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凡,刘永茂,肖纯凌主编;丁剑冰,王丽,李一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40321777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教程吸取了国内外有关教材的精华,结合基础医学改革的实际,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各学科最新技术和最经典实验,尽可能将各专业实验内容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建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系统实验。内容力求实验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为细胞学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医学遗传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菌分析技术、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微生物学检查、真菌学、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技术等共9篇。本教程既适合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实验课教学需求,又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目录

第1篇 细胞学技术 1

1.1 显微镜 1

1.1.1 光学显微镜 1

1.1.1.1 普通光学显微镜 1

1.1.1.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4

1.1.1.3 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事项 6

1.1.1.4 细胞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6

1.1.1.5 显微镜的保养与维护 6

1.1.2 相差显微镜 7

1.1.3 暗视野显微镜 11

1.1.4 荧光显微镜 13

1.1.5 倒置显微镜 15

1.1.6 体视显微镜 16

1.1.7 万能研究用显微镜 16

1.1.8 电子显微镜 17

1.1.8.1 电镜的基本原理 17

1.1.8.2 电镜的基本构造 17

1.1.8.3 透射电镜的标本制备及观察 18

1.1.8.4 扫描电镜的标本制备及观察 19

1.1.8.5 其他电子显微镜 20

1.1.8.6 电子显微镜的制备技术 21

1.1.9 显微镜的应用 23

1.1.9.1 细胞的显微摄影 23

1.1.9.2 血液涂片及显微测量 28

1.1.9.3 细胞的显微注射 31

1.1.9.4 放射自显影术 34

1.2 细胞结构观察和成分分析 35

1.2.1 细胞的形态结构 35

2.1.1 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和结构 35

1.2.1.2 细胞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36

1 2.1.3 细胞中微丝的染色及观察 38

1 2.1.4 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40

1 2.1.5 细胞群体中各周期时相百分比的测定 43

1.2.2 细胞化学分析 44

1.2.2.1 细胞内蛋白质及核酸成分的测定 44

1.2.2.2 细胞内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测定 46

1.3 细胞的生命活动 49

1.3.1 观察细胞的生理活动 49

1.3.2 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51

1.3.3 细胞的活体染色 52

1.3.4 同种和异种细胞融合 54

1.3.5 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计数 57

1.3.6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60

1.3.7 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62

1.3.8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64

1.4 人类雄性配子细胞学分析 66

1.4.1 精液的一般性状 66

1.4.2 化学检查 66

1.4.3 实验室检查 67

1.4.4 混合免疫球蛋白试验(MAR试验) 68

1.4.4.1 低渗膨胀实验 68

1.4.4.2 精子存活率检测 69

1.4.4.3 精子冻存实验 69

1.4.4.4 精子形态学检测 71

1.4.4.5 精液白细胞检测 71

第2篇 免疫学检测技术 78

2.1 抗体制备及纯化技术 78

2.1.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78

2.1.1.1 动物的选择 78

2.1.1.2 免疫原 78

2.1.1.3 佐剂 79

2.1.1.4 免疫途径 79

2.1.1.5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 80

