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云龙主编;刘宁,刘全儒,张金屯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299748
- 页数:567 页
绪论 1
第一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
第二节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2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2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3
三、魏泰克的四界和五界系统 4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5
五、三域系统 6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 7
第三节 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植物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8
一、植物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 8
二、学习植物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9
(一)植物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9
(二)植物生物学与国民经济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密切 9
第四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9
一、描述植物学时期 10
二、实验植物学时期 10
三、现代植物学时期 11
四、中国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12
第五节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14
思考与探索 15
第一章 植物细胞与组织 16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16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17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8
(一)原生质体 18
(二)细胞壁 32
窗口 细胞壁在植物抗病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37
(三)后含物 38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增殖 39
一、细胞周期 39
(一)分裂间期 40
(二)分裂期 40
(三)细胞周期 40
(四)周期性细胞、终端分化细胞和G0期细胞 41
二、有丝分裂 42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42
(二)染色体与纺锤体 45
三、无丝分裂 47
四、减数分裂 47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47
(二)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与产物 49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49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49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50
(一)植物细胞分化的现象 50
(二)细胞分化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51
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52
四、细胞的死亡 52
第四节 植物组织 53
一、组织与器官的概念 53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53
(一)分生组织 53
(二)成熟组织 55
(三)复合组织 62
(四)组织系统 63
思考与探索 63
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65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 65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66
(一)胚 66
(二)胚乳 66
(三)种皮 67
二、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69
(一)种子的寿命和休眠 69
(二)幼苗的形成和类型 70
第二节 根 71
一、根和根系 71
二、根尖及其分区 72
三、根的初生结构与初生生长 74
四、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79
(一)维管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 79
(二)木栓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 80
(三)根的次生结构 81
五、根瘤与菌根 81
(一)根瘤 81
(二)菌根 82
窗口 植物根际和根际对话 82
六、根的功能 84
七、根的变态 84
(一)贮藏根 85
(二)气生根 85
第三节 茎 86
一、茎的基本形态 86
(一)茎的外形 86
(二)芽的类型及构造 87
(三)茎的生长习性和分枝 88
二、茎尖及其发育 89
(一)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89
(二)叶原基和芽原基 90
三、茎的解剖结构 91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91
窗口 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分化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100
窗口 植物剥皮再生 104
(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06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107
四、茎的生理功能 108
五、茎的变态 108
(一)地上茎的变态 108
(二)地下茎的变态 109
第四节 叶 109
一、叶的形态 109
(一)叶的组成 109
(二)叶的形态 110
二、叶的解剖结构 115
(一)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115
(二)禾本科植物的叶 117
(三)裸子植物的叶 118
三、叶的发育 119
四、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120
(一)旱生植物叶和水生植物叶 120
(二)阳地植物叶和阴地植物叶 121
五、落叶与离层 122
六、叶的生理功能 122
七、叶的变态 123
第五节 营养器官内部结构上的关系 125
思考与探索 126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 128
第一节 植物的水分生理 128
一、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29
(一)水分子的结构和极性 129
(二)水是最好的溶剂 129
(三)水的热力学特性 129
(四)水的表面张力、内聚力和附着力 130
二、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130
(一)扩散 130
(二)集流 130
(三)渗透作用和细胞的渗透吸水 131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33
(一)根系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133
(二)根系吸收水分的途径 133
(三)根系吸水的方式与动力 133
(四)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135
四、蒸腾作用 136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136
(二)蒸腾作用的部位、方式和指标 136
(三)气孔蒸腾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137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40
(一)水分运输的途径 140
(二)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运输的动力和机制 140
