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立编著
  • 出 版 社:晶华文化事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868263062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
《比较政治精要 比较政治概论暨重要试题汇整与解答分析 第2版》目录

导读 1

上篇 基础认知与理论 9

【上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10

第一章 导论 17

一、比较政治为何 17

一、比较政治与政治学之关系以及其基本内涵 17

(一)与政治学之关系 17

(二)主要内涵 17

二、为何研究比较政治 18

三、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 18

(一)单一个案/国家之研究法 18

(二)程序与制度性研究法 19

(三)类型建构研究法 19

(四)区域统计分析研究法 20

(五)全球性统计分析法 21

二、研究途径 21

一、制度研究途径 21

(一)传统制度研究 21

(二)新制度主义的兴起 22

(三)新制度主义的学派 23

(四)研究发展阶段 25

二、行为研究途径 27

(一)主要内涵 27

(二)三个代表 27

三、系统研究途径 28

(一)一般系统论 28

(二)「结构功能」的系统论 31

四、国家研究途径:国家理论之再现 33

三、国家理论之再现/新国家主义 34

一、国家概念再起之历程与理由 35

(一)概念之再界定 35

(二)历程 35

(三)理由 35

二、当前国家制度(新制度)之研究与问题 36

(一)与早期国家研究(传统制度)之异同 36

(二)问题 37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9

第二章 国体主权与宪法 43

一、国家的分类 43

一、以国体区分 43

(一)依据国家元首产生而区分者 43

(二)依据政治权力之分配的集中或分散之程度而区分者 43

(三)以国家目的为分类之标准 46

(四)Mac lver之分类 46

二、以政体区分 47

(一)传统的政体分类 47

(二)运用治能的分类 47

二、主权 48

一、意义 48

二、特性 48

三、主权学说的发展 49

四、功能与理论 50

(一)功能 50

(二)理论 51

三、国家的自主性 51

一、国家自主性之界说 51

二、国家是否有自主性 52

(一)、系统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见解 52

(二)国家是具有自主性者 53

四、宪法 54

一、意义 54

二、性质与内容 55

三、特征 56

四、功能 56

五、宪法的种类 57

一、法典形式的分类 57

二、依修改难度的分类 58

三、钦定宪法、君民协定宪法以及民定宪法 58

四、按照宪政主义实行之分类 59

六、宪法的变迁 60

一、制定新宪法 60

二、宪法之正式修正 60

三、国会法的补充 60

四、宪政惯例 61

五、宪法的解释 61

附录:各主要国家之中央与地方权限之划分 6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66

第三章 民主政治、民主化与民主巩固 69

一、民主政治与其实践的要件 69

一、民主政治的原则 69

二、民主政治的模型 70

(一)Andrew Heywood之分类 70

(二)A.Li jphart之分类 71

三、精英与民主政治 76

(一)精英与国家统治权关系之争论 76

(二)精英掌握国家之统治权 76

(三)精英政治观之一:Gatano Mosca之政治阶级论 76

(四)精英政治观之二:Robert Michaels之「寡头铁律」 78

(四)精英政治观之三:Joseph Schumpeter之民主精英论 78

四、民主政治成功的要件 79

(一)经济与社会的条件 79

(二)文化与信仰的条件 81

(三)政治的条件 82

(四)教育水准 84

(五)市民社会 84

二、民主化与民主转型 84

一、民主与非民主的政治型态 84

(一)自由主义式民主(Liberal Democracy) 85

(二)部分民主(Partial Democracy) 85

(三)威权统治(Authoritarian Democracy) 86

二、民主化之意涵与原因 87

(一)意涵 87

(二)近代三波的民主化浪潮 87

(三)民主化的原因 88

三、解释民主化的三种理论取向 89

(一)现代化理论途径(Modernization Approach) 89

(二)转型理论途径(Transition Approach) 89

(三)结构理论途径(Structural Approach) 89

四、民主转型的阶段、类型与困境 90

(一)转型理论中的民主转型之阶段 90

(二)类型 91

(三)民主转型的困境 93

五、总结 94

三、民主政治的巩固 94

一、民主巩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的定义 94

二、民主巩固之政治制度的设计 96

(一)政治体制与民主政治 96

(二)代议体制与民主政治:一院制或两院制孰者为优? 99

(三)政党体系与民主政治 99

(四)良好的公民文化与民主政治:反民粹主义之理性的政治文化 100

三、国家认同与民主巩固之问题 101

(一)国家认同 101

(二)国家认同的问题对民主巩固之困扰 101

(三)国家认同对民主巩固之挑战 102

