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孔子评传  下
孔子评传  下

孔子评传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亚明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305059070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孔子评传 下》目录
标签:评传

第五章 伦理思想 211

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 212

(一)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212

(二)孔子和墨、老二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 215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216

(一)孝悌 217

(二)忠信 219

(三)恭敬 221

(四)智勇 222

三、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224

(一)孔子的义利观 224

(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 230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238

第六章 政治思想 242

一、政治思想 243

(一)关于大同思想 243

(二)关于小康思想 244

(三)关于《礼记礼运》是否反映了孔子政治理想的问题 245

(四)关于小康时代文、武、周公之治的主要特征和正确对待大同思想的问题 247

二、政治主张 249

(一)忠君尊王 250

(二)仁政德治 252

(三)明“夷狄”、“诸夏”之别 254

(四)举贤才 257

(五)庶、富、教 259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 262

第七章 经济思想 265

一、经济思想 265

(一)重视劳动生产的经济成果,却又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266

(二)既照顾封建贵族阶级的经济需求,也关心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269

二、经济主张 271

(一)在农业上主张决不能耽误农民季节性劳动时间,主张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爱惜良田 272

(二)在手工业上主张招徕“百工”,按各人劳动成绩付给工资 275

(三)在商业上主张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制止伪劣商品 279

(四)在消费上主张依“礼”而行,既反对奢侈,又反对吝啬 281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86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 286

(一)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业绩 286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 288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290

(一)人人应受教育 290

(二)人人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 293

(三)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295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296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 296

(二)培养政治改革的人才 297

四、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300

(一)品德修养 300

(二)文献知识 303

(三)体育锻炼和美育陶冶 307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09

(一)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 310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311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312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313

(五)联系实际的人评和时评 314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316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316

(二)平易近人,亲密团结 318

(三)尊师爱生的楷模 320

附:孔子弟子简介 321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333

一、孔子以前的文献概况 334

(一)古代文献鸟瞰 334

(二)“六艺”和“六经” 336

二、孔子与“六经” 339

(一)两种偏向 339

(二)整理“六经”的指导思想 341

(三)整理“六经”简况 346

三、不朽的历史功绩 365

第十章 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 367

一、在国内的影响 367

(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演变和不同影响及后果 367

第一,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成 368

第二,“独尊儒术”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 371

第三,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争及其相互渗透 378

第四,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大篡改 382

第五,清儒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和力图恢复孔子本义 384

第六,近现代批孔运动的复杂背景和孔子真实面貌开始被注意研究 385

(二)孔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 388

第一,孔子思想的消极因素与历代腐败封建王朝相结合,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88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 390

二、在国外的影响 392

(一)对东方国家的影响 392

第一,孔子与朝鲜 392

第二,孔子与日本 396

第三,孔子与越南 401

(二)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405

第一,孔子与欧洲 405

第二,孔子与美国 411

第三,孔子与苏联 414

第十一章 结论 419

附录 孔子年谱 428

索引 人名索引 449

文献索引 461

词语索引 472

后记 4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