第二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141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41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划分方法 141
(二)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缺素症状 143
二、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47
(一)通道运输 147
(二)载体运输 147
(三)泵运输 148
(四)胞饮作用 149
三、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 150
(一)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 150
(二)土壤中养分向根表的运移 150
(三)根系吸收矿质养分的过程 150
(四)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151
(五)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152
(六)植物的叶片营养 153
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154
(一)矿质元素的运输形式 154
(二)矿质元素的分配 154
五、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155
(一)氮的同化 155
(二)生物固氮 158
(三)硫的同化 158
(四)磷酸根的同化 159
窗口 植物根系铵态氮吸收的分子机制 159
思考与探索 160
第四章 光合作用 162
第一节 引论 162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163
一、叶绿体 163
二、光合色素 163
(一)光合色素的种类 163
(二)光合色素的基本结构 164
(三)光合色素的光化学特性 166
第三节 光合作用过程(Ⅰ):光反应 168
一、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168
二、光合电子传递体 169
(一)两个光系统及其功能 171
(二)细胞色素b6f复合体 174
三、光合电子传递 174
(一)光合电子传递的过程 175
(二)光合电子传递的方式 175
四、光合磷酸化 175
(一)ATP合酶 175
(二)ATP合成机制 176
第四节 光合作用过程(Ⅱ):碳反应 177
一、C3途径——卡尔文循环 177
(一)羧化反应 178
(二)还原反应 178
(三)RuBP再生 179
(四)卡尔文循环的能量利用效率 179
(五)卡尔文循环的调控 179
二、C4途径 181
(一)C4植物 181
(二)C4光合碳代谢过程 182
(三)C4途径的调节 183
(四)C4途径的生理特点 183
三、景天酸代谢途径 183
四、光合作用的产物 184
第五节 光呼吸 186
一、光呼吸代谢 186
二、光呼吸的生物学功能 187
三、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188
(一)三类植物的光合特性 188
(二)植物富集CO2的机制 189
第六节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90
一、光合速率 190
二、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 190
(一)光照 190
(二)CO2 191
(三)温度 191
(四)水分和矿质元素 192
三、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92
窗口 光合作用研究的意义和一些进展 192
思考与探索 194
第五章 植物的繁殖 196
第一节 花 196
一、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 196
(一)花柄和花托 196
(二)萼片 197
(三)花瓣 197
(四)雄蕊 197
(五)雌蕊 198
二、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 201
(一)花部数目的变化 201
(二)排列方式的变化 201
(三)对称性的变化 201
(四)花托形态与子房位置的变化 201
三、花序 202
(一)无限花序 202
(二)有限花序 203
四、禾本科植物的花 204
五、花的发育 204
窗口 ABC模型的建立与发展 205
第二节 花药的发育与雄配子体的形成 208
一、花药的发育 209
二、小孢子的产生 211
三、花粉(雄配子体)的发育 212
四、成熟花粉的结构与功能 214
五、雄性不育 216
第三节 胚珠与胚囊(雌配子体)的发育 217
一、胚珠的结构与类型 217
二、大孢子的发生与胚囊的发育 218
三、成熟胚囊的结构 220
第四节 传粉与受精 222
一、传粉 222
(一)传粉的方式 222
(二)传粉的媒介 223
窗口 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223
二、受精作用 225
(一)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 225
(二)花粉管在雌蕊组织中的生长 225
(三)花粉管到达胚珠进入胚囊 226
窗口 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27
(四)双受精 230
窗口 精卵识别 231
第五节 种子的形成 233
一、胚的发育 233
(一)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 233
(二)单子叶植物胚的发育 235
二、胚乳 236
(一)核型胚乳 236
(二)细胞型胚乳 237
(三)沼生目型胚乳 237
三、种皮的形成 239
四、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 239
(一)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 240
(二)未减数胚囊的无融合生殖 240
(三)不定胚 240
(四)多胚现象 240
第六节 果实 241
一、果实的结构与发育 241
二、果实的类型 242
(一)根据果实的来源分类 242
(二)根据心皮与花部的关系分类 242
(三)根据果实成熟时果皮的性质分类 242
三、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传播 245
(一)以果实自身的机械力量传播 245
(二)适应人及动物的传播 246
(三)适应风力的传播 246
(四)适应水力的传播 246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246
思考与探索 247
第六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249
第一节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249
一、生长素类 250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50
(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252
(三)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252
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255
(一)赤霉素 255
(二)细胞分裂素 256
三、脱落酸和乙烯 258
(一)脱落酸 258
(二)乙烯 259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60
窗口 乙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61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 262
一、种子萌发 262
(一)种子的休眠 262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生理变化 263
二、植物的生长和运动 264
(一)周期性 265
(二)相关性 266
(三)植物的运动 268
第三节 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70
一、光 270
(一)光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271
(二)光对组织分化的促进作用 271
二、温度 271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 273
一、低温和花的诱导 273
二、光周期和花的诱导 274
(一)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274
(二)光周期诱导 275
(三)光暗交替的重要性 277
(四)红光和远红光的可逆现象 278
