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命题研究组专家委员会编;王虹总主编;季晓辉主编;王迎伟,李庆平,姜柏生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534570155
  • 页数:404 页
图书介绍: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综合笔试考点分析及试题精选 基础综合卷 2010版》目录

基础综合卷 3

第一篇 生物化学 3

第一单元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

一、氨基酸与多肽 3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3

(二)肽键与肽链(★) 3

二、蛋白质的结构(★★★★) 3

(一)一级结构的概念 3

(二)二级结构——α螺旋 3

(三)三级和四级结构概念 3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二)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变性(★★) 3

第二单元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4

一、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4

(一)核苷酸分子组成 4

(二)核酸(DNA和RNA) 5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5

(一)DNA碱基组成规律 5

(二)DNA的一级结构 5

(三)DNA双螺旋结构 5

(四)DNA高级结构 5

(五)DNA的功能 5

三、DNA变性及其应用(★★★) 5

(一)DNA变性和复性的概念 5

(二)核酸杂交 5

四、RNA结构与功能(★★★) 6

(一)mRNA 6

(二)tRNA 6

(三)rRNA 6

第三单元 酶 7

一、酶的催化作用(★★) 7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 7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7

(三)酶-底物复合物 7

二、辅酶与酶辅助因子(★★★) 7

(一)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8

(二)辅酶作用 8

(三)金属离子作用 8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8

(一)Km和Vmax的概念 8

(二)最适pH和最适温度 8

四、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 8

(一)不可逆抑制(★) 8

(二)可逆性抑制(★★) 8

五、酶活性的调节(★★★) 8

(一)变构调节 8

(二)化学修饰 8

(三)酶原激活 8

(四)同工酶概念 9

六、核酶(★) 9

第四单元 糖代谢 10

一、糖的分解代谢(★★★★) 10

(一)糖酵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10

(二)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及功能 10

(三)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1

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1

(一)肝糖原的合成 11

(二)肝糖原的分解 11

三、糖异生 11

(一)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酶(★★★) 11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2

(三)乳酸循环(★★) 12

四、磷酸戊糖途径(★★) 12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 12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12

五、血糖及其调节(★★) 12

(一)血糖浓度 12

(二)胰岛素的调节 12

(三)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12

(四)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12

第五单元 生物氧化 13

一、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 13

(一)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 13

(二)ATP的利用 14

(三)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14

二、氧化磷酸化(★★★★) 14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14

(二)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14

(三)ATP合酶 14

(四)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14

第六单元 脂类代谢 15

一、脂类生理功能(★) 15

(一)储能和供能 15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15

(三)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 15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15

(一)脂肪乳化与消化所需酶 15

(二)一脂酰甘油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 15

三、脂肪的合成代谢(★★) 15

(一)合成部位 15

(二)合成原料 15

(三)合成基本途径 16

四、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16

(一)合成部位 16

(二)合成原料 16

五、脂肪的分解代谢 16

(一)脂肪动员(★★) 16

(二)脂肪酸β-氧化的基本过程(★★★★) 16

(三)酮体的生成、利用和生理意义(★★) 16

六、甘油磷脂代谢(★) 16

(一)甘油磷脂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16

(二)合成部位和合成原料 17

七、胆固醇代谢 17

(一)胆固醇的合成部位、原料和关键酶(★★★) 17

(二)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17

(三)胆固醇的转化(★★) 17

八、血浆脂蛋白代谢 17

(一)血脂及其组成(★★) 17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 17

(三)高脂蛋白血症(★) 17

第七单元 氨基酸代谢 19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 19

(一)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9

(二)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 19

二、蛋白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 19

(一)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 19

(二)氨基酸的吸收 19

(三)蚕白质的腐败作用 19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9

(一)转氨酶(★★★) 19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9

(三)α-酮酸的代谢(★) 20

四、氨的代谢(★★★) 20

(一)体内氨的来源 20

(二)氨的转运 20

(三)体内氨的去路 20

五、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20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0

(二)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 20

(三)甲硫氨酸循环 20

(四)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20

第八单元 核苷酸代谢 22

一、核苷酸代谢 22

(一)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22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22

(三)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22

(四)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22

二、核苷酸代谢的调节(★) 22

(一)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 22

(二)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 22

第九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 23

一、遗传信息传递概述:中心法则(★★) 23

二、DNA的生物合成(★★★) 23

(一)DNA生物合成的概念 23

(二)DNA的复制 23

(三)反转录(逆转录) 24

(四)DNA的损伤与修复 24

三、RNA的生物合成(★★★) 24

(一)RNA生物合成的概念 24

(二)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 24

(三)转录后加工过程 25

第十单元 蛋白质生物合成 28

概述(★★★) 28

(一)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 28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 28