2.1.1.6 采血及分离血清 80

2.1.1.7 免疫血清的保存 81

2.1.1.8 兔抗人血清白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81

2.1.2 单克隆抗体制备 82

2.1.3 基因工程抗体 85

2.1.4 抗体的纯化 85

2.1.4.1 硫酸铵盐析法 86

2.1.4.2 DEAE-纤维素层析法 86

2.2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88

2.2.1 凝集反应 88

2.2.1.1 玻片凝集——ABO血型鉴定(正定型) 88

2.2.1.2 玻片凝集——ABO血型鉴定(反定型) 89

2.2.1.3 试管凝集——血型抗体凝集效价测定 90

2.2.1.4 间接凝集——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检测 92

2.2.1.5 协同凝集 93

2.2.2 沉淀反应 94

2.2.2.1 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卵清蛋白抗体 95

2.2.2.2 单向免疫扩散——检测人血清中IgG含量 96

2.2.2.3 对流免疫电泳——检测人血清中甲胎蛋白 98

2.2.2.4 火箭电泳 99

2.2.2.5 免疫电泳 100

2.2.3 免疫沉淀法 101

2.3 补体检测技术 104

2.3.1 补体含量测定——血清总补体含量的测定(CH50) 104

2.3.2 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 105

2.4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106

2.4.1 白细胞介素1的诱生及检测 108

2.4.2 白细胞介素2检测 110

2.4.2.1 依赖细胞株增殖测定法 110

2.4.2.2 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分析法 111

2.4.3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112

2.4.4 干扰素检测 113

2 4.4.1 干扰素活性测定 113

2 4.4.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Elispot检测 115

2.4.5 集落刺激因子检测 116

2.4.6 趋化因子检测 118

2.4.7 转化生长因子β检测 119

2.4.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 119

2.5 免疫标记技术 120

2.5.1 免疫荧光技术 120

2.5.2 免疫酶技术 121

2.5.2.1 直接法ELISA检测酶标抗体的效价 123

2.5.3 放射免疫分析 124

2.5.4 免疫印迹技术 125

2.5.4.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EoL-1)中bcl-2蛋白表达的检测 125

2.5.5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129

2.5.5.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分子CD68表达的检测 131

2.6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132

2.6.1 单个核细胞分离 132

2.6.1.1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Ficoll分层离心法 133

2.6.2 淋巴细胞分离 134

2.6.2.1 T、B淋巴细胞的分离——尼龙毛柱法 134

2.6.3 巨噬细胞分离 135

2.6.3.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 136

2.7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136

2.7.1 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136

2.7.1.1 小鼠骨髓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137

2.7.1.2 小鼠胸腺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137

2.7.1.3 小鼠脾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138

2.7.2 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检测 138

2.7.2.1 T淋巴细胞数量检测——E玫瑰花环试验 138

2.7.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微量细胞毒法 139

2.7.2.3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40

2.7.2.4 小鼠细胞毒T细胞(CTL)活性测定 142

2.7.3 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143

2.7.3.1 B细胞膜免疫球蛋白检测 143

2.7.3.2 脾细胞介导的SRBC溶血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法(QHS) 144

