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生命的伦理  克尔凯郭尔宗教生存伦理观研究
生命的伦理  克尔凯郭尔宗教生存伦理观研究

生命的伦理 克尔凯郭尔宗教生存伦理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常柱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4651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克尔凯郭尔所以把生存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他认识到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对基督教的冲击以及社会“平均化”对个人的挤压。他所以构建起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立场背景、以精神人性论为人性基础、以人的生存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存辩证法作为理论支撑、以主观真理为价值基准、以永福为生存的终极目的、以八大主张为主要内容的宗教生存伦理思想体系,其目的在于拯救个人、引人走向基督。本书的旨趣就是阐释这个思想体系并作出恰当评价。
《生命的伦理 克尔凯郭尔宗教生存伦理观研究》目录

总序 1

序言 1

导言 1

一 痛苦的精神:克尔凯郭尔生平简述 1

二 作为宗教生存伦理思想家的克尔凯郭尔 11

三 研究状况、写作目的与基本结构 28

第一章 宗教生存伦理观的宗教基础 34

第一节 上帝权威论 34

一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基督” 35

二 作为信仰对象的上帝 38

三 上帝权威至上 42

第二节 个体原罪论 46

一从“原”罪到“新”罪 47

二 克尔凯郭尔的“罪说” 51

第三节 生存永福论 61

一从“存在”到“生存” 61

二 生存的动力源泉 66

三 永福:生存的终极目的 70

第二章 宗教生存伦理观的人性基础 74

第一节 人是精神 74

一 人的定义 74

二 双重可能性 78

三 精神的内涵 80

第二节 精神的运动 84

一 精神运动的起点 84

二 精神运动的三个阶段 88

三 激情的决断 91

第三节 精神的类型 96

一 否定性的精神 96

二 肯定性的精神 98

第四节 精神运动的归宿 102

一 单个的个人 103

二 真正的基督徒 106

第三章 宗教生存伦理观的生存境界 110

第一节 美学境界 110

一 美学(的)、美学家与美学境界 111

二 美学境界的一般特征和基本主题 113

第二节 伦理境界 120

一 伦理(的)、伦理主义者以及伦理境界 121

二 伦理境界的一般特征及其基本命题 125

第三节 宗教境界 132

一 宗教(的)、宗教境界 132

二 宗教A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命题 134

三 宗教B的一般特征与基本命题 140

第四节 反讽与幽默:生存境界的边缘 145

一 反讽 145

二 幽默 149

第四章 宗教生存伦理观的终极取向 153

第一节 生存三境界之间的关系 153

一 理论设定上的并列关系 153

二 生存任务上的层级关系 156

三 选择意义上的对立关系 159

四 生存事实上的交叉关系 161

五 跳跃:生存境界的转换 164

第二节 生存三境界的价值追求 167

一 美学境界的价值维度 167

二 伦理境界的价值维度 172

三 宗教境界的价值维度 179

第三节 宗教悬置伦理的逻辑必然性 184

一 宗教生存的指向性 184

二 伦理的局限性 189

三 宗教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 195

第五章 宗教生存伦理观的价值规导 202

第一节 基督信仰:宗教生存伦理观的核心要求 202

第二节 主观真理:宗教生存伦理观的价值基准 207

第三节 主观选择:宗教生存伦理观的人生态度 213

第四节 邻人之爱:宗教生存伦理观的人我关系 218

第五节 受难即福:宗教生存伦理观的幸福模式 223

第六节 绝对自由:宗教生存伦理观的自由理念 227

第七节 个人社会:宗教生存伦理观的政治理想 232

第八节 个体至上:宗教生存伦理观的群己原理 237

第六章 结语:对宗教生存伦理观的评论 243

第一节 宗教与伦理 243

一 宗教目的论的伦理观 244

二 宗教终极目的必定要悬置普遍的伦理 246

三 宗教作为生存终极目的的局限性 248

第二节 本质与存在 250

一 精神人性论及其对黑格尔的反驳 250

二 个人的本质是社会性 254

三 精神人性论的地位与影响 257

第三节 信仰与理性 259

一 莱辛的问题与克尔凯郭尔的回答 259

二 克尔凯郭尔信仰主义的实质 261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 265

一 个体生存方式及其意义 265

二 个体生存与整体生存的关系 268

三 个体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充足的空间 272

第五节 宗教与人性 273

一 宗教作为人性完善的根本方式 274

二 宗教作为人性完善方式的局限性 275

三 人性完善必须要依靠社会实践 277

附录 280

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