(三)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29

第十一单元 基因表达调控 29

一、概述(★★) 29

(一)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 29

(二)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30

(三)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诱导与阻遏 30

(四)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 30

(五)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 30

二、基本原理(★★★★) 30

(一)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 30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 31

第十二单元 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转导 32

一、细胞信息物质(★★) 32

(一)概念 32

(二)分类 32

二、受体(★★) 32

(一)受体分类和作用特点 32

(二)G蛋白 32

三、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32

(一)蛋白激酶A通路 32

(二)蛋白激酶C通路 33

(三)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 33

四、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 33

第十三单元 重组DNA技术 34

一、概述(★★★) 34

(一)重组DNA技术相关的概念 34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35

二、基因工程与医学(★) 35

(一)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 35

(二)生物制药 35

(三)基因诊断 35

(四)基因治疗 35

(五)遗传病的防治 36

第十四单元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36

一、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36

(一)癌基因的概念 36

(二)抑癌基因的概念 37

二、生长因子(★★★) 37

(一)生长因子的概念 37

(二)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37

第十五单元 血液生化 37

一、血液的化学成分(★) 37

(一)水和无机盐 37

(二)血浆蛋白质 37

(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 37

(四)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37

二、血浆蛋白质(★★) 37

(一)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37

(二)血浆蛋白质的来源 38

(三)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8

三、红细胞的代谢(★★★) 38

(一)血红素合成的原料、部位和关键酶 38

(二)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38

第十六单元 肝胆生化 39

一、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9

(一)肝脏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 39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酶系 39

(三)影响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39

二、胆汁酸代谢(★★) 39

(一)胆汁酸的化学 39

(二)胆汁酸的代谢 39

(三)胆汁酸代谢的调节 40

三、胆色素代谢(★★) 40

(一)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 40

(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40

第二篇 生理学 42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 42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42

(一)单纯扩散(★) 42

(二)易化扩散(★★) 42

(三)主动转运(★★★★) 42

(四)出胞与入胞(★) 42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42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42

(二)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 43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3

三、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43

(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43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43

第二单元 血液 46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46

(一)内环境与稳态(★★★★) 46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46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47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47

(一)红细胞生理(★) 47

(二)白细胞生理(★) 47

(三)血小板生理(★★) 47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 47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47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47

四、血型 48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48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48

(三)输血原则(★) 48

第三单元 血液循环 49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49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49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及机制(★★★★) 49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50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50

二、心肌生物电现象及电生理特性 50

(一)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50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50

(三)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51

三、血管生理 51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1

(二)中心静脉压(★★) 51

(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1

(四)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52

(五)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52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2

(一)神经调节(★★★) 52

(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52

(三)体液调节(★) 52

五、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 53

第四单元 呼吸 56

一、肺通气 56

(一)肺通气原理(★★) 56

(二)基本肺容积(★) 56

(三)基本肺容量(★★★) 57

(四)肺通气量(★★) 57

二、肺换气 57

(一)气体的扩散过程(★) 57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57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57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57

(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57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57

(一)CO2对呼吸的调节 57

(二)H+对呼吸的调节 58

(三)低O2对呼吸的调节 58

第五单元 消化与吸收 59

一、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 59

(一)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59

(二)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59

二、口腔内消化(★) 60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60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60

三、胃内消化 60

(一)胃液的成分与作用(★★★★) 60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60

(三)胃的运动形式(★★) 60

(四)胃排空(★★★) 60

四、小肠内消化 60

(一)胰液的成分与作用(★★★) 60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60

(三)胆汁(★★★) 60

(四)小肠的运动和吸收(★) 60

(五)排便反射(★) 60

第六单元 能量代谢和体温 62

一、能量代谢 62

(一)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62

(二)基础代谢率(★★★) 62

二、体温 62

(一)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波动(★) 62

(二)体热平衡: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63

(三)体温调节(★) 63

第七单元 尿的生成和排出 64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64

(一)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64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64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64

(一)近端小管 64

(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64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64

三、尿生成的调节 64

(一)小管液溶质浓度(★★★) 64

(二)神经和体液调节(★★★) 64

四、血浆清除率(★) 65

五、排尿反射(★) 65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的功能 67

一、突触传递 67

(一)突触的传递过程(★★★★) 67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67

(三)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67

二、神经反射 67

(一)反射与反射弧(★★) 67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67

(三)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67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68

(一)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68

(二)内脏痛特点(★★★★) 68

(三)牵涉痛(★★★★) 68

四、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68

五、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68

(一)骨骼肌牵张反射(★★★) 68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68

(三)小脑的主要功能(★★★) 68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8

六、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8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68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9

