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史  上
中国文学史  上

中国文学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台静农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3256455X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台静农先生生前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曾拟撰中国文学史稿,以求善求全,未肯刊印发行,多年来仅以稿本与手抄本的形态在少数学生间传阅。台静农先生文章醇雅,其说理叙事及论文学史事,时有心得。其中《中国文学由语文分离形成的两大主流》、《魏晋文学思想发展述论》与《论唐代士风与文学》诸文,可知台先生于文学史的研究融汇多重领域,结合多种人文学科的治学观点及思想。读者可由此书领会台先生的性情学养,以及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对历代文学精神的深切体悟。今推出简体中文版,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文学史 上》目录

上册 1

第一篇 先秦篇 1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起源 3

第二章 殷商时代文学的片断 15

第三章 周代的诗歌——三百篇 18

第四章 楚辞 26

第一节 楚之先世及其文化 26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 28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30

第四节 屈原对于后世的影响 39

第五节 汉代作家所受屈原的影响(存目) 42

第五章 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43

第二篇 秦汉篇 53

秦代篇 55

汉代篇 57

第一章 汉初政体与文学 57

第二章 辞赋的发展 64

第三章 汉赋作家 69

第一节 枚乘 70

第二节 司马相如 71

第三节 扬雄 76

第四节 班固、张衡 79

第五节 贾谊、祢衡 81

第四章 乐府与乐府辞 82

第五章 五言诗 88

第一节 五言诗的出现时代 88

第二节《古诗十九首》 91

第三节《孔雀东南飞》 92

第六章 两汉散文的演变 97

第一节 战国策士文体的馀绪 97

第二节 史传文体 101

第三节 文士文 104

第四节 王充的批论 107

第七章 汉代方士、儒生合流后所形成之神异故事 109

第一节《史记》、《汉书》中的神仙故事与求仙活动 110

第二节 纬书中的神话 113

第三节 由方士之说而产生的小说 118

第三篇 魏晋篇 123

第一章 魏晋文学的时代思潮 125

第一节 由曹魏政治反映的新风格 125

第二节 由校练名理到老、庄玄学 127

第三节嵇、阮放诞及其影响 130

第四节 玄风与清谈 134

第二章 魏晋文学的发展 139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建立 139

第二节 文学的分体发展 142

第三章 魏晋作家 144

第一节 绪论 144

第二节 曹氏父子及其同时诗人 146

第三节 阮籍与嵇康 163

第四节 太康诗人 169

一、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170

二、二陆:陆机、陆云 171

三、两潘:潘岳、潘尼 176

四、一左:左思 178

五、刘琨 180

六、郭璞 182

第五节 陶渊明 183

第四篇 南北朝隋篇 191

第一章 绪说 193

第二章 文学技巧的发展 197

一、声律的讲求 197

二、用事之风尚 199

第三章 诗赋的新体 202

一、小诗的兴起 202

二、律体诗的形成 205

三、俳赋之创始 208

四、反摹拟的宫体诗 210

第四章 文学理论的发达 212

第一节 刘勰《文心雕龙》 213

一、文学的载道观 215

二、文学的历史观 215

三、文学的时代观 216

四、文学的创作观 217

五、文学的风格论 218

第二节 钟嵘《诗品》 219

第五章 南北朝及隋的作家 224

第一节颜、谢与鲍照 224

一、谢灵运 224

二、颜延之 227

三、鲍照(附其妹鲍令晖) 229

第二节齐、梁作者 231

一、谢朓 232

二、沈约 233

三、江淹 235

四、吴均 237

五、何逊 238

第三节 萧梁父子及陈后主 240

一、梁武帝萧衍父子 240

二、陈后主 242

第四节 徐陵、庾信、王褒 243

一、徐陵 243

二、庾信 244

三、王褒 247

第五节 隋炀帝与杨素 249

一、隋炀帝杨广 249

二、杨素 250

第六章 南北朝的民间文学 252

第一节 吴歌 253

第二节 西曲 257

第三节 北朝的民歌 260

第七章 六朝小说的渊源与发展 263

第一节 鬼神怪异书的思想背景 263

第二节 重要小说提要 269

第八章 佛典翻译文学 287

第一节 后汉、魏晋及南北朝的佛典译人及译经事业 290

一、摄摩腾、竺法兰 290

二、安清(世高) 291

三、支楼迦谶(支谶) 291

四、支谦 292

五、康僧会 294

六、维祇难、竺律炎 295

七、竺法护 296

八、僧伽提婆 299

九、法显 301

十、苻坚君臣 303

十一、鸠摩罗什 304

十二、昙摩难提(法喜) 307

十三、昙无谶(昙摩忏) 309

十四、宝云 310

十五、刘宋以降的译经事业 312

十六、北魏的译经事业 312

十七、南朝之《百喻经》 314

第二节 佛典翻译的文体 3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