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德才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16033752
  • 页数:500 页
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导论》目录

导言 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1

二、辩证法 3

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然 8

四、作为客体和主体的人 17

五、自然辩证法 22

第一篇 自然 28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29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自然观 30

一、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30

二、古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2

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与机械自然观的兴起 37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背景 37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 39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方法论 40

第三节 19世纪的科学综合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45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45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47

三、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 49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51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 51

二、当代辩证自然观的发展 53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5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60

一、物质的概念 60

二、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证明 62

三、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64

四、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65

第二节 物质的系统存在方式 68

一、从实体实在论到关系实在论 68

二、物质关系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69

三、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72

四、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73

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分类 75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77

一、自然界的基本层次 77

二、物质层次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78

三、层次结构中的因果关系 81

四、层次形成和消亡的依据 83

第三章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及其时空形态 86

第一节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87

一、物质系统与运动 87

二、物质运动的源泉 88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91

四、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94

第二节 运动的时间与空间 96

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96

二、从绝对时空到相对时空 98

第三节 时间之矢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101

一、时间之矢的凸现 101

二、可逆与不可逆 104

三、不可逆过程与进化 107

四、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111

第四章 自然界的自组织 114

第一节 自组织的概念 115

一、自组织现象 115

二、自组织内涵 118

三、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20

第二节 产生自组织的条件 122

一、系统的开放性 122

二、远离平衡态 124

三、非线性机制 126

第三节 自组织演化的内在根据 129

一、涨落和正反馈 129

二、竞争和协同 130

三、序参量和支配 132

第四节 自组织演化的形式 135

一、突变 135

二、循环 137

三、混沌 139

第二篇 从自然到人 143

第五章 无机环境的演化 145

第一节 元素的起源和演化 146

一、几种宇宙起源说 146

二、宇宙大爆炸与演化 150

三、大爆炸假说的问题与思考 152

四、宇宙的未来和恒星的归宿 155

第二节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158

一、星系的形成 158

二、太阳的形成 160

三、行星的形成 162

四、行星的热能 164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 165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 165

二、地表地质圈的演化 167

三、大气圈 170

四、水圈 172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176

第一节 化学进化 177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77

二、原始地球的耗散结构 182

三、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起源的 185

第二节 生物进化 191

一、细胞的发生和进化 191

二、达尔文大树 195

三、生物进化中的辩证法 197

第三节 对生命及相关问题的思索 203

一、地球并非天之骄子 203

二、生命的本质和特征 205

三、生物进化中的规律 208

四、克隆的意义和问题 210

第七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215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直接基础 216

一、起源的认识历程 216

二、起源的客观环境 220

三、起源的证据 222

第二节 人类起源中的重大转变 224

一、从爬行到直立行走 225

二、从个体到群体 227

三、从原始交流到语言 228

四、从朦胧意识到真正意识 230

五、从“能人”到“新人” 232

第三节 人类起源的机制 234

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234

二、内在相互作用的存在和制约 236

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38

第三篇 人 244

第八章 人的认识的动力 245

第一节 人的基本属性 246

一、人的自然属性 246

二、人的社会属性 255

三、人的思维属性 260

第二节 需要及其层次理论 265

一、分类和层次 266

二、历史演变 268

三、“需要”之间的关系 270

第三节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与需要的关系 272

一、情感过程 272

二、意志过程 273

三、心理特征 275

四、与需要的关系 276

第四节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280

一、奉献精神 281

二、艰苦奋斗精神 282

三、执著追求精神 283

四、协作精神 284

第九章 逻辑思维 286

第一节 分析和综合方法 287

一、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 287

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289

三、分析与综合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91

第二节 归纳方法 293

一、归纳方法及其特点 293

二、归纳方法的主要类型 294

三、归纳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00

第三节 演绎方法 301

一、演绎方法及其特点 301

二、演绎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02

三、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304

第四节 类比方法 306

一、类比方法及其特点 306

二、类比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08

三、类比方法的局限性 309

第十章 非逻辑思维 312

第一节 形象思维 314

一、形象思维及其特点 314

二、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 316

第二节 直觉思维 317

一、直觉思维及其特点 317

二、直觉思维和灵感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 319

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几个途径 319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322

一、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322

二、非逻辑思维的辨证性质 323

第十一章 系统思维 332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 333

一、系统和系统论方法 333

二、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 335

三、系统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39

第二节 信息论方法 342

一、信息和信息论方法 342

二、信息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43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 347

一、控制和控制论方法 347

二、控制论方法的基本特点 349

三、控制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51

第四篇 从人到自然 357

第十二章 科学理论——认识自然 358

第一节 科学假说 359

一、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360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364

三、假说的检验 365

第二节 科学理论 369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 369

二、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 372

三、科学理论的功能与评价 376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运动 381

一、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 381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386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389

第十三章 技术——适应自然 393

第一节 技术及其分类 394

一、什么是技术 394

二、技术的性质 395

三、技术的分类 399

第二节 技术的历史发展 402

一、自然能技术时期 403

二、化石能技术时期 404

三、电能技术时期 405

四、核能技术时期 406

第三节 技术的发明 407

一、技术目的的提出 408

二、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412

三、技术原理的外化 416

四、技术的运动 419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外在环境 424

一、哲学的指导作用 424

二、社会的制约作用 426

三、社会主义需要科技,社会主义能发展科技 428

第十四章 生产——利用自然 430

第一节 生产及其基本特点 431

一、生产的内涵 431

二、生产的特点 432

第二节 生产的主要表现和演进 435

一、农业生产 436

二、工业生产 440

第三节 生产的构成 443

一、生产方式 443

二、生产力 444

三、机器 446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生产 450

一、从生产到科学技术 450

二、从科学技术到生产 452

三、科学、技术、生产共同体 454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4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考察 456

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内容 458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复归于自然 465

第一节 复归的两重性 465

一、什么是人工自然 466

二、人工自然的主要特点 467

三、人工自然复归的两重性 471

第二节 复归的两面性 472

一、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对立统一 473

二、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 474

三、复归的辩证性质 479

第三节 复归的困惑——全球问题 480

一、全球问题的概念和现状 481

二、全球问题的背景及根源 484

三、全球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488

第四节 复归的理想模式——可持续发展 491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 492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95

后记 4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