七、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 69

第九单元 内分泌 72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72

(一)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 72

(二)下丘脑调节肽(★) 72

二、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72

(一)腺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 72

(二)生长素的作用和调节(★★★) 72

三、甲状腺激素(★★★) 72

(一)生物学作用 72

(二)分泌的调节 72

四、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 72

(一)甲状旁腺激素 72

(二)降钙素 72

(三)维生素D3 72

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72

(一)生物学作用 72

(二)分泌调节 73

六、胰岛素(★★★) 73

(一)生物学作用 73

(二)分泌调节 73

第十单元 生殖 75

一、男性生殖 75

(一)睾酮的生理作用(★) 75

(二)睾酮的分泌调节(★) 75

二、女性生殖 75

(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75

(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75

(三)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 75

第三篇 医学微生物学 77

第一单元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77

一、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77

二、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77

三、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77

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77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77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77

(一)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77

(二)肽聚糖的结构(★★) 77

(三)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78

(四)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78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78

(一)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8

(二)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78

(三)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78

(四)芽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78

四、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 78

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断和医学意义(★★★) 78

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 80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80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80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80

(三)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 80

二、细菌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80

(一)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 80

(二)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80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80

(一)培养基的概念(★★) 80

(二)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80

(三)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 80

第四单元 消毒与灭菌 81

一、基本概念(★★★★) 81

二、物理灭菌法(★★) 81

(一)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81

(二)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 82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82

第五单元 噬菌体 83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形状 83

(一)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特点(★★★) 83

(二)了解形态和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 83

二、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83

(一)毒性噬菌体的概念(★★★) 83

(二)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83

(三)前噬菌体和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83

第六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83

一、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 83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83

(一)转化、接合、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83

(二)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83

第七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84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性致病菌(★★★) 84

(一)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84

(二)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85

二、医院感染(★★) 85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 85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85

三、细菌的致病性三个条件(★★★) 85

(一)细菌的毒力(★★★) 85

(二)细菌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85

四、固有免疫的概念、组成(★★) 85

(一)概念(★★) 85

(二)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85

(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85

五、获得性免疫的概念和组成(★★) 85

(一)概念(★★) 85

(二)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85

(三)粘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85

六、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85

(一)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 85

(二)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85

第八单元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87

一、细菌学诊断(★) 87

(一)标本的采集原则 87

(二)检验程序 87

二、血清学诊断(★) 87

三、人工主动和人工被动免疫(★★) 88

(一)适应性免疫的概念(★★) 88

(二)人工主动免疫和疫苗接种(★★) 88

(三)人工被动免疫和常用的免疫制剂(★★) 88

第九单元 病原性球菌 88

一、葡萄球菌属(★★★) 88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 88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 88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SPA意义(★★) 89

