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讲义  试用教材
中国哲学史讲义  试用教材

中国哲学史讲义 试用教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炽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师范学院教材出版科
  • 出版年份:1983
  • ISBN: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讲义 试用教材》目录

第一讲 导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观 1

引论 1

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3

中国哲学的特点 6

中国哲学发展的轨迹 10

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政治的关系 13

中国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15

第二讲 中国奴隶制时期(夏——西周)哲学思想的产生 21

第一节 奴隶制时期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 21

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关系 21

夏、商、周时期奴隶阶级创造的历史文明 22

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24

第二节 早期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形成 27

“五行”说的缘起 28

“阴阳”说的产生 30

“八卦”说的形成 32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37

?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概论 37

?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条件 45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先行资料 4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5

第二节 儒家创始人孔丘的哲学思想 47

孔丘及其济世之方 47

“与命与仁” 49

“生知”与“学知” 52

“中庸之道” 53

第三节 早期道家代表作《老子》的哲学思想 55

老子和道家学派 55

“无为而治” 57

“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59

“归根复命”,“祸福无极” 60

《老子》哲学的历史评价 62

第四节 墨家创始人墨翟的哲学思想 63

墨翟和《墨子》 63

“言必有三表” 65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 68

“兼以易别” 70

第五节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孟轲的哲学思想 72

孟轲和思孟学派 72

“仁政”说 73

“性善”论 75

“万物皆备于我” 77

“尽心、知性、知天” 78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80

第六节 战国中期道家代表庄周的哲学思想 82

庄周及其出世主义 82

“道”、“心”合一 84

“齐物论”(?) 91

第七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代表惠施、公孙龙的哲学思想 91

战国名辩思潮的兴起 91

惠施与“合同异” 92

公孙龙与“离坚白” 95

第八节 战国后期儒家代表荀况的哲学思想 100

荀况及其“隆礼重法” 100

“明于天人之分” 102

“天官薄类”与“心有征知” 106

“性恶”论 115

第九节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的哲学思想 121

韩非及其“法”、“术”、“势” 121

“道”与“理”、“道”与“德” 125

“缘道理以从事” 127

“因参验而审言辞” 129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31

“矛盾之说” 133

第四讲 中国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汉——唐)的哲学思想 137

第一节 汉唐哲学思想发展概论 137

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137

汉唐哲学上的两条战线 140

第二节 西汉儒学神学大师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43

董仲舒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3

“天人感应” 145

“事顺于名,名顺于天” 148

“性三品”说 149

“天不变,道亦不变” 150

第三节 东汉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王充的哲学思想 152

王充及其“疾虚妄” 152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154

“任耳目”、“开心意”、“引效验” 158

“命不可勉,时不可力” 161

“器变”、“功进”、“道同” 164

第四节 魏晋时期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玄学思潮 165

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 165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 169

嵇康、阮籍的气一元论 173

向秀、郭象的“崇有”论、“独化”论 177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范缜的唯物主义形神论 183

范缜的反佛斗争及其思想先驱 183

“神灭”论 186

范缜思想的历史评价 191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192

汉唐佛教的流播及发展 192

智?和“天台宗” 196

玄奘、窥基和“法相宗” 199

法藏和“华严宗” 202

慧能和“禅宗” 206

第七节 唐代以儒排佛的思想家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 210

韩愈、李翱及其反佛斗争 210

“道统说” 212

“顺天”、“合道” 214

“性、情三品”说 215

“圣人创制立法”论 217

“复性”说 218

第八节 汉唐天人关系问题之争的总结者刘禹锡、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222

刘禹锡、柳宗元及“永贞革新” 222

“天人交相胜”、“人定胜天” 223

“数”、“势”说 232

刘、柳哲学的历史评价 235

第五讲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加强时期(宋——清)的哲学思想 238

第一节 宋至清初哲学思想发展概论 238

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的加强 238

后期封建社会哲学发展的物质前提 241

宋至清哲学的逻辑发展 243

后期封建社会哲学斗争的特点 248

第二节 北宋道学家张载的二元论哲学 251

张载及其政治思想 251

“太虚即气”与“性为万物之一源” 253

“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256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258

“一物两体”与“仇必和而解” 262

第三节 宋代理学代表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66

二程、朱熹及其政治思想 266

“惟理为实”——“理生气” 268

“理必有对”,“理一分殊” 272

“格物致知”,“知先引后” 276

“天人无二”与“革欲复理” 281

第四节 宋明心学代表陆九渊、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283

陆九渊、王守仁及其政治思想 283

“心即理” 286

“发明本心”与“致良知” 289

“知行合一” 292

第五节 南宋事功学派代表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297

陈亮、叶适及其政治思想 297

“盈宇宙者无非物” 299

“穷”、“考”、“推极”与“弓矢从的” 301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305

第六节 明清之际宋明道学的全面批判总结者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09

王夫之及其政治思想 309

“虚空即气”、“理依于气” 311

“太虚本动”,“气化日新” 319

“格致相因”,“知行相资” 324

“以人道率天道” 332

“理依于势”,“理势合一” 338

王夫之哲学的历史评价 343

第六讲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哲学思想的新发展 347

第一节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概论 347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特点 347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斗争的基本形势 349

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 355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 359

严复的哲学思想 359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365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373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论者章炳麟的哲学思想 379

章炳麟及其思想演变 379

“视天”说与“人之相竞以器” 382

“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 387

“一切唯识”与“俱分进化” 392

第四节 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97

孙中山及其革命活动 397

唯物主义的宇宙进化论 399

“知难行易”论 403

历史的重心是民生 411

后记 4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