三、光受体 278
(一)光敏色素 279
(二)光敏色素的作用 280
(三)蓝光受体 281
第五节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其调控 281
一、种子的成熟及调控 281
二、果实的成熟及调控 282
三、植物的衰老及调控 284
第六节 植物生长发育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284
窗口 模式植物拟南芥 285
思考与探索 287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288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288
第二节 植物的分类 291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291
(一)人为的分类方法 291
(二)自然的分类方法 292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292
第三节 植物命名法 294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95
思考与探索 296
第八章 原核藻类(Prokaryotic algae) 297
第一节 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297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298
一、主要特征 298
(一)蓝藻的形态 298
(二)蓝藻的细胞结构 298
(三)异形胞 300
(四)蓝藻的繁殖方式 302
(五)蓝藻的生境和分布 302
窗口 蓝藻异形胞形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302
二、分类和常见代表种类 303
(一)颤藻属(Oscillatoria) 303
(二)念珠藻属(Nostoc) 304
(三)鱼腥藻属(Anabaena) 304
(四)微囊藻属(Microcystis) 304
三、经济价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06
窗口 蓝藻基因工程研究 307
第三节 原绿生物(Prochlorophytes) 308
思考与探索 310
第九章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 311
第一节 真核藻类概述 311
一、形态结构 311
二、细胞结构 312
窗口 真核藻类光合器的亚显微结构 312
三、生殖结构 314
四、鞭毛和眼点 314
五、繁殖 316
(一)营养繁殖 316
(二)无性生殖 316
(三)有性生殖 316
六、真核藻类的生活史 317
(一)合子减数分裂 317
(二)配子减数分裂 317
(三)孢子减数分裂 317
七、生境与分布 317
第二节 真核藻类的主要门及其分门的依据 318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和轮藻门(Charophyta) 321
一、绿藻门 321
(一)主要特征 321
(二)常见代表种类 321
窗口 衣藻与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 323
二、轮藻门 327
第四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328
一、主要特征 328
二、常见代表种类 330
第五节 褐藻门(Phaeophyta) 331
一、主要特征 331
二、常见代表种类 332
第六节 红藻门(Rhodophyta) 335
一、主要特征 335
二、常见代表种类 335
(一)紫菜属(Porphyra) 336
窗口 紫菜生活史研究简史和进展 337
(二)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Huds.)Paperfuss] 339
第七节 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 341
一、真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341
二、赤潮与水华 341
三、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 343
四、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 343
(一)食用 343
(二)药用 344
(三)工业原料 344
(四)生态价值 345
窗口 应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 345
思考与探索 346
第十章 苔藓植物(Bryophyte) 347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347
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347
(一)配子体 347
(二)孢子体 348
窗口 苔藓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光合作用的比较研究 349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350
三、生活史 350
四、分布与生境 351
第二节 分类概况和代表植物 351
一、分类概况 351
二、主要代表植物 352
(一)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 352
(二)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 354
(三)角苔属(Anthoceros) 357
第三节 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 358
窗口 苔藓植物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359
思考与探索 360
第十一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362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62
一、孢子体 362
(一)形态和营养器官 362
(二)维管组织 364
(三)中柱 364
(四)孢子囊和孢子 365
窗口 蕨类植物木质部中管状分子研究现状 366
二、配子体 367
(一)配子体的形态和营养方式 367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 367
三、生活史 368
四、生境和分布 368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代表植物 368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368
窗口 蕨类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和蕨类植物大分类群的界定 370
二、蕨类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 371
(一)石松属(Lycopodium) 371
(二)卷柏属(Selaginella) 372
(三)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 373
(四)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var. latiusculum(Desv.)Underw.] 374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379
一、药用 379
二、食用 379
三、指示植物 379
(一)土壤指示蕨类 379
(二)气候指示蕨类 379
(三)矿物指示蕨类 379
四、工、农业和生态修复上的用途 379
(一)工业上的用途 379
(二)农业上的用途 380
(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其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380
五、观赏价值 380
六、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380
窗口 顶枝学说和陆生植物叶的起源 380
思考与探索 383
第十二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384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384
一、孢子体发达 384
二、具有裸露的胚珠 384
三、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385
四、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385
五、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385