(四)国家认同与民主巩固问题的几个面向之探究 102

四、民主治理与民主巩固 103

(一)意涵 103

(二)民主治理之内容 10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05

第四章 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与政治变迁 111

一、政治文化的意涵 111

一、意义 111

(一)定义 111

(二)政治文化所展现之三种基本层面 112

二、政治文化的三个取向与类型 112

(一)三个取向 112

(二)三个类型 113

三、政治文化的特性 113

(一)基本特性 113

(二)文化共有的特性 114

(三)文化与次级文化的特性 115

二、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 116

一、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之影响 116

(一)政治稳定性之影响 116

(二)对政治体系中之政治人物所表现之影响 116

(三)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117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17

三、政治文化的变迁 118

三、政治参与以及政治文化 119

一、何谓政治参与 119

二、参与的类型:从个人与政体的关系而论者 120

三、参与的层次 120

四、政治参与以及社会参与之差异 121

五、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 121

六、省思 122

四、政治发展 123

一、意义 123

(一)基本意涵 124

(二)Lucian Pye对政治发展的看法:十项内涵 124

(三)Helio Jaguaribe的简化公式与其立论 124

(四)四个层面 125

二、政治发展与现代化 126

(一)政治现代化 126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27

三、政治发展研究途径与理论 128

(一)研究途径 128

(二)理论 131

四、政治发展的目标与危机 133

(一)目标 133

(二)危机 134

五、政治变迁 135

一、定义 135

二、政治变迁的原因 135

三、政治变迁之关键 136

(一)压力形成后之政府对策 136

(二)在野社会精英对政治变迁之态度 137

三、政治变迁的主要形式 138

(一)从变迁之动力而论 138

(二)从变迁之速度与范围而论 138

四、政治变迁之解释 139

五、政治变迁与政治发展 139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40

第五章 民主理论 147

一、古典与修正民主理论 147

一、古典民主理论与其批判 147

(一)主要内涵 147

(二)批评 147

二、修正民主理论与其批判 147

(一)主要内涵 147

(二)批评 149

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与其批判 150

一、主要内涵 150

二、评论 150

三、协商式与参与民主理论 151

一、「协商式民主论」 151

二、参与式民主理论与其批判 152

(一)主要内涵 152

(二)评论 153

四、审议民主理论与其批判 154

一、源起 154

二、审议民主之内涵 155

三、审议式民主之局限 157

五、直接民主理论一公民投票的理论内涵与其争议 158

一、人民的参政权与公民投票 158

(一)拥有普遍性之参政权 158

(二)公民投票(Referendums) 159

(三)公民投票与民主政治 161

(四)小结 162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6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与其相关的重要理论 167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167

一、马克思主义(Marxism) 167

(一)唯物史观 167

(二)异化(Alienation) 168

(三)阶级斗争 168

(四)剩余价值 168

(五)无产阶级革命 168

二、新马克思主义 169

(一)或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 169

(二)对马克思主义之修正 169

(三)主要代表者:法兰克福学派与其批判理论 171

二、帝国主义 171

一、霍布森(John A.Hobson)的帝国主义论 171

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172

三、批评 173

三、依赖理论 174

一、源起 174

二、主要内容 175

三、法兰克的依赖理论 176

四、批评 177

四、世界体系理论 179

一、理论的背景 179

二、与依赖理论之差异 179

三、主要内涵 180

四、批判 183

五、依赖发展理论 183

一、概论 183

二、主要内涵 184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186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 191

