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克抗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3138562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整体框架及传统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学科定位及其理论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教育信息化理论的自主建构(特别是坚持在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去丰富与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以及如何通过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如何通过提高对“学习与创新”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来促进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入发展等方面,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应如何构建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其目的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 1

第二节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教学观念 6

一、对已有两种教学观念的改进 7

二、“有意义传递—主导下探究”式新型教学观念的实施方式 9

三、目前国际上在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剖析 10

第三节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14

一、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教与学理论 14

二、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二——系统论 18

第四节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27

一、一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组成 28

二、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28

三、建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30

参考文献 30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 32

第一节 引言 32

第二节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 32

一、逻辑起点的本质规定性 33

二、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论证 33

三、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 39

第三节 由逻辑起点研究引发的思考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 46

一、关于“学习起点论”与“教育起点论”的分歧 46

二、关于教育技术学是定位于“技术”还是定位于“教育”的争论 50

第四节 对西方教育技术定义的不同看法与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的形成 54

一、AECT 94定义是学科定义还是应用领域的定义 55

二、对AECT 94定义应如何翻译才忠实于原文 55

三、对AECT 94定义应如何客观评价 57

四、AECT 05定义和AECT 94定义相比较是前进还是倒退 57

五、如何给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60

参考文献 60

第三章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文化基础——孔子的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63

第一节 引言 63

第二节 现代工业社会的固有顽症 64

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能同步 64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彼此对立 65

第三节 医治现代工业社会顽症的处方 66

一、教育学家的处方——教育的四大支柱 66

二、心理学家的处方——情商(EQ) 67

三、经济学家的处方——可持续发展战略 68

四、物理学家的处方——热力学第二定律 69

五、哲学家的处方——“天人合一”世界观 70

六、综合性处方——孔子教育理论 71

第四节 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 72

一、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 73

二、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 74

三、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世界观与“中庸”思想方法论 76

四、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 78

五、先秦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教育理论 82

第五节 孔子教育理论——弘扬和推行仁道的思想、理论 82

一、孔子教育理论涵盖的主要内容 82

二、孔子对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 85

三、孔子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 94

第六节 孔子教育思想——医治工业社会顽症的有效处方 95

一、孔子教育理论与教育的四大支柱 96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EQ理论 101

三、孔子教育思想与“天人合一” 107

第七节 孔子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110

一、基于孔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改革新方案 110

二、基础教育改革新方案的三大特色 118

三、基础教育改革新方案与应试教育“转轨”问题 119

参考文献 127

第四章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理论”的自主建构 129

第一节 引言 129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内涵的界定 130

第三节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分析 132

一、西方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132

二、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135

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核心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 137

一、西方国家的主要“整合理论” 139

二、中国特色的“整合理论” 143

第五节 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和“教与学方式”的探索 148

一、“学教并重”的教与学理论 148

二、中国学者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的探索 150

三、中国学者对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拓展 156

第六节 在应对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 161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161

二、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162

三、世界各国迎接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对策 164

四、对国内外各种对策的分析比较 173

参考文献 179

第五章 对于教育技术核心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181

第一节 引言 181

第二节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阶段提出科学的划分依据 182

第三节 提出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 185

一、“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185

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186

三、“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实施步骤 187

第四节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188

一、“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支持 189

二、“新三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192

第五节 在运用“新三论”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应防止的误区 206

参考文献 208

第六章 对于教育技术其他重要领域的创新探索 210

第一节 引言 210

第二节 对教育技术“学科定义”的完善与发展 211

第三节 自主制定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 214

第四节 对远程教育理论与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 217

一、关于远程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远程教育主要矛盾的研究 217

二、关于构建与实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创新探索 218

三、关于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的研究 219

第五节 对学科教学设计与学科教学论领域的探索 221

一、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离不开创新学科教学论与创新学科教学设计的支持 221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的创新教学论及创新学科教学设计 224

三、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学科的创新教学论及创新学科教学设计 227

参考文献 231

第七章 通过学习与创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 232

第一节 引言 232

第二节 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33

一、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差异与对立 233

二、学习与创新之间的相互支持 234

第三节 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促进教育理论创新的典型案例 235

一、通过批判性学习促进教育理论创新的案例——关于教育公平理论的新思考(案例1) 235

二、通过扩展性学习促进教育理论创新的案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案例2) 236

三、通过比较性学习促进教育理念创新的案例——关于“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思想(案例3) 239

四、通过再认性学习促进教育理论丰富与发展的案例——关于对EQ(情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案例4) 241

第四节 如何做到敢于创新——要坚持深入实际并端正两种态度 244

一、坚持深入实际——使你有敢于创新的底气 244

二、要真正做到敢于创新还需端正两种态度 245

第五节 如何做到善于创新——应掌握创造性思维理论并要提高四个方面的认识 247

一、掌握与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使你有善于创新的能力 247

二、要做到善于创新还需提高四个方面的认识 248

第六节 结束语 256

参考文献 2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