六、具有多胚现象 385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386
一、孢子体和球花 386
二、雄配子体 386
三、雌配子体 388
四、传粉和受精 388
五、胚胎发育和成熟 388
(一)原胚阶段 389
(二)胚胎选择阶段 389
(三)胚的组织分化和成熟阶段 390
(四)种子的形成阶段 390
窗口 裸子植物的双受精 392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代表 394
一、苏铁纲(Cycadopsida) 394
苏铁科(Cycadaceae) 394
二、银杏纲(Ginkgopsida) 395
银杏科(Ginkgoaceae) 395
三、松杉纲(Coniferopsida) 397
(一)松科(Pinaceae) 397
(二)杉科(Taxodiaceae) 397
(三)柏科(Cupressaceae) 400
(四)其他代表种类 401
四、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 402
(一)麻黄科(Ephedraceae) 402
(二)买麻藤科(Gnetaceae) 403
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404
一、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404
二、工业上的应用 405
三、食用和药用 405
四、观赏和庭院绿化 405
思考与探索 405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406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06
一、具有真正的花 406
二、具有雌蕊,形成果实 406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407
四、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 407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407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 407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 409
一、形态学资料 409
二、细胞学资料 409
三、化学资料 409
四、分子生物学资料 410
五、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资料 411
第四节 花程式、花图式和检索表 411
一、花程式 411
二、花图式 412
三、检索表 412
(一)定距检索表 413
(二)平行检索表 413
第五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414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415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415
(二)毛茛科(Ranunculaceae) 415
(三)桑科(Moraceae) 417
(四)壳斗科(Fagaceae) 418
(五)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420
(六)锦葵科(Malvaceae) 421
(七)葫芦科(Cucurbitaceae) 422
(八)杨柳科(Salicaceae) 423
(九)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 423
(十)蔷薇科(Rosaceae) 424
(十一)蝶形花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427
(十二)大戟科(Euphorbiaceae) 428
(十三)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428
(十四)芸香科(Rutaceae) 429
(十五)伞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430
(十六)茄科(Solanaceae) 431
(十七)唇形科(Lamiaceae,Labiatae) 432
(十八)桔梗科(Campanulaceae) 433
(十九)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 434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436
(一)泽泻科(Alismataceae) 437
(二)棕榈科(Areacaceae,Palmae) 438
(三)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439
(四)姜科(Zingiberaceae) 441
(五)百合科(Liliaceae) 442
(六)兰科(Orchidaceae) 443
第六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要 445
一、恩格勒系统 445
二、哈钦松系统 445
三、塔赫他间系统 446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446
五、APG系统 447
窗口 分支系统学简介 448
思考与探索 449
第十四章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450
第一节 植物进化的证据 450
一、化石的证据 450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451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451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452
五、细胞遗传学的证据 452
六、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52
第二节 植物进化的方式 453
一、上升式进化 453
二、下降式进化 453
三、趋同进化 454
四、趋异进化 454
五、平行进化 455
六、特化或专化 455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455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455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56
二、现代综合进化论 456
三、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456
四、物种的形成 457
五、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457
(一)单元论 457
(二)多元论 458
第四节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458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458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460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460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461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起源和发展 462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和发展 464
(五)原裸子植物及裸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465
(六)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468
窗口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简介 471
思考与探索 472
第十五章 真菌界(Kingdom Fungi) 473
第一节 真菌界的分类系统 473
第二节 黏菌门(Myxomycota) 475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 476
一、真菌门的主要特征 476
(一)营养体 476
(二)营养方式 477
(三)细胞结构 477
(四)繁殖 477
(五)分布 479
二、真菌的主要分类群及其常见代表种类 480
(一)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480
(二)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480
(三)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82
(四)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486