2.7.3.3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45

2.7.4 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145

2.7.4.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 145

2.7.4.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测定 146

2.7.5 NK细胞功能检测 147

2.7.5.1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147

2.7.5.2 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 148

2.7.6 LAK细胞功能检测 152

第3篇 细菌分析技术 154

3.1 细菌染色技术 154

3.1.1 细菌革兰染色法 154

3.1.2 细菌荚膜染色法(Hiss法) 155

3.1.3 细菌鞭毛染色法 156

3.1.4 细菌芽胞染色法 156

3.1.5 抗酸染色法 157

3.1.6 奈瑟染色法 157

3.2 细菌的分离培养 158

3.2.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158

3.2.1.1 肉膏汤培养基(broth medium) 158

3.2.1.2 肉浸汤培养基(infusion medium) 158

3.2.1.3 普通琼脂培养基(agar medium) 159

3.2.1.4 半固体琼脂培养基(soft agarmedium) 159

3.2.1.5 血液琼脂培养基(blood agar medium) 159

3.2.1.6 SS琼脂培养基(Salmonella-Shigella medium) 160

3.2.1.7 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Loeffer medium) 160

3.3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长现象示教 160

3.3.1 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 160

3.3.2 纯种细菌移种技术 162

3.3.2.1 斜面培养基移种技术 162

3.3.2.2 液体培养基移种技术 163

3.3.2.3 半固体培养基移种技术 163

3.3.3 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生长现象的观察 164

3.3.3.1 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菌落特征 164

3.3.3.2 细菌在斜面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64

3.3.3.3 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64

3.3.3.4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65

3.4 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165

3.4.1 细菌基本形态的观察 165

3.4.2 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 165

3.5 细菌运动的观察 166

3.6 细菌的变异现象 167

3.6.1 H-O变异 167

3.6.2 L型变异 167

3.6.3 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 168

3.6.4 S-R变异 169

3.7 人体正常菌群的检测 169

3.7.1 手指皮肤的细菌检查 169

3.7.2 口腔中细菌的检查 170

3.7.2.1 牙垢直接涂片镜检 170

3.7.2.2 咽喉部细菌培养 170

3.8 细菌遗传学试验 171

3.8.1 噬菌体的分离及其对细菌的裂解试验 171

3.8.1.1 噬菌体的分离 171

3.8.1.2 噬菌体的增殖 171

3.8.1.3 噬菌体的鉴定 171

3.8.1.4 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 172

3.8.2 细菌质粒的提取、酶切与连接实验 172

3.8.2.1 质粒DNA的快速提取 172

3.8.2.2 DNA的限制性酶切 173

3.8.3 DNA酶切片段的连接 174

3.8.4 接合试验 175

3.8.5 转化试验 175

3.8.6 鼠伤寒沙门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me'stest) 176

3.9 抗生素抑菌试验与细菌耐药试验 178

3.9.1 抗生素体外抑菌作用试验 178

3.9.1.1 纸片法 178

3.9.1.2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179

3.9.2 抗生素体内抑菌试验(ED50测定) 180

3.9.3 细菌或细菌毒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180

3.10 细菌检测 181

3.10.1 葡萄球菌属 181

3.10.1.1 检验程序 181

3.10.1.2 检验方法 182

3.10.2 链球菌属 183

3.10.2.1 化脓性链球菌 183

3.10.2.2 肺炎链球菌 185

3.10.3 脓汁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87

3.10.3.1 一般检查程序 187

3.10.3.2 标本采集和处理 187

3.10.3.3 操作步骤 188

3.10.4 奈瑟菌属 188

3.10.4.1 检验程序 188

3.10.4.2 检验方法 188

3.10.5 肠道杆菌 190

3.10.5.1 检验程序 191

3.10.5.2 检验方法 191

3.10.5.3 肥达反应 195

3.10.6 霍乱弧菌 198

3.10.6.1 检验程序 198

3.10.6.2 检验方法 198

3.10.7 厌氧性细菌 201

3.10.7.1 标本的采集及运送 201

3.10.7.2 厌氧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201

3.10.7.3 检验方法 202

3.10.8 棒状杆菌 205

3.10.8.1 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 205

3.10.8.2 检验方法 206

3.10.9 分枝杆菌属 208

3.10.9.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208

