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君毅著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
  • 出版年份:1990
  • ISBN:9571500224
  • 页数:74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原论 原教篇 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目录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3

自 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3

一释名 3

二 内容大旨 5

三 论述方式 9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13

一宋儒之经学与义理之学 13

二 欧阳修之本论,王安石、苏东坡之性论 19

三 司马光著潛虚之旨越 25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28

一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之历史地位 28

二 邵康节之象数之学 31

三 邵康节之论人在天地间之地位及观物之道 37

四道、神、太极、阴阳、与诚及康节之心学 41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47

一契入濂溪横渠之学之道路 47

二 濂溪之言天道与其纯粹至善 54

三 希贤希圣之工夫及圣德 59

四 天道人道中之诚与神 67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72

一正蒙一书各篇之大旨 72

二 如何契入横渠之学之道 77

三 大心篇贯义 80

四 动物篇、参两篇之宇宙论;物、事、形、象、秩、序、时、鬼神、化、虚、气、阴、阳、与心知性命之关系 88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93

五 太和篇、天道篇对天道之总述 93

六 神化篇之言神化与仁义 103

七 诚明与尽性至命 106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121

一二程之学与横渠之学之异同问题 121

二 横渠之言知心之所从来,与二程之学之言心具天德 126

三 横渠学中之定性问题与明道定性书之核心义 132

四 明道之识仁与定性书中之心与情 137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143

五 仁者之乐与诚及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143

六 明道言下学之敬义忠恕之德,以上达天道之论 146

七 明道之言天理义 152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162

一明道与伊川之同异 162

二 伊川言仁与心之性情、寂感、及理气之文句与性情之辨 167

三 伊川言性与情之分,及其同于横渠言心统性情之义 171

四 伊川之性即理、性情、寂感、理气之具于一心之义 174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183

五 理气为二之义之体证 183

六 道德生活中之可能的根据及伊川之主敬工夫 188

七伊川言格物穷理以致知之工夫 194

八 伊川之工夫论及其学所引起之问题 199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204

一导言 204

二 陆王言心即理之切实义 215

三 圣贤、学者与愚夫愚妇之心同理同 224

四 圣贤之知能与学者学圣人之道及至治之世 227

五 象山阳明之言读书之道 234

六 象山之发明本心之工夫 240

七 象山之学之若干误解之疏释 249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257

一朱子所言之学圣工夫 257

二 朱子言圣人之知能与学者之道 259

三 朱子之言读书格物之目标 262

四 朱子言当格之物之限度,与格物穷理为在外或在内之问题 267

五 实然之理与当然之理及德性工夫之关系 275

六 朱子之即物穷理以致知之义,非陆王所能废,与陆王之「四民异业同道」、及朱子「学者异学同道」之现代意义与超现代意义 281

七 朱子与象山之工夫论之异与同 285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291

一总述阳明与朱陆之异,与其同于朱而异于陆,及兼尊朱陆之诸端 291

二 阳明之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所成之致良知义,与知行合一义 300

三 良知天理之即体即用义 308

四 朱子与阳明言戒懼义 314

五 良知即心体、即天理之昭明灵觉义 322

六 良知与儒之通二氏义 330

七 良知之应物现形,与生生不已义 334

八 致良知之疑义,并总结阳明朱子之工夫论之关系,并附及朱王之工夫之论,有待于象山之教,以开其先 340

馀论 总述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 347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351

一导言 351

二 吕泾野、罗整菴对阳明学之评论 354

三 湛甘泉与阳明学之异同 356

四 阳明诸子对良知之所见之异同问题 362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368

五 由工夫以悟本体之良知学——钱德洪言致良知之四变、季彭山之警惕义及邹东廓之戒懼义 368

六 聂双江、罗念菴之归寂主静、知止之学 372

七 悟本体即工夫之良知学,及王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 377

八 王心斋之格物安身,即以安家安国安天下之学,及其言学乐相生之旨 383

九 罗近溪之性地为先及大人之身之学 387

第十五章 罗念菴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394

一良知发见之攙和问题 394

二 主静之功与心之虚而通之仁 400

三 未发与发、寂与感之辨 404

四 念菴之学之三转 411

五 附论李见罗之止修之学 415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418

一导言 418

二 心知与天道 420

三 光景之破除 430

四 仁德 433

五 工夫之指点 435

六 学者之志 441

七 结论 441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444

一王学之弊与李卓吾之学 444

二 顾宪成之辨性无善无恶之论 448

三 高攀龙自述其悟境,并泛论悟境 452

四 高攀龙对格物与敬之义之重申,朱子阳明学之会通,及其以佛为阴教、儒为阳教义 456

五 节义之义与气质之性之善,及东林之节义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 462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468

一蕺山之为己之学中之「己」之「意」、及蕺山学之方向 468

二 王一菴、王塘南之言意与蕺山之言意 473

三 心之性情与理气 479

四 以静存摄动察而立人极之工夫节次 485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495

一朱子以前之心性论至朱子心性论之发展 495

二 朱陆王以後之心性之学之发展 500

三 评蕺山之心性论,总论宋明儒之心性论在儒学史中之地位 505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515

一前言 515

二 道即器之道义 517

三 道即器之道,器即气自用其体之所成义 520

四 道之调剂乎阴阳义 523

五 太极 524

六 乾坤并建 528

七 现实宇宙之动而无息、真实不虚与变不失常义 530

八 乾坤之易简义 537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541

一性命之意义 541

二 天道与善与性之关系 543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557

一性善气善义、性日降命日生义、性相近义 557

二 受命在人 561

三 心与性与理 564

四情、才、欲 569

五 才情欲本身之非不善 572

六 人有不善之原 575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581

一人道之尊 581

二 思诚 588

三 四德与三德 595

四 持志与正心诚意 598

五 养气 603

六 忠恕 606

七 论无欲、主静、身物、功利、富贵 608

八 至善 613

九 贤圣之不朽义 617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623

一船山学之重气、朱子学之重理及阳明学之重心 623

二 历史文化意识 629

三 宗教意识 631

四 礼诗乐 636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647

五 政治 647

六 历史之评论 652

七 保民族以保文化之义 660

八 後论 666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670

一天理、性理、义理、与事功事势之理、及物理 670

二 中国学术中重事势之思想之传与北宋学者之言事势之理 675

三 永嘉永康之学与事势事功之理 681

四 阳明之学与东林及刘蕺山之学之限制 685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688

五 明末之经史经济等实学中之哲学涵义 688

六 清初程朱陆王之学 693

七 清学与宋明之学 696

八 清学之方向及其七型 698

原道篇及原教篇後序 711

索引 7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