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成纪,杨云香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5076006
  • 页数:6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理论上,阐述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从而看出中原文化的根源性以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目录

前言&刘成纪 1

第一编 总论 3

第一章 关于中原文化的一般考察 3

第一节 地域文化及其价值 5

一、中国文化区域性的自然、人文背景 5

二、中国文化南北二分格架的形成 8

三、中国文化区域划分的诸种动因 12

第二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上) 14

一、中原作为地域文化概念的可能性 15

二、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形成 17

三、中原在传统中国的位置 19

四、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特性 21

五、中原中心地位丧失的诸种原因 22

第三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下) 25

一、地理的中原与文化的中原 26

二、中原文化的历史奠基 28

三、正统之争与中原文化的基本界定 30

四、中原文化的异乡化问题 32

五、元明以后中原文化的变与不变 34

第四节 农业文明对中原文化的规定 38

一、中原地区早期的农业文明 38

二、见于史传的上古农业及教化 40

三、西周之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奠基 42

四、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特性 44

五、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49

第二章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 52

第一节 结构形式与文化特性 53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 53

二、中原文化的实用与诗意 56

三、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59

第二节 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外向发展 64

一、中原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 64

二、服贡体系与中原早期制度文化 67

三、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扩张 72

四、中原文化的固化与近世的挑战 77

第三节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79

一、中原与中国 80

二、中原记忆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81

三、中原文化的普世性 84

第四节 家国同构与文化共同体 86

一、基于血缘和宗法的社会体制 86

二、文化认同与族群的放大 88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90

第三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92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期探索 95

一、“中华民族”的早期论述 95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早期界定 98

三、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观 101

四、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观 103

五、海外新儒家论中华民族精神 107

第二节 何谓中华民族精神 109

一、新中国民族观念及政策的变革 109

二、阶级论述向民族论述的返归 113

三、新时期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 117

四、几个必须澄清的问题 121

五、中华民族精神的再定位 126

第三节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127

一、中原文化与“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128

二、中原中心论的历史依据及必要的辨识 133

三、中原文化外向传播的诸种途径 137

四、“中原中心论”及面临的问题 142

五、中原文化的转型及与民族精神的互动 144

第二编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151

第四章 中原文化的历史形成 151

第一节 史前中原文明的创化 151

一、传说与考古中的中原初民 151

二、新石器时期的中原文明 155

三、原始时代的文化创造 161

第二节 文明肇兴:夏、商、西周 167

一、第一个文明王朝 168

二、商周发达的青铜文化 169

三、汉字书写体系的形成 171

四、中国哲学思维的奠基 172

五、人本主义精神的开启 173

第三节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175

一、王室衰微与中原争霸 175

二、新士人队伍的崛起 177

三、百家争鸣与中原诸子 179

四、民本精神的阐扬 182

第四节 从一元独尊到多元并举:汉唐 185

一、政治统一与文化一统 185

二、文的巨丽与诗的朴美 187

三、经的谶纬与儒的僵化 188

四、儒的顿挫与玄道佛的彰显 189

五、个性释放中的文学自觉 192

六、盛世帝国的中原事象 193

第五节 成熟与雅致:北宋 199

一、右文政治与文化复兴 199

二、词的婉约与画的淡雅 201

三、发达的市井文化 202

四、政治文化中心的南迁 203

第五章 中原文化传播的动因、模式和途径 206

第一节 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和模式 206

一、中原文化的泛政治化倾向 206

二、教化的政治与政治的教化 207

三、中原文化的传播模式 210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传播途径 212

一、文化论争 212

二、移民 213

三、战争 214

四、教育 214

五、婚姻 215

六、经贸活动 216

七、文人游宦 217

八、屯田 217

第六章 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219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中原与周边的文化互动 219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222

一、中原夏文化的对外传播态势 222

二、中原商周文化的东向传播 225

三、中原商文化的北向传播 231

四、中原商周文化的西向传播 234

五、中原商周文化的南向传播 237

第三节 秦汉以后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245

一、汉唐中原文化向西域的传播 245

二、唐宋中原文化对西夏的影响 251

三、中原封建文化的北向传播 254

四、中原封建文化的南向传播 260

五、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267

第七章 文化交融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270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化交融 270