3.10.9.2 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程序 209

3.10.9.3 检验方法 209

3.10.10 幽门螺杆菌 213

3.10.10.1 侵入性检查 213

3.10.10.2 非侵入性检查 215

3.10.11 其他细菌 216

3.10.11.1 布鲁斯菌 216

3.10.11.2 芽胞杆菌 216

3.10.11.3 鼠疫耶尔森菌 217

3.10.11.4 铜绿假单胞菌 217

3.10.11.5 流感嗜血杆菌 217

3.10.11.6 军团菌 218

3.10.11.7 百日咳鲍特菌 218

3.10.12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218

3.10.12.1 利用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的系统鉴定 218

3.10.12.2 利用细菌鉴定仪体外测定细菌耐药性的试验 219

第4篇 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微生物学检查 219

4.1 肺炎支原体 221

4.1.1 肺炎支原体“油煎蛋”样菌落示教 221

4.1.2 肺炎支原体冷凝集试验 221

4.2 衣原体 222

4.2.1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包涵体的检查 222

4.2.2 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 223

4.3 立克次体 223

4.3.1 立克次体形态及染色生示教 223

4.4 螺旋体 224

4.4.1 钩端螺旋体形态及染色性示教 224

4.4.2 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224

4.4.3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 224

4.4.4 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 225

4.5 梅毒螺旋体 226

4.5.1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学检查 226

4.5.2 梅毒螺旋体动物接种试验 227

4.5.3 诊断梅毒的血清学试验 227

4.5.3.1 RPR试验 227

4.5.3.2 VDRL玻片沉淀试验 228

4.6 回归热螺旋体形态示教 229

4.7 放线菌 229

4.7.1 以色列放线菌“硫黄样颗粒”检查 229

第5篇 真菌学 232

5.1 真菌的形态学 232

5.1.1 真菌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 232

5.2 真菌的培养物观察 235

5.3 真菌的分离培养 236

5.3.1 斜面培养(又称大培养) 236

5.3.2 玻片培养(又称小培养) 236

5.3.2.1 钢环法 236

5.3.2.2 小琼脂块培养法 237

5.4 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标本检查 237

5.5 白假丝酵母 238

5.5.1 白假丝酵母的形态示教 238

5.5.2 白假丝酵母的分离与鉴定 238

5.6 新型隐球菌 239

5.6.1 新型隐球菌的形态示教 239

5.6.2 新型隐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239

5.7 曲霉病的检查法 240

第6篇 病毒学 241

6.1 病毒形态电镜照片及包涵体示教 241

6.1.1 病毒的电镜照片示教 241

6.1.2 镜检病毒包涵体标本片 241

6.2 病毒的培养方法 243

6.2.1 动物实验法 243

6.2.1.1 小白鼠脑内接种法 243

6.2.1.2 小白鼠滴鼻感染法 243

6.2.2 鸡胚培养法 244

6.2.3 病毒的组织细胞培养法 245

6.2.3.1 常用的人胚肾皮质的单层细胞培养法 245

6.3 病毒的定量检测法 246

6.3.1 50%组织细胞感染量试验 247

6.3.2 蚀斑形成试验 248

6.4 中和试验 248

6.5 肠道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50

6.5.1 标本采集及处理 250

6.5.2 分离鉴定程序 251

6.5.3 病毒分离 251

6.5.4 病毒鉴定 251

6.6 流感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252

6.6.1 血凝试验 252

6.6.2 血凝抑制试验 253

6.7 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55

6.7.1 HIV的分离与鉴定试验 255

6.7.2 HIV抗体的检测试验 255

6.7.2.1 检测HIV抗体的初筛实验 255

6.7.2.2 检测HIV抗体的验证实验 256

6.8 HBsAg检测试验 257

6.8.1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257

6.8.2 对流免疫电泳 257

6.8.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257

6.8.4 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58

6.9 HBV的核酸检测试验 258

6.10 HCV抗体的检测试验 259

6.11 HPV基因的克隆及初步鉴定 260

6.11.1 提取组织DNA 260

6.11.2 核酸定量 261

6.11.3 PCR扩增 261

6.11.4 PCR产物回收 261

6.11.5 连接反应 262

6.11.6 转化 262

6.11.7 阳性重组体筛选及初步鉴定 262

第7篇 医学遗传学技术 264

7.1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 264

7.1.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 264

7.1.2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 266

7.1.3 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 267

7.1.4 人类高分辨显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267

7.1.5 实体瘤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270