(四)了解葡萄球菌耐药性和防治原则(★) 89

二、链球菌属(★★★) 89

(一)形态、染色和分类(★★★) 89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89

(三)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89

(四)链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89

三、肺炎链球菌(★★) 89

(一)形态、染色和检验法(★★) 89

(二)主要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 89

四、脑膜炎奈瑟菌(★★★) 89

(一)形态学特点(★★★) 89

(二)主要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89

(三)标本采集和了解分离鉴定及防治原则(★★) 89

五、淋病奈瑟菌(★★★) 89

(一)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89

(二)感染途径和防治原则(★★) 89

第十单元 肠道杆菌 91

一、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91

(一)形态、染色和结构(★) 91

(二)生化反应的特点(★★) 91

二、埃希菌属(★★★) 91

(一)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 91

(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91

(三)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91

三、志贺菌属(★★★) 92

(一)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92

(二)标本采集和微生物检查原则(★★★) 92

四、沙门菌属(★★★) 92

(一)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92

(二)标本采集和微生物检查原则(★★★) 92

(三)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 92

第十一单元 弧菌属 94

一、霍乱弧菌(★★★) 94

(一)生物学形状(★★★) 94

(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94

(三)微生物标本采集、镜检特点和防治原则(★★) 94

二、副溶血性弧菌(★) 94

第十二单元 厌氧性杆菌 95

一、厌氧芽胞梭菌(★★★) 95

(一)破伤风梭菌(★★★★) 95

(二)产气荚膜梭菌(★★★★) 95

(三)肉毒梭菌(★★) 95

二、无芽胞厌氧菌(★) 95

第十三单元 棒状杆菌属 97

白喉棒状杆菌 97

(一)白喉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97

(二)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97

第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 98

一、结核分技杆菌(★★★) 98

(一)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98

(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98

(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98

(四)结核杆菌的变异性和防治原则(★★) 98

二、麻风分枝杆菌(★★) 98

(一)形态、染色(★★) 98

(二)致病性(★) 98

第十五单元 放线菌属与奴卡菌属 100

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 100

第十六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 100

一、布鲁菌属(★) 100

二、耶尔森菌属(★★) 100

三、炭疽芽胞杆菌(★★★) 100

第十七单元 其他细菌 101

一、流感嗜血杆菌(★★) 101

二、百日咳鲍特菌(★★) 102

三、幽门螺杆菌(★) 102

四、军团菌(★) 102

五、铜绿假单胞菌(★) 102

六、弯曲菌属(★) 102

第十八单元 支原体 103

一、生物学形状(★) 103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03

第十九单元 立克次体 103

一、生物学性状(★) 103

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103

第二十单元 衣原体 104

一、生物学性状(★) 104

二、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04

第二十一单元 螺旋体 105

一、钩端螺旋体(★★★) 105

二、密螺旋体(★★★) 105

三、疏螺旋体(★) 105

第二十二单元 真菌 106

一、概述(★) 106

二、主要病原性真菌(★★★) 106

(一)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实验室诊断方法,菌落特点(★★★) 106

(二)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106

(三)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107

第二十三单元 病毒的基本性状 108

一、病毒的形态(★★) 108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08

三、病毒增殖的过程(★★★) 109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09

第二十四单元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10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10

(一)水平传播 110

(二)垂直传播 110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110

(一)慢性感染 110

(二)潜伏感染 110

(三)慢发病毒感染 110

三、致病机制(★★) 110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10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10

四、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10

(一)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110

(二)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110

(三)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110

第二十五单元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111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11

二、病毒的防治原则(★★) 112

第二十六单元 呼吸道病毒 112

一、正粘病毒(★★★★) 112

(一)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11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13

二、副粘病毒(★★) 113

(一)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113

(二)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113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113

三、冠状病毒(★★★) 113

(一)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13

(二)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113

四、其他病毒(★) 113

第二十七单元 肠道病毒 114

一、概述(★★) 114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114

三、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114

四、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 114

五、新型肠道病毒71型(★★★) 115

第二十八单元 肝炎病毒 115

一、甲型肝炎病毒(★★★) 115

(一)生物学性状 1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116

二、乙型肝炎病毒(★★★) 116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 116

三、丙型肝炎病毒(★★★) 116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 117

四、丁型肝炎病毒(★) 117

(一)生物学性状 117

(二)致病性 117

五、戊型肝炎病毒(★★) 117

(一)生物学性状 1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7

第二十九单元 虫媒病毒 118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18

二、登革病毒(★) 118

第三十单元 出血热病毒 119

汉坦病毒(★★) 119

第三十一单元 疱疹病毒 120

一、单纯疱疹病毒 120

(一)分型(★★) 120

(二)致病性(★★) 120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20

三、巨细胞病毒(★★) 120

(一)致病性 120

(二)免疫性 120

四、EB病毒(★★) 120

(一)生物学特性 120

(二)致病性 120

(三)免疫性 120

五、人类疱疹病毒6、7、8型(★) 120

第三十二单元 逆转录病毒 1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1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致病性和免疫性(★★★) 121