一、自由主义的观点及其评判制 191

一、内涵 191

(一)市场的假定 192

(二)市场经济的两个原则以及市场平衡 192

(三)长期的和谐 192

(四)进步和财富的增加 192

二、评论 193

(一)贡献 193

(二)批判与限制 193

二、国家主义及其批判 194

一、内涵 194

二、评论 195

(一)优点 195

(二)缺陷 195

三、马克主义的观点与批评 196

一、内涵 196

二、评论 198

(一)贡献 198

(二)缺陷 19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200

第八章 重要考题解析 203

下篇 政治制度与运作 251

【下篇相关申论题综览】 252

第一章 政府的类型之——内阁制 265

一、立宪政府的类型 265

一、一致政府与分立/分裂政府 265

(一)基本划分 265

(二)无多数政府 266

二、基本立宪政府之类型 267

二、内阁制的重要特征 267

一、Alfred Stepan and Cindy Skach之内阁制两个条件 267

二、一般学界论述内阁制度的四个主要特点 268

三、英国的内阁制 268

一、起源 268

(一)议会有了节制政府的权力 269

(二)内阁拥有实际的治权 269

二、主要内涵 270

(一)虚位元首 270

(二)内阁为行政与立法的连锁 271

(三)议会至上 273

三、枢密院与国务院 273

(一)枢密院 273

(二)国务院 274

四、英王 274

五、英国首相之地位 275

六、政府与反对党 276

(一)政府/执政党 276

(二)反对党 276

四、德国的内阁制 276

一、总理与内阁 277

二、国家元首一总统 278

三、特色 279

四、与美国联邦制之差异 281

五、日本的内阁制 283

一、首相 283

二、内阁 285

三、国家元首:天皇 285

六、综合评论 286

一、内阁制之优缺点 286

(一)优点 286

(二)缺点 287

二、英国、德国与日本之内阁制的比较 28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290

第二章 政府类型之二一总统制与委员制 295

一、总统制 295

一、源起 295

二、主要特征 295

(一)立法与行政的分立 296

(二)行政与立法相互制衡 297

(三)司法对行政与立法的制衡 298

四、总统的选举 298

(一)委任直选 298

(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缺点 299

(三)现今仍沿用委任直选之理由 299

五、总统的权力 300

(一)全国最高行政首长 300

(二)任命权 300

(三)免职权 301

(四)监督行政官员忠实执行法律 301

(五)外交政策的主导者 301

(六)三军统帅 301

(六)政党的领袖 302

(七)立法主导者 302

(八)说服的权力 303

六、评论 303

(一)优点 303

(二)缺点 304

二、委员制 305

一、背景渊源 305

二、主要特征 306

(一)议会至上 306

(二)合议制的执行委员会 307

(三)执行委员会与联邦议会之特殊关系 307

三、评论 308

(一)优点 308

(二)缺点 309

三、综合评论 310

一、总统制与内阁制行政部门之比较 310

二、委员制与内阁制之行政部门之比较 314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20

第三章 政府的类型之三-双首长制/半总统制 323

一、立宪政府之双首长制的意涵 323

一、何谓双重行政首长制/半总统制 323

二、特征 323

(一)学者的见解 323

(二)主要特征 324

(三)综合探究 324

二、法国的双首长制 325

一、行政首长职权 325

(一)总统的选任与职权 325

(二)总理的选任与权力 327

二、法国的「左右共治」 328

(一)总统和总理之关系 328

(二)左右共治的情况 329

三、内阁与国会 329

(一)倒阁与其限制 329

(二)议员不得兼任阁员 330

(三)政府命令权之扩张 331

四、政治稳定运作之原因 331

三、综合评论 333

一、双首长制度之优劣 333

(一)优点 333

(二)缺点 333

二、法国、俄罗斯与我国之双重首长政治制度之比较 335

三、英国内阁制与法国双首长制之行政部门之比较 343

四、双首长制与总统制之比较 346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49

第四章 英国、德国以及日本之国会与立法 351

一、英国 351

一、贵族院 351

(一)职权 351

(二)议员与议长 351

二、平民院 352

(一)职权 352

(二)议员与议长 353

三、两院权力之异同 353

二、德国 353

一、联邦参议院(Bundesrat) 353

(一)议员 354

(二)议长 354

二、联邦众议院 354

(一)议员 354

(二)议长 354

三、国会之权力与上下议院职权与其差异 355

(一)德国国会的权力 355

(二)上下议院职权之差别 355

三、日本 356

一、参议院 356

(一)议员 356

(二)议长 356

二、众议院 357

(一)议员 357

(二)议长 357

三、国会之权力与上下议院职权与其差异 357

(一)日本的国会拥有以下几项权力 357

(二)上下议院职权之差别 357

四、综合评论:英国、德国和日本国会之比较 359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62

第五章 美国、法国以及瑞士之国会与立法 363

一、美国总统制之国会 363

一、选任 363

(一)众议院 363

(二)参议院 363

二、重要的职权 364

(一)立法权 364

(二)非立法权 365

三、参议院与众议院职权的重大差别 366

四、美国会两院议长之选任与职权 366

(一)参议院议长 366

(二)众议院议长 366

二、法国双首长制之国会 367

一、议员的选任 367

二、主要职权 367

(一)立法权 367

(二)监督权 367

(三)外交权 368

三、法国国会两院之权力 368

四、国会议长的选任与职权 368

三、瑞士委员制之国会 369

一、选任与组成 369

(一)联邦院 369

(二)民族院 369

二、职权 370

(一)联邦院与民族院 370

(二)联邦院和民族院的两院联席会议 370

四、综合评论 371

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与瑞士之上议院选任与其职权之比较 371

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与瑞士之下议院选任与其职权之比较 373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81