(五)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492
三、真菌的起源 493
四、真菌的经济意义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93
(一)食用 493
(二)药用 493
(三)在工业上的用途和危害 494
(四)在农业和林业上的意义 494
(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危害 494
(六)在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94
第四节 地衣(Lichenes) 495
一、地衣的主要特征 495
(一)地衣的组成和营养关系 495
(二)地衣的形态 495
(三)地衣的结构 496
(四)地衣的繁殖 496
(五)地衣的分布 498
二、地衣的分类 498
三、地衣的经济价值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98
窗口 地衣与全球变化及沙尘肆虐 498
思考与探索 499
第十六章 植物与环境 500
第一节 环境概述 500
一、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500
(一)环境的概念 500
(二)环境的类型 501
(三)生物圈 501
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502
(一)生态因子及其类型 502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502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03
一、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04
(一)温度三基点 504
(二)温度的不利影响 504
(三)植物的物候节律 505
(四)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505
二、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06
(一)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506
(二)水分的不利影响 507
三、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07
(一)光质的作用 507
(二)光照度的作用 507
(三)日照长度的作用 508
四、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09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作用 509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作用 510
五、空气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511
第三节 植物种群与环境的关系 512
一、植物种群的特征 512
二、植物种群的增长与种群动态 513
(一)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 513
(二)种群增长的规律 513
(三)种群的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514
(四)种群大小的调节 515
三、植物种群的生活史与繁殖策略 517
第四节 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517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517
(一)群落的种类组成 517
(二)群落的结构 518
二、植物群落的内部关系 519
(一)植物群落中种的生态位 519
(二)植物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520
(三)植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520
三、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 521
四、植物群落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522
(一)植物群落的分类和命名 522
(二)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522
(三)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 524
第五节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25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525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526
(一)生物有机群 526
(二)非生物环境 527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527
四、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28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途径 529
(二)能量转化效率与生态金字塔 530
五、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531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32
(二)水循环 532
(三)气态型循环 534
(四)沉积型循环 536
六、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538
(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538
(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途径 539
思考与探索 539
第十七章 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540
第一节 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 540
第二节 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540
一、我国植物资源的现状 541
二、我国4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 541
三、我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542
四、植物外来种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影响 543
第三节 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544
一、合理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则 544
(一)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544
(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544
(三)永续利用 544
二、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 545
(一)建立资源数据库 545
(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545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 545
(四)不断从野生植物中研究和寻找有用的新种类 545
(五)重视资源植物基地的建设 545
窗口 生物技术是获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新途径 546
思考与探索 547
主要参考书目 548
索引 552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浙江海岛植物原色图谱》蒋明,柯世省主编 2019
- 《植物百科彩色图鉴 第2卷》植物百科彩色图鉴编委会主编 2012
- 《花草工坊 101种天然植物护肤清洁用品DIY》(美)简·贝丽(Jan Berry) 2018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伟大的植物》(晋)嵇含 2019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怎样才能不杀死你的植物》(英)妮卡·萨瑟恩 2019
- 《校园植物图鉴》杨照渠主编 2019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