(二)微生物学检查(★) 122

(三)防治原则(★★) 122

第三十三单元 其他病毒 123

一、狂犬病病毒(★★) 123

二、人乳头瘤病毒(★) 123

第三十四单元 朊毒体 124

(一)生物学性状(★) 124

(二)致病性(★★) 124

第四篇 医学免疫学 125

第一单 元绪论 125

一、免疫的概念(★★) 125

二、免疫系统(★★) 125

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25

四、克隆选择学说(★) 125

第二单元 抗原 126

一、基本概念(★★) 126

二、抗原表位(★★) 126

三、抗原的分类(★★★) 126

四、超抗原(★) 127

五、佐剂(★) 127

第三单元 免疫器官 128

一、基本概念(★★) 128

二、中枢免疫器官(★★★★) 128

三、外周免疫器官(★★) 128

第四单元 免疫细胞 129

一、T淋巴细胞 129

(一)概念(★★) 129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 129

(三)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129

二、B淋巴细胞 130

(一)概念(★★) 130

(二)B细胞的表面标志(★★) 130

(三)B细胞亚群(★★) 130

(四)B细胞的功能(★★★★) 131

三、自然杀伤(NK)细胞 131

(一)概念(★★) 131

(二)NK细胞的表面标志(★) 131

(三)NK细胞的受体(★) 131

(四)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31

四、抗原提呈(递呈)细胞 131

(一)概念(★★★) 131

(二)种类(★★★★) 131

(三)抗原提呈(递呈)途径(★★) 131

第五单元 免疫球蛋白 133

一、基本概念(★★) 133

(一)抗体 133

(二)免疫球蛋白 133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33

(一)基本结构(★★★) 133

(二)功能分区和结构域(★★★★) 133

(三)酶解片段(★★★) 133

(四)其他成分(★) 133

三、免疫球蛋白的编码基因(★) 134

四、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134

(一)同种型(★) 134

(二)同种异型(★) 134

(三)独特型(★★) 134

五、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34

六、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34

(一)IgG 134

(二)IgM 134

(三)IgA 134

(四)IgD 135

(五)IgE 135

七、抗体的人工制备(★★★) 135

(一)多克隆抗体 135

(二)单克隆抗体 135

(三)人源化抗体 135

第六单元 补体系统 136

一、基本概念(★★) 136

(一)补体系统 136

(二)补体 136

(三)组成 136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136

(一)经典(传统)途径 136

(二)旁路(替代)途径 137

(三)MBL途径(凝集素途径/甘露聚糖途径) 137

(四)三条激活途径各自的特点 137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 137

(一)补体活性调节蛋白 137

(二)补体活性调节的关键环节 137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38

(一)攻膜复合物(MAC)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38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138

第七单元 细胞因子 138

一、基本概念(★★) 138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138

(一)白细胞介素 138

(二)干扰素 139

(三)肿瘤坏死因子 139

(四)集落刺激因子 139

(五)趋化因子 139

(六)生长因子(GF) 139

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39

(一)理化特性 139

(二)产生和分泌特点 139

(三)生物学作用特点 140

(四)细胞因子网络特征 140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40

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140

(一)感染性休克 140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140

(三)过敏性疾病 140

第八单元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41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141

(一)分化群(CD)概念(★★★) 141

(二)参与T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 141

(三)参与B细胞粘附、活化的CD分子(★★) 141

(四)CD分子的应用 141

二、粘附分子 141

(一)种类(★) 141

(二)共性(★) 141

(三)功能(★★) 142

第九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42

一、基本概念 142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42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42

二、HLA复合体及其产物 142

(一)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 142

(二)HLA复合体的分类(★★★) 143

(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143

(四)HLA复合体编码的产物(★) 143

三、HLA-Ⅰ类抗原(★★★★) 143

(一)结构 143

(二)分布 143

(三)主要功能 143

四、HLA-Ⅱ类抗原(★★★★) 143

(一)结构 143

(二)分布 143

(三)主要功能 143

五、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143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 143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143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143

(四)HLA的生理学意义 143

第十单元 免疫应答 144

一、基本概念 144

(一)免疫应答(★★) 144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144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 144

二、固有免疫应答 144

(一)概念(★) 144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 144

(三)组成(★★) 144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 145

(一)概念(★) 145

(二)分类(★) 145

(三)特点(★) 145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45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45

(二)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46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146

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46

(一)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 146

(二)Th1细胞的效应 146

(三)Th2细胞的效应 146

(四)CTL的细胞毒效应 146

第十一单元 粘膜免疫系统 147

一、基本概念 147

(一)粘膜免疫(★) 147

(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147

二、粘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 147

(一)细胞 147

(二)分子 148

三、粘膜免疫的功能(★) 148

(一)诱导免疫耐受 148

(二)抗感染 148

第十二单元 免疫耐受 148

一、基本概念(★★) 148

(一)免疫耐受 148

(二)中枢免疫耐受 148

(三)外周免疫耐受 148

(四)克隆缺失与克隆无能 148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 148

(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48

(二)形成免疫耐受的机制(★★) 148

(三)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终止(★) 148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 149

(一)建立免疫耐受 149

(二)打破免疫耐受 149

第十三单元 抗感染免疫(★★) 149

一、概念 149

二、效应机制 149

(一)对细胞外病原体 149

(二)对细胞内病原体 150

三、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150

(一)抗原性的变化 150

(二)细胞内感染 150

(三)免疫抑制 150

第十四单元 超敏反应 151

一、基本概念(★★★★) 151

二、Ⅰ型超敏反应 151

(一)特点(★★) 151

(二)变应原、抗体和细胞(★★★) 151

(三)发生机制(★★★) 151

(四)临床常见疾病(★★) 152

(五)防治原则(★★) 152

三、Ⅱ型超敏反应 152

(一)发生机制(★★) 152

(二)临床常见疾病(★★) 152

四、Ⅲ型超敏反应 153

(一)发生机制(★★) 153

(二)临床常见疾病(★★★) 153

五、Ⅳ型超敏反应 153

(一)发生机制(★★) 153

(二)临床常见疾病(★★) 153

第十五单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 157

一、基本概念(★★) 157

二、组织损伤机制(★★★) 157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57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57

