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集体性知识  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学解释
集体性知识  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学解释

集体性知识 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学解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维娜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9510368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集体性知识”为解释框架,将对国家、地方、学校及其各有所栖的群体在教育改革中的思想观念、精神承载、传播节奏、生产方式、关系格局等的现实状况或日常实践,置于特有的本土语境与整体观照之中,彰显教育改革何以不断阅读、重新发现、一再开始的演绎脉络,从理论上寻找一种更为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解释答案,进而也寻找一种更为合理地解释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路径。
《集体性知识 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学解释》目录

引论 理解的厚度、浓度、限度 1

一、国家、民族、群体那些事 2

二、理解社会之“度” 5

三、中国教育改革:理解什么 12

第一章 中国教育改革释绎的时空逻辑 18

一、历史的“时间之流” 19

(一)“社会时间”与“哲学的历史” 20

(二)“中国事件”与“解释时间” 22

(三)文化的脉络关联 24

二、解释的“空间格局” 27

(一)区系类型的背景观察 28

(二)乡土社会的空间治理 31

(三)成为日常生活的空间关系 33

三、谁都可以言说的教育改革 35

(一)“诞生”的日常遮蔽 35

(二)“诞生”的改革建构 37

(三)寻找本土解释力 38

第二章 集体性知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解释框架 44

一、知识、分类与使用:思想主张的门户 45

(一)知识的已有胸襟 45

(二)分类与思想的实质联姻 48

(三)宽泛开放的使用阈限 51

二、集体与集体性:整体的或集合的精神气质 52

(一)集体与集体性再发现 52

(二)集体性的现实凝视 54

(三)集体性名义、集体性情结、集体性场域感 55

三、理论资源:阅读的可选择性 59

(一)奥尔森、克罗齐耶: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59

(二)涂尔干:群体共识的符号解码 60

(三)哈布瓦赫:历史感存续的集体记忆 62

四、集体性知识:整体视角、过程建构、方法意义 64

(一)作为整体视角的集体性知识 65

(二)作为过程建构的集体性知识 66

(三)作为方法意义的集体性知识 67

第三章“整个的个体”: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地方、学校 71

一、家庭镜像的国家特质 74

(一)一国式家庭与拟制的家 74

(二)家产制下的权力与权利 79

(三)集体与复数的“我” 82

二、“中”的规则锤炼 84

(一)生存法则的技术专属 85

(二)轨迹与流程的走势 87

(三)强与弱的力量分配 91

三、改革秩序的集体情结 93

(一)维稳的情感能量 95

(二)尊崇的道德权威 99

(三)被考验的执行力 101

第四章 国家观念:需要至上 105

一、植根性与合法性 107

(一)数量表征的农业大国 108

(二)“一种”与“多种”引导 113

(三)成为国家惯习 116

二、符号系统的制造 120

(一)声势浩大的国家动员 120

(二)短词、短语、指令 125

(三)“试行”反复使用 129

三、代价计算的审时度势 131

(一)从国家责任到全民分担 132

(二)关系区分与公地悲剧 134

(三)回到解释:圆融、圆通、圆满 138

第五章 地方法则:因时博弈 144

一、上通下达的运作逻辑 146

(一)渗透与吸纳的节奏:时间的“中”智慧 146

(二)在别处权宜:空间的“中”智慧 150

(三)做能做的:行动的“中”智慧 154

二、拒绝孤岛的情感建构 158

(一)改革情面的“给”与“取” 159

(二)“在一起”的感觉 163

(三)数据的集体感染 165

三、集体性获得与集体性放逐 168

(一)以为是并非是 168

(二)以为有并非有 170

(三)以为得并非得 177

第六章 学校游戏:效用生产 181

一、学校:勾连与重组的往复周期 183

(一)变化中轴的显与隐 183

(二)发声宣讲的重与轻 186

(三)生存谋划的一与多 189

二、教师:传播与生产的介入距离 191

(一)“说”与“听”的权威尊崇 192

(二)“走”与“留”的精英期待 195

(三)理念的技术简化 200

三、学生:抽象与剥离的声音考古 202

(一)“被重要”的学生 203

(二)“契约式”选科生产 207

(三)榜样力量的民间膜拜 211

结语 集体性知识继续行动 214

一、“不变”与“多变”:文化植根中的关系格局 215

二、“此一”与“彼一”:本土研究中的学科互融 219

三、“一”与“所有”:人类社会中的中国教育改革 22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