顺的经济学解释 211

三、如何报父母恩 214

第八章 七岁前孩子的教育问题 217

第一节 孩子的行为健康与父母的行为关系 218

一、孩子的好坏是如何形成的 218

二、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父母的行为 219

第二节 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 222

一、孩子的心理与大人的心理行为区别 222

二、横、竖、颠倒在孩子的视觉中是一样的,家长不要因此生气 223

三、孩子的优点、缺点以及处理态度与方法 225

四、老实的孩子吃亏吗 226

第三节 挫折教育或适应教育 230

一、孩子能够接受挫折教育吗 230

二、如何用适应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231

第四节 孩子身体碰撞与皮肤饥饿 234

一、如何对待孩子间的身体碰撞或打架 234

二、人体皮肤、感官饥饿及人际关系 236

三、皮肤饥饿的原因与处理途径 237

第五节 儿童智力开发问题 239

一、需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吗 239

二、智力开发的方法是什么 239

三、智力开发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240

四、兴趣、利他精神与智力开发 241

第六节 孩子的饮食、健康与教育 243

一、孩子的饮食与教育 243

二、挑食、偏食的形成与教育 244

三、甜食、咸食以及饮食数量 245

四、肥胖与偏瘦 246

第七节 让孩子的自理与自立行为得到发挥 250

一、培养孩子自理与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要放心,不包办 250

二、如何培养孩子自己主动干活的兴趣与习惯呢 252

第八节 其他问题 254

一、孩子的玩具 254

二、电视、电脑污染与儿童的视力问题 255

三、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问题 257

四、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孩子 259

五、把孩子作为自己的老师 261

第九节 如何培养孩子成才 263

一、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改变自己的过程 263

二、孩子的目标和志向要合适 266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安定和禀赋 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