三、诱因(★★) 157

(一)抗原因素 157

(二)免疫系统的因素 157

(三)遗传方面的因素 157

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与策略(★) 158

第十六单元 免疫缺陷病 160

一、基本概念(★★) 160

(一)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160

(二)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160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60

(一)B细胞缺陷(★★) 160

(二)T细胞缺陷(★★) 160

(三)联合免疫缺陷(★★) 160

(四)补体系统缺陷(★) 161

(五)吞噬细胞缺陷(★) 161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61

(一)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61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61

第十七单元 肿瘤免疫 162

一、肿瘤抗原(★★★) 162

(一)肿瘤抗原的概念 16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 162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162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62

四、肿瘤的免疫治疗(★) 162

第十八单元 移植免疫 164

一、基本概念(★★) 164

(一)移植的类型 164

(二)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T细胞识别抗原的机制 164

(三)两种不同的排斥反应 164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机制(★★) 164

(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164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164

三、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 164

(一)组织配型(★★) 164

(二)免疫抑制(★★) 164

(三)诱导耐受(★) 164

第十九单元 免疫学检测 166

一、抗体的检测及应用抗体进行的检测 166

(一)概念(★★) 166

(二)沉淀反应(★) 166

(三)凝集反应(★) 166

(四)免疫荧光(★) 166

(五)放射免疫(★) 166

(六)酶免疫(★★) 166

(七)化学发光(★) 167

(八)免疫电镜(★) 167

(九)免疫沉淀(★) 167

(十)免疫印迹(★★) 167

(十一)亲和层析(★) 167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 167

(一)Ficoll-Hypaque离心法 167

(二)磁珠分离法 167

(三)流式细胞术 167

三、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数量和功能检测 167

(一)流式细胞术(★) 167

(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167

(三)细胞因子的细胞内染色(★★) 167

(四)四聚体法(★) 167

(五)增殖试验(★★) 168

(六)细胞毒试验(★★) 168

(七)细胞凋亡检测(★★) 168

(八)芯片技术(★) 168

(九)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 168

第二十单元 免疫学防治 169

一、免疫治疗 169

(一)免疫治疗(★★) 169

(二)分类及应用(★) 169

二、免疫预防 169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 169

(二)人工免疫的分类(★★) 169

(三)疫苗的种类和应用(★★) 169

第五篇 病理学 172

第一单元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72

一、适应性改变 172

(一)萎缩的概念(★★★★) 172

(二)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 172

二、损伤 172

(一)可逆性损伤(★★★★) 172

(二)不可逆性损伤(★★★★) 172

三、修复 172

(一)再生的概念(★★★★) 172

(二)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 172

(三)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172

(四)创伤愈合(★★★) 172

(五)骨折愈合(★★) 172

第二单元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74

一、充血和淤血 174

(一)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174

(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174

二、血栓形成 174

(一)概念(★★★) 174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174

(三)血栓的类型(★★★★) 174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74

三、栓塞 174

(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174

(二)栓子的运行途径(★★★★) 175

(三)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75

四、梗死 175

(一)概念(★★★) 175

(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75

(三)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75

第三单元 炎症 177

一、概述 177

(一)概念(★★★) 177

(二)原因(★) 177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77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77

(五)炎症的结局(★★) 177

二、急性炎症 177

(一)渗出(★★★★) 177

(二)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 177

(三)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78

三、慢性炎症 178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 178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 178

第四单元 肿瘤 180

一、概述(★★★) 180

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180

(一)肿瘤的异型性(★★★★) 180

(二)肿瘤的生长(★★★★) 180

(三)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180

(四)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180

(五)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180

(六)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80

三、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180

(一)肿瘤的命名一般原则(★★★) 180

(二)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及原位癌的概念(★★★★) 180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180

四、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181

(一)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181

(二)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181

五、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181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81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81

(三)其他类型肿瘤(★★) 181

六、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181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81

(二)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 181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181

第五单元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4

一、动脉粥样硬化 184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 184

(二)重要器官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 184

二、原发性高血压 184

(一)血管病变(★★★★) 184

(二)内脏病变(★★★★) 184

三、风湿性心脏病 184

(一)基本病理变化(★★★) 184

(二)风湿性心脏病变(★★★★) 184

四、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84

(一)病因(★★★) 184

(二)心脏的病理改变(★★★★) 184

五、心瓣膜病 185

(一)病因(★) 185

(二)主要类型和病理改变(★★★) 185

第六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187

一、慢性支气管炎 187

(一)病理变化(★★★★) 187

(二)临床病理联系(★★) 187

(三)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变化,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87

