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鸿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106045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文学中的上海,并不完全来自于经验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也即文本上海。在20世纪,它表现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表现出某种现代性修辞策略,并主要体现为近代国家意义与现代化意义,以此构成了“文学中的上海”强大的现代性身份。此间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作为中国的首位城市,其本身现代性逻辑的强大,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们对上海现代性夸大想象的叙述。这一动机源于世界主义背景下整体的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这一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向往。上海充当了民族国家建构中有关独立与现代化意义的最大载体。由于受制于不同时期国家中心性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上海的想象性叙述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每一次想象性叙述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想象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化。因而,整体的现代性叙述代替了特定的、多元的上海叙述,它冲淡甚至瓦解了作为实际地域城市的上海的复杂、混融、多元的特性。在文体形态上,也往往表现为凸显其现代性普遍意义而忽视其本身的地域色彩,很难成为地域文学。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目录
标签:想象 文学

第一章 研究范式:“文学中的上海” 1

第一节 “城市文学”与“文学中的城市” 1

第二节 “文学中的城市”:经验、记忆抑或想象 5

第三节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研究的观点、意义与策略 13

第二章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17

第一节 民族、现代化与上海想象 17

一、民族国家想象与近代上海 17

二、关于上海的两大形象谱系 22

三、文化身份中的权力与想象叙述 30

第二节 百年来文学上海想象的历程 43

一、晚清的上海叙述 43

二、“五四”到30年代: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的表意系统 57

三、作为新中国国家意义的体现 73

四、从国家想象到全球化想象 80

五、上海想象的几个特点 82

第三章 茅盾的上海想象 85

第一节 理论要求与上海题材 85

一、对国家本质与动态的追踪 85

二、中国社会的“麻雀” 89

第二节 半殖民地中国国家文本——《子夜》论 93

一、经济中心性主导的文本格局 93

二、人物属性的现代性想象 98

第三节 《子夜》中的另一个上海 103

第四节 城市视角中的乡村想象 113

第四章 物质与消费意义的国际风格——早期海派的上海想象 119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呈现中的城市 119

一、异域想象 120

二、弥合种族、阶级、历史差异的共有空间 125

三、瞬间中的空间呈现方式 130

第二节 海派文学的法国想象 135

一、“法式”的消费性表述 136

二、“自我”与“他者”的共塑 143

三、“法国想象”与无法跨越的“第三世界性” 149

第三节 人物想象中的符码特征 153

一、人物体貌的西方特征 154

二、女性身体的新喻体 163

三、人物属性与关系的符号性、虚拟性 166

第四节 上海与乡土想象 177

一、虚拟的乡土 177

二、外化于城市的乡土 180

三、张爱玲等人:乡土作为城市史逻辑的一种 185

第五章 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195

第一节 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195

第二节 血统论:上海的左翼历史逻辑 203

一、红色的上海 203

二、革命的城市史与家族史 211

第三节 断裂论:新旧上海的不同意义 214

一、上海资本主义的终结 215

二、空间意义上的新上海 22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 228

一、城市私性生活形态的消亡 228

二、私人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232

三、公共性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237

四、公共性建立的伦理学意义 241

第五节 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244

一、巨型规模的工业题材文学生产 244

二、工业主义逻辑的全面建立 249

第六章 90年代:“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 259

参考书目 269

后记 2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