一、史前时期的中原与周边 270

二、夏商周时期的中原与四夷 271

第二节 汉唐间的文化交融 274

一、汉胡文化的交流与融会 274

二、“三教共弘”的文化盛举 277

第三节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278

一、中原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 278

二、中原文化主体地位的展开 281

第三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285

第八章 中原文化与民族个性 285

第一节 农业文明对民族精神的孕育 285

一、农业文明与中华民族精神 286

二、地理禀赋与民族精神的形成 287

三、中原神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确立 290

第二节 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道 295

一、中原思想者对天道与人道的态度 295

二、中原文化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299

第三节 中原文化的美丽精神 305

一、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形态 305

二、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构成 313

三、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特点 316

四、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根基 320

第四节 中原文化的致用精神 329

一、以精神导向为主旨的文化致用 330

二、以物质开掘为主旨的事功致用 336

第五节 中原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个性 340

一、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形成 340

二、中原文化在民族精神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345

第九章 关于中原文化精神的个案分析 348

第一节 李準小说与中原农民精神 349

一、地域文化与小说 350

二、黄河情结与李準的小说创作 351

三、李準小说中蕴涵的中原农民精神 352

四、富有特色的民俗生活风貌 356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分析 358

一、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文化动因 358

二、红旗渠精神与中原文化精神 364

三、红旗渠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368

第三节 中原民俗民风及其文化精神 370

一、中原民俗与民风的构成及状况 371

二、中原民俗民风的主要特点 376

三、中原民俗民风蕴涵的文化精神 379

四、中原民俗民风的现代精神价值 381

第四节 岳飞、花木兰与中原文化精神 385

一、岳飞与中原忠孝伦理 385

二、花木兰与中原女性伦理 389

第五节 当代民间英贤与中原文化精神 390

一、洪战辉与中原民间自强伦理 390

二、李学生、魏青刚与中原民间献身伦理 394

三、张尚昀、谢延信与中原民间孝敬伦理 396

第十章 中原文化与爱国主义 400

第一节 中原与中国人的四方观念 400

一、中国人四方观念的形成 401

二、四方观念与中原文明的拓展 403

三、四方观念与传统爱国主义 405

第二节 圣王居地与精神归依 407

一、“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 407

二、圣王居地的文化创造 409

三、圣王文化与精神归依 410

第三节 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 411

一、中原姓氏的缘起 412

二、中原宗族与姓氏变迁 412

三、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 415

第四节 客家精神与爱国主义 417

一、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 417

二、客家精神的内涵 419

三、客家精神对爱国主义的启示 422

第五节 中原之爱与国家之爱 423

一、中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关联 424

二、恢复中原与国家统一 429

三、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32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435

第一节 中原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人文价值 435

第二节 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意义 442

一、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 443

二、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 446

三、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448

第三节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意义 451

一、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 452

二、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 453

三、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455

第四节 历史遗迹与民族记忆 458

一、中原古迹与古建筑遗址的构成 458

二、中原古迹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现状 459

三、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本质 460

四、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意义 462

五、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原则 463

第五节 中原文化与中部崛起 464

一、增强中部崛起的信心和精神动力 465

二、推动中部文化产业的振兴 466

三、营造中部社会的和谐繁荣 467

四、拉动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469

第四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与发展 475

第十二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 475

第一节 近代西学东渐与民族文化的危机 476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相遇 476

二、晚清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481

三、民国初期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490

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与中原文化的价值重估 495

一、国民性及其批判 495

二、中原文化的价值重估 500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形象 508

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08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 510

三、中原经济发展与中原文化形象 513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519

一、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动力 520

二、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路径 523

三、中原文化的当代形态 526

第五节 现代中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支撑 529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530

二、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531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536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一统视域中的中原文化 536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格局 536

二、中原文化的显著特点 540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 541

一、孕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 542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 545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原文化的现代改造 553

一、中原文化现代改造的必然性 55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 556

第四节 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方向 559

一、由农业文化向工商文化的转换 560

二、由宗法专制文化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转换 562

三、由伦理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换 564

第五节 民族复兴与中原文化的复兴 567

一、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 568

二、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原文化复兴 573

第十四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 585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原文化 585

一、全球化的涵义 585

二、全球化对中原文化的挑战 588

三、全球化为中原文化提供的机遇 591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返本与开新 592

一、全球化视野下中原文化的返本 593

二、全球化进程中中原文化的开新 595

第三节 中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97

一、传统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597

二、当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 600

三、中原文化建设的方向 602

第四节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03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基础 603

二、弘扬中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605

第五节 中原文化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607

一、中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608

二、中原文化与中国的科技发展 609

三、中原文化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 611

第十五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进 613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力 613

一、文化的结构和特性 614

二、文化力及文化力的发展 619

第二节 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 621

一、历史价值的当代维度 621

二、历史传承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24

第三节 文化的自主与民族的自立 625

一、民族因文化而立 625

二、民族自立与文化自觉 626

三、文化创新与民族富强 628

四、文化自主与国家安全 629

第四节 中原文化复兴在当代世界的示范性 630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启示 631

二、中原天人合一观的文化智慧 632

三、中原和谐文化的普世价值 633

第五节 民族复兴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635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635

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 637

三、文化复兴与文化多元的世界 638

参考文献 6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