二、大叶性肺炎(★★★★) 187

三、小叶性肺炎(★★★★) 187

四、肺硅沉着病(矽肺)(★★★★) 187

五、肺癌 187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187

第七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190

一、消化性溃疡(★★★★) 190

二、病毒性肝炎 190

(一)基本病理变化(★★★) 190

(二)临床病理类型和病变特点(★★★) 190

三、门脉性肝硬化 190

(一)病因(★★) 190

(二)病理变化(★★★) 190

(三)临床病理联系(★★★★) 190

四、胃癌、食管癌和大肠癌 190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190

五、原发性肝癌 191

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 191

第八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193

一、肾小球肾炎 193

主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193

二、慢性肾盂肾炎 193

病理变化(★★★) 193

第九单元 内分泌性疾病 196

一、甲状腺疾病 196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病理变化(★★) 196

(二)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 196

二、胰腺疾病(★★) 196

(一)糖尿病的病理变化 196

(二)胰岛细胞瘤的病理变化 197

第十单元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98

一、乳腺癌(★★★★) 198

(一)常见组织学类型 198

(二)扩散途径 198

二、子宫颈癌(★★★) 198

(一)组织学类型 198

(二)扩散与转移 198

三、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理变化(★★★) 198

(一)葡萄胎病理变化 198

(二)侵蚀性葡萄胎病理变化 198

(三)绒毛膜癌病理变化 198

第十一单元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99

一、结核病 199

(一)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变质、增生(★★★★) 199

(二)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199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199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200

二、细菌性痢疾 200

(一)病理变化(★★★) 200

(二)临床病理联系(★★) 200

三、伤寒(★★★) 201

(一)肠道病理变化 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 201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1

(一)病理变化(★★★) 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 201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201

(一)病理变化(★★★) 201

(二)临床病理联系(★★) 202

六、血吸虫病 202

(一)基本病理变化(★★) 202

(二)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202

第十二单元 性传播疾病 207

一、艾滋病的病理变化(★★) 207

二、梅毒的病理变化(★★) 207

三、淋病的病理变化(★) 207

四、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 207

第六篇 药理学 208

第一单元 药物效应动力学 20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208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208

(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208

二、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208

(一)最小有效量或最小有效浓度(★) 208

(二)半数有效量(ED50)(★★★★) 208

(三)最大效应(★) 208

(四)个体差异(★) 208

(五)效价强度(★) 208

(六)治疗指数(TI)(★★★★) 208

三、药物作用机制(★★) 208

四、药物与受体 208

(一)受体概念和特性(★) 208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08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09

(四)受体类型(★★) 209

(五)第二信使(★) 209

(六)受体的调节(★★) 209

第二单元 药物代谢动力学 210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21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210

(一)吸收(★★★★) 210

(二)分布(★★★) 210

(三)代谢(生物转化)(★★) 210

(四)排泄(★★) 210

三、房室模型(★) 210

四、药物消除动力学(★★★★) 210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210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210