第六章 司法机关与司法审查权 383

一、美国总统制之联邦最高法院与其职权 383

一、组成 383

二、开庭与审判 383

三、司法审核 383

(一)司法审核的理论 384

(二)司法审核制度的确立 384

(三)司法审核制度的运用 384

(四)司法审核制度的限制 384

二、英、德、日内阁制之最高司法部门与其职权 385

一、英国的贵族院 385

(一)贵族院的高级法官 385

(二)司法审查 385

(三)司法改革 386

二、德国的联邦宪法法院 387

(一)联邦宪法法院之组成 387

(二)主要职权 387

(三)审判原则 388

三、日本的最高法院 389

(一)组成 389

(二)主要职权 389

(三)违宪审查的形式与局限 389

三、法国双首长制之宪法委员会 390

一、组成 390

二、职权 390

三、法国之弹劾审判院或称弹劾司法院 391

四、审查原则 391

四、瑞士委员制之联邦法院 391

五、综合评述 393

一、各国最高司法部门官员之选任组成与职权之比较 393

二、内阁制之英、德、日三国之行政与司法之关系 395

三、美国、法国与瑞士等三国之行政与司法之关系 396

四、英、德、日三国之司法与立法之关系 397

五、美国、法国和瑞士等三国之司法与立法之关系 398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399

第七章 各国政党政治与选举制度 401

一、政党制度 401

一、一党制 401

(一)一党专政制 401

(二)一党独大制 402

二、两党制(Two-Party System) 403

(一)两党制 403

(二)两个半政党制/胜两党制 404

(三)优劣 405

三、多党制 406

(一)意涵 406

(二)类型 406

(三)优劣 407

二、选举制度 408

一、选举制度之要素 408

(一)选票结构 408

(二)选区大小 408

(三)议席分配规则 409

二、主要民主国家的几种选举制度与其优劣 409

(一)单一选区制 409

(二)复数选区制之单计非让渡投票 412

(三)比例代表制 413

(四)混合选举制 415

1.联立制 415

2.并立制 416

3.台湾国会的选举制度 417

三、两党制国家与其选举制度 418

一、英国 418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之下的保守党和工党之两党政治 418

(二)两党制稳定的原因 419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 420

二、美国 421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之下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之两党政治 421

(二)两党政治的原因 421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 422

(四)政党式微 423

四、多党制国家与其选举制度 424

一、德国 424

(一)选举制度 424

(二)政党 425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 426

二、法国 427

(一)选举制度 427

(二)政党体系 428

(三)政党联盟之原因 430

(四)政党政治的特征 431

三、瑞士 432

(一)选举制度 432

(二)政党 432

(三)政党政治的特征 433

五、日本—变迁中的一个半政党制与其选举 434

一、选举 434

二、政党体系 435

三、政党特征 436

六、综合评述 438

一、政党制度 438

二、选举制度 439

三、各国国会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440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441

第八章 各国利益团体与其政治运作 445

一、利益团体与政党 445

一、定义 445

二、利益团体与政党 446

(一)利益团体与政党之间的差异 446

(二)利益团体与政党之关系 446

三、利益团体之形成与其对政治之影响 447

二、利益团体的活动型态与其对政治之影响 448

一、活动型态 448

二、利益团体之能力 450

三、利益团体对政治运作之利弊 451

(一)正面之见 451

(二)负面之论 452

(三)小结:持平之论 453

三、相关理论 453

一、团体论 453

二、多元主义 454

三、统合主义 456

四、新右派模式 458

四、各国利益团体概览 460

一、美国 460

(一)类别 460

(二)主要活动方式 461

(三)特点与局限 461

二、英国 462

(一)类别 462

(二)活动方式 463

(三)特点与批判 464

三、法国 464

(一)类别 465

(二)活动方式 465

(三)利益团体之活动特点与局限 466

四、德国 466

(一)类别 467

(二)活动方式 467

(三)特点:新统合主义运作的代表 468

五、日本 468

(一)类别 468

(二)主要活动方式 469

(三)特点 470

五、综合评述:各国利益团体与其政治活动之比较 471

【本章重点摘要汇整】 473

第九章 重要考题解析范例 477

参考书目 5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