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世欣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3846400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杭州新闻史下一篇:教具制作与试用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目录

序 1

一、导论 1

第一章 道德教育不同形态的历史存在 1

一、在人类历史上,有东西方两种道德文化、两种德育思想的存在 1

二、东西方德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3

三、中国古代各种德育思想非常活跃、丰富 8

第二章 德育形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11

一、比较是深化德育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 11

二、比较是丰富和优化德育思想的基本途径 12

三、比较的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 14

四、德育思想比较研究中的基本原则 15

五、比较研究是古代德育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 16

二、总论 19

第三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历史渊源 19

一、儒:产生于社会转型中的失意士人的社会思考 19

二、道:产生于对治乱兴衰的历史思考 22

三、释:产生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补救 27

四、法:产生于新兴力量的社会变革追求 30

评述:德育思想产生于社会道德需要 34

第四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道德观 36

一、儒:以仁智勇为三达德 36

二、道:物之自性即德 43

三、释:佛即觉,觉即德 45

四、法:守法即德 48

评述:道德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 52

第五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哲学依据 55

一、儒:以“和”为贵 55

二、道:以“道”为本 58

三、释:以“空”为始 62

四、法:以“一”为宗 64

评述:哲学是德育的依据与武器 67

三、德育对象论 69

第六章 在德育对象的现实性认定上的鲜明歧异 69

一、儒:人太重要了 69

二、道:人被扭曲了 71

三、释:人太苦了 73

四、法:人太坏了 75

评述:人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复合体 78

第七章 在德育对象的本质认定上的明显区别 81

一、儒:人性本善 81

二、道:人性本朴 84

三、释:人性本觉 86

四、法:人性本恶 89

评述:德育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定 91

四、德育内容论 95

第八章 在立身道德教育上各有人生价值观 95

一、儒:重内圣外王 95

二、道:重不为物役 101

三、释:重超越自我 104

四、法:重以力致功 108

评述:德育本意在于人才开发 111

第九章 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各有倡导力点 115

一、儒:倡守礼尚义 115

二、道:倡清静无扰 121

三、释:倡毋我利他 123

四、法:倡知法能法 126

评述:营建社会道德文化是德育的长期目标 129

第十章 在行政道德教育上各有追求 133

一、儒:追求为政以德 133

二、道:希望政不扰民 142

三、释:致力劝政以德 146

四、法:要求居官无私 149

评述:政德教育提升政治说服力 153

五、德育方法论 155

第十一章 在德育的起点上各有选择 155

一、儒:重人的正面性 155

二、道:重人的潜在性 159

三、释:重人的彼岸性 162

四、法:重人的负面性 165

评述:德育的起点在于走进人的心 167

第十二章 在德育方针上各有独特思路 170

一、儒:导人心 170

二、道:顺人心 174

三、释:发明本心 176

四、法:制人心 178

评述:道德教育是以不同方式对人心的调谐 181

第十三章 在德育技巧上各具匠心 183

一、儒:重理性,重社会教化 183

二、道:重直觉,重隐性体悟 189

三、释:重信仰,重文化心态 194

四、法:重术势,重外部制约 199

评述: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 201

第十四章 在道德修养上各有侧重 204

一、儒:自修自养 204

二、道:自化自正 211

三、释:自戒自悟 214

四、法:自权自审 221

评述:德育的本质是激发受者的主体性 223

六、德育目标论 227

第十五章 在德育人格目标上各尚完人 227

一、儒:尚圣人,积极入 227

二、道:尚真人,被褐怀玉 230

三、释:尚菩萨,自觉觉他 234

四、法:尚全大体者,能法耿介 238

评述:德育目标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 240

第十六章 在德育的社会目标上各怀大志 244

一、儒:政清人和的文明社会(天下为公) 244

二、道:政不扰民的素朴社会(至德之世) 247

三、释:超越政治的平等社会(西方净土) 249

四、法:强权政治的有序社会(有道之国) 252

评述:德育的活力在于唤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254

第十七章 在德育的政治目标上各怀苦心 256

一、儒:一片改善政治的用心,但存在掩盖政治不完善的缺陷 256

二、道:反对政治对民生的干扰,但分明存在疏离政治的偏失 260

三、释:满怀回避政治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但分明是对政治的无奈 263

四、法:反对社会变革的道德阻力,却是对政治强权的放纵 266

评述:道德教育的政治价值追求 268

七、德育主体论 271

第十八章 在德育者自身心理品质追求上各呈优势 271

一、儒:心理自重——诚(以诚化物) 271

二、道:心理淡泊——柔(以柔克刚) 274

三、释:心理超脱——静(以静制动) 277

四、法:心理强者——刚(以刚制众) 278

评述:德育者形象的自我设计 280

八、余论 283

第十九章 比较研究对当前德育转型探索的丰富启迪 283

一、德育的成功是多元合力的结果 283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与传统德育的遗憾 288

三、寻求德育在社会转型中新的张力 290

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力的解放 2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