(三)混合消除动力学(★★) 210

五、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210

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211

七、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211

八、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11

第三单元 胆碱受体激动药 212

一、乙酰胆碱 212

药理作用(★★★★) 212

二、毛果芸香碱 212

(一)药理作用(★★★★) 212

(二)临床应用(★★★) 212

(三)不良反应(★) 212

第四单元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213

一、易逆性抗ChE药 213

(一)作用机制(★★★★) 213

(二)药理作用(★★★★) 213

(三)新斯的明(★★★★) 213

(四)毒扁豆碱(★★) 213

二、难逆性抗AChE药 213

(一)中毒机制(★★★) 213

(二)急性中毒(★★★★) 213

(三)慢性中毒(★) 214

三、胆碱酯酶复活药 214

碘解磷定(★★★★) 214

第五单元 M胆碱受体阻断药 215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 215

(一)阿托品(★★★★) 215

(二)东莨菪碱(★★) 215

二、NM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215

第六单元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16

一、去甲肾上腺素 216

(一)药理作用(★★★★) 216

(二)临床应用(★★) 216

(三)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216

二、肾上腺素 216

(一)药理作用(★★★★) 216

(二)临床应用(★★★★) 216

(三)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217

三、多巴胺 217

(一)药理作用(★★★★) 217

(二)临床应用(★★★) 217

四、异丙肾上腺素 217

(一)药理作用(★★★) 217

(二)临床应用(★★★) 217

第七单元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18

一、α受体阻断药 218

(一)酚妥拉明(★★★★) 218

(二)酚苄明(★) 218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18

(一)药理作用(★★★★) 218

(二)临床应用(★★★★) 218

(三)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218

(四)常用β受体阻断药(★★★) 218

第八单元 局部麻醉药 219

一、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19

(一)药理作用(★★★) 219

(二)作用机制(★★★) 219

二、临床应用(★) 219

三、常用局麻药 219

(一)普鲁卡因(★★★) 219

(二)利多卡因(★★★) 220

(三)丁卡因(★★★) 220

四、不良反应及防治(★★★) 220

(一)毒性反应 220

(二)变态反应 220

第九单元 镇静催眠药 220

一、苯二氮?类-地西泮 220

(一)药理作用(★★★★) 220

(二)作用机制(★★★) 220

(三)临床应用(★★★★) 220

(四)不良反应(★★) 220

二、巴比妥类(★) 221

第十单元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221

一、苯妥英钠 221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221

(二)临床应用(★★★★) 221

(三)不良反应(★★) 221

二、苯巴比妥(★★★) 221

三、扑米酮(★★★) 221

四、乙琥胺(★★★) 221

五、苯二氮?类(★★) 222

六、卡马西平(★★★★) 222

七、丙戊酸钠(★★★) 222

八、硫酸镁(★★★) 222

第十一单元 抗帕金森病药 222

一、左旋多巴(★★★★) 222

(一)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222

(二)体内过程 222

(三)临床应用 222

(四)不良反应 223

二、卡比多巴(★★★) 223

三、苯海索(★★★) 223

第十二单元 抗精神失常药 223

一、氯丙嗪 223

(一)药理作用(★★★★) 223

(二)临床应用(★★★★) 224

(三)不良反应(★★★★) 224

二、碳酸锂(★★★) 224

三、丙米嗪(★★★) 224

(一)药理作用 224

(二)临床应用 224

(三)不良反应 224

第十三单元 镇痛药 225

一、吗啡 225

(一)药理作用(★★★★) 225

(二)作用机制(★★★) 225

(三)临床应用(★★★★) 225

(四)不良反应(★★★) 225

(五)禁忌证(★★) 226

二、哌替啶 226

(一)药理作用(★★★) 226

(二)临床应用(★★★★) 226

(三)不良反应(★★★) 226

三、美沙酮(★★) 226

四、喷他佐辛(★★★) 226

五、纳洛酮(★★) 226

第十四单元 解热镇痛抗炎药 227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227

二、阿司匹林(★★★★) 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 227

(二)不良反应 227

三、对乙酰氨基酚(★★★) 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 227

(二)不良反应 227

四、吲哚美辛(★★) 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 227

(二)不良反应 227

五、布洛芬(★★★) 227

(一)药理作用与应用 227

(二)不良反应 227

第十五单元 钙通道阻滞药(钙拮抗药) 228

一、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228

(一)选择性L型钙通道阻滞药 228

(二)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药 228

二、药理作用(★★★★) 228

(一)对心脏的作用——抑制 228

(二)对平滑肌的作用——舒张 228

(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8

(四)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228

(五)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228

三、临床应用(★★★★) 228

四、常用的钙通道阻滞药(★★) 229

第十六单元 抗心律失常药 230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30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230

(一)奎尼丁(★★) 230

(二)利多卡因(★★★★) 230

(三)苯妥英钠(★★★) 230

(四)普萘洛尔(★★★★) 230

(五)胺碘酮(★★★★) 230

(六)维拉帕米(★★★★) 230

第十七单元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 231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 231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制药(ACEl)(★★★★) 231

(二)AT1受体阻滞药(★★) 231

二、强心苷类——地高辛 231

(一)药理作用(★★★★) 231

(二)临床应用(★★★★) 231

(三)不良反应(★★★) 231

三、利尿药(★★) 231

四、β受体阻断药(★) 231

第十八单元 抗心绞痛药 232

一、硝酸甘油 232

(一)药理作用(★★★★) 232

(二)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232

(三)临床应用(★★) 232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32

(一)药理作用(★★★) 232

(二)临床应用(★★★★) 232

三、钙通道阻滞药 233

(一)药理作用(★★★) 233

(二)临床应用(★★★★) 233

第十九单元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33

一、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33

(一)药理作用(★★★) 234

(二)临床应用(★★★) 234

(三)不良反应(★★★) 234

二、贝特类 234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234

(二)不良反应(★) 234

(三)临床应用(★★) 234

三、考来烯胺(★) 234

四、烟酸类(★) 234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234

(二)临床应用(★★) 234

第二十单元 抗高血压药 235

一、利尿药 235

(一)药理作用(★★★) 235

(二)降压机制(★★★) 235

(三)临床应用(★★★★) 235

二、钙通道阻滞药 235

(一)药理作用(★★★) 235

(二)临床应用(★★★★) 235

(三)不良反应(★★★) 235

三、β肾上腺素受体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