7.1.6 羊水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271

7.1.7 绒毛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274

7.1.8 X,Y性染色质的检查 276

7.1.9 X染色体脆性部位显示法 277

7.2 遗传毒理学实验技术 278

7.2.1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 278

7.2.1.1 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 279

7.2.1.2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 280

7.2.2 染色体畸变试验 281

7.2.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284

7.2.4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86

7.2.5 精子畸形试验 287

7.2.6 非程序DNA合成 289

7.3 分子生物学技术 291

7.3.1 基因诊断技术 291

7.3.1.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易位与基因诊断 291

7.3.1.2 聚合酶链反应法体外扩增DNA片段及检测 304

7.3.1.3 PCR-SSCP诊断法 307

第8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310

8.1 病原学检查 310

8.1.1 粪便检查 310

8.1.1.1 直接涂片法 310

8.1.1.2 厚涂片透明法 311

8.1.1.3 浓聚法 311

8.1.1.4 尼龙袋集卵法 314

8.1.1.5 毛蚴孵化法 314

8.1.1.6 肛门拭子法 315

8.1.1.7 钩蚴培养法 316

8.1.1.8 淘虫检查法 318

8.1.1.9 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318

8.1.2 血液检查 318

8.1.2.1 检查疟原虫 318

8.1.2.2 检查微丝蚴 320

8.1.3 排泄物与分泌物等的检查 321

8.1.3.1 痰液 321

8.1.3.2 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321

8.1.3.3 尿液 322

8.1.3.4 鞘膜积液 322

8.1.3.5 阴道分泌物 322

8.1.4 其他器官组织检查 322

8.1.4.1 骨髓穿刺 322

8.1.4.2 淋巴结穿刺 322

8.1.4.3 肌肉活检 323

8.1.4.4 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 323

8.1.4.5 直肠黏膜组织活检 323

8.1.4.6 肺组织活检 324

8.1.5 寄生虫的人工培养 324

8.1.5.1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 324

8.1.5.2 阴道毛滴虫培养 326

8.1.5.3 蓝氏贾第鞭毛虫培养 326

8.1.5.4 隐孢子虫培养 326

8.1.5.5 利什曼原虫培养 327

8.1.5.6 疟原虫培养 327

8.1.5.7 血吸虫培养 328

8.1.6 寄生虫的动物模型 328

8.1.6.1 溶组织内阿米巴 328

8.1.6.2 杜氏利什曼原虫 328

8.1.6.3 刚地弓形虫 328

8.1.6.4 疟原虫 329

8.1.6.5 卡氏肺孢子虫 329

8.1.6.6 旋毛虫 329

8.1.6.7 血吸虫 329

8.1.6.8 华支睾吸虫 329

8.1.6.9 卫氏并殖吸虫 329

8.1.7 动物接种 329

8.1.7.1 卫氏并殖吸虫的动物接种 329

8.1.7.2 日本血吸虫的动物接种 330

8.1.7.3 旋毛虫的动物接种 330

8.2 免疫学检查 330

8.2.1 皮内试验 330

8.2.2 环卵沉淀试验 331

8.2.3 尾蚴膜反应 332

8.2.4 免疫荧光法 332

8.2.5 酶标抗原对流免疫电泳 333

8.2.6 间接血凝试验 334

8.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5

8.2.8 免疫酶染色试验 337

8.2.9 酶免疫转印技术 338

8.2.10 DNA探针技术 339

8.2.11 聚合酶链反应 340

8.3 寄生虫的形态学观察 343

8.3.1 似蚓蛔线虫(蛔虫) 343

8.3.2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344

8.3.3 钩虫 344

8.3.4 丝虫 346

8.3.5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347

8.3.6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347

8.3.7 猪巨吻棘头虫 348

8.3.8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猪带绦虫) 348

8.3.3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349

8.3.10 细粒棘球绦虫(包虫) 350

8.3.11 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350

8.3.12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351

8.3.13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352

8.3.14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353

8.3.15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353

8.3.16 引起皮炎的血吸虫尾蚴 355

8.3.17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355

8.3.18 结肠内阿米巴(结肠阿米巴) 356

8.3.19 杜氏利什曼原虫 357

8.3.20 阴道毛滴虫 357

8.3.21 蓝氏贾第鞭毛虫 358

8.3.22 疟原虫 358

8.3.23 刚地弓形虫 360

8.3.24 蜱 360

8.3.25 螨 361

8.3.26 蚊 362

8.3.27 蝇 363

8.3.28 白蛉 363

8.3.29 蚤 363

8.3.30 虱 364

8.3.31 蜚蠊 3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