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光著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
  • 出版年份:1996
  • ISBN:9571507695
  • 页数:54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目录

绪论 1

(一)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 1

(1)印度吠陀时期 1

(2)佛教创立时的印度哲学思想 6

(甲)正理派 6

(A) 正确的智识 7

(B) 认识的因素 7

(C)认识的客体 9

(乙)胜论派 9

(A) 物体 10

(B) 作业行 11

(C)因果律 12

(D) 灵魂 12

(丙)数论派 13

(A) 范畴 13

(B) 宇宙的进化 15

(C)识 16

(D) 解脱 17

(丁)瑜伽派 17

(A) 宗教信仰 18

(B) 瑜伽的预备期 18

(C)瑜伽的修练 19

(D) 瑜伽的完成 20

(戊)弥曼差派及吠檀多派 21

(A) 弥曼差派 21

(B) 吠檀多派 22

(a)尊神·梵 23

(b)宇宙 23

(c)幻术 24

(d)自我 25

(己)异流 26

(A) 顺世派 26

(B) 耆那教 27

(二) 中国佛教史略 30

(1)印度初期佛教 30

(2)中国初期佛教史略 37

(甲)东汉佛教传布史略 37

(乙)魏晋佛教史略 41

(丙)南北朝佛教史略 49

第一章 佛教的根本哲学思想 57

(一)四谛 58

(1)苦谛 64

(2)集谛 69

(3)灭谛 73

(4)道谛 82

(二) 因缘论 92

(1)因缘的意义 92

(2)六因 94

(3)四缘 101

(4)五果 104

(5)业 107

(甲)业的意义 107

(乙)业的种类 111

(6)因果律 115

(甲)因果的范围 116

(乙)主体心理动作为客体事物存在的因缘 117

(丙)业力的因果关系 119

(丁)因缘是否实际存在 121

(三)法 122

(1)宇宙 124

(甲)宇宙论 128

(乙)有为法·无为法 128

(2)法性·法相 132

(甲)法性 132

(乙)法相 135

(丙)性相原理 137

(3)缘起论 140

(甲)行为缘起论 141

(乙)唯识缘起论 144

(丙)唯心缘起论 145

(丁)真如缘起论 146

(四) 存在 147

(1)小乘说有 148

(甲)阿含经 148

(乙)大毗婆沙论 154

(丙)俱舍论和成实论 158

(A) 俱舍论 158

(B) 成实论 161

(2)大乘说空 163

(甲)瑜伽·唯识 164

(乙)中论 170

(3)实相 175

(五) 我空 182

(1)古印度哲学的自我论 182

(2)自我为因缘合和 184

(3)名色 186

(4)行 188

(六) 心论 198

(1)心的动作 198

(2)心的特性 203

(3)心的本体 206

(七) 佛祖所不讨论的问题 21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思想 217

(一) 佛道相融 217

(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接触 218

(甲)佛教与清谈 218

(乙)佛教与玄学 219

(A) 最初翻译佛经借用玄学的术语 219

(B)初期僧侣涵咏老庄无为精神 221

(2)理惑论 225

(甲)称佛为道 226

(乙)佛教较比道教为优 227

(3)弘明集与广弘明集 230

(甲)以佛为道 231

(乙)批评佛教 233

(丙)三世报应 238

(二) 道安 243

(1)生平事迹 243

(2)小乘有部四阿含经 246

(3)戒律生活 258

(甲)四十二章经 258

(乙)受戒 261

(丙)十诵律 263

(丁)北朝戒律 274

(三) 慧远 283

(1)生平事迹 283

(2)禅定生活 286

(甲)提倡禅定生活 286

(乙)顿悟渐悟的争执 292

(3)净土信仰 295

(四) 僧肇·道生·支遁 301

(1)僧肇 301

(甲)传略 301

(乙)思想——三论 302

(2)道生 307

(甲)传略 307

(乙)思想——湼槃 308

(3)支遁 312

(甲)传略 312

(乙)思想——般若 315

(五) 东晋的六家七宗 319

第三章 佛教的认识论 329

(一)绪论 329

(二) 因明学 332

(1)因明学史 332

(2)量 335

(3)宗 338

(甲)立宗 339

(乙)宗之过 342

(4)因 345

(甲)因 345

(乙)因之过 347

(A) 不成 347

(B)不定 349

(C)相违 354

(5)喻 356

(甲)同喻五过 357

(A) 能立法不成 357

(B)所立法不成 358

(C)俱不成 359

(D) 无合 359

(E) 倒合 360

(乙)异喻五过 361

(A) 所立不遣 361

(B) 能立不遣 362

(C)俱不遣 362

(D) 不离 363

(E) 倒离 363

(三) 唯识论 364

(1)绪论 364

(2)六识 366

(甲)六识成素 368

(A)根 368

(B)境 369

(C)尘 370

(乙)了别识变 371

(丙)五识的性和量 376

(3)意识 380

(甲)意识的意义 380

(乙)心 384

(丙)心法·心所法 388

(4)末那识·阿赖耶识 395

(甲)末那识 395

(乙)阿赖耶识 396

(5)种子 399

(甲)种子的意义 399

(乙)种子的来源 401

(丙)种子的种类 404

(丁)熏习 406

(6)识变 410

(甲)业力 411

(乙)有漏种子 412

(丙)所缘 413

(A) 第八识所缘 414

(B) 第七识所依 414

(C)前六识所缘 415

(丁)识转 416

(戊)能变·所变 419

(7) 一切唯识 420

(甲)识外无物 421

(乙)唯识中道论 422

(丙)无漏种子 423

第四章 缘起宗论 427

(一) 俱舍论——业感缘起 427

(1)绪论 427

(2)三世实有 431

(3)体用 439

(4)无我 445

(5)业感缘起 450

(二) 唯识论——阿赖耶识缘起 458

(1)阿赖耶识 458

(2)三类境 460

(3)实相真如 464

(4)五姓各别 469

(5)阿赖耶识缘起 471

(三) 楞伽经和摄大乘论——如来藏缘起 473

(1)楞伽经 474

(甲)心为意境界 475

(乙)法无自性 479

(丙)如来藏 484

(2)摄大乘论 494

(甲)第九识 498

(乙)究竟圆满 505

(丙)真如 511

(四) 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 516

(1)众生心 518

(甲)心 518

(乙)三种心 520

(丙)修行 521

(丁)心即真如 523

(2)真如 524

(甲)两种存在 525

(乙)空 526

(丙)一法界 528

(丁)特性 529

(戊)生灭 531

(A) 无明 531

(B) 熏习 534

(C)真如熏习 5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