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绪探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绪探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绪探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继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227485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开花和结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理性本质,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逻辑进程的需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问题,从五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主题和当代视野进行了初步探讨,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绪探论》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问题的说明 3

(三)选题的意义 4

二、研究现状 4

(一)“情结”问题的研究概况 5

(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研究现状 6

三、写作思路 9

(一)研究的目标和着力点 9

(二)研究方法和框架 10

(三)研究工作积累 11

第一章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概念界说 13

一、破题 13

二、“情结”的本原探析 14

(一)情结溯源 15

(二)情结的结构和特点 16

(三)情结的功能和爆发 18

(四)情结分析的意义 18

三、“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含义 19

(一)情结的泛化 20

(二)马克思主义情结 21

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23

(一)中国具有马克思主义情结 24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形式及其来源 25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情结的逻辑起点 27

一、逻辑起点的证明 27

(一)中华民族的“大国情结”——研究的逻辑起点 29

(二)理论与实践——逻辑起点的内在矛盾 30

二、中华民族的“强国富民情结” 31

(一)“中国”与“中华民族”的由来——“中国情结” 31

(二)中华文明的强盛与衰落 34

(三)解析“反中国情结” 37

(四)中华民族的“强国富民情结” 38

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 41

(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41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历史证明 42

(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 45

(四)科学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和灵魂 46

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点符合中国的“特殊需要” 50

第三章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53

一、中华民族的马克思主义选择的时代背景 53

(一)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54

(二)救国实践的挫折 54

(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55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启示 58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59

(一)先进知识阶层的社会文化心态 60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 62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情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中国背景 63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背景 64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形成 68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70

(一)中国传统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契合 70

(二)中国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契合 71

(三)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契合 72

(四)经世致用、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点和阶级斗争思想契合 74

(五)重“道”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重视规律的思想契合 76

(六)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观点契合 76

五、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 77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 7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 79

第四章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生成 85

一、中国的独立: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形成 85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的理论证明 85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的实践证明 90

二、强国富民情结→社会主义现代化情结 93

(一)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大追求的张力及统一 9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确立 98

第五章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理性回归 102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理性回归的起点 102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及意义 103

(二)“实践、生活之树常青” 106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理性回归的完成 107

(一)科学评价毛泽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107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提供了历史契机 109

(三)科学评价毛泽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 110

(四)科学评价毛泽东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111

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性回归的逻辑发展 112

(一)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要求,实践的需要 113

(二)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 114

(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116

(四)邓小平诠释马克思主义 119

四、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124

(一)中国共产党人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 124

(二)苏东剧变的终极原因探析 125

(三)苏东剧变后西方掀起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 12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129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129

(一)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认识 130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认识论证明 132

(三)“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释义 133

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139

(一)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观察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0

(二)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 141

(三)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研究视角 142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价值 143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问题的解决 146

(一)马克思主义的跨越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 146

(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启示 150

第七章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情结的凸现 160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6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证明 16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证明 162

(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惨痛教训 163

(四)实践证明——“2008”诠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165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168

(一)“马克思主义工程”: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169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兴工程 174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77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般性理解 177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 178

(三)“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关系 180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5

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186

五、“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18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主题和当代视野 191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 193

(一)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94

(二)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选择 199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 20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从憧憬到现实的不懈追求 201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化过程的互动关系 206

三、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 208

(一)摒弃曲解和误读和谐的庸俗观点 209

(二)和谐是一种最利于发展的矛盾状态 209

(三)必须正视社会冲突 210

(四)加强社会控制 211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12

(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212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高理念的践行 215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 217

五、文化矛盾与先进文化 218

(一)当今中国的文化矛盾 218

(二)当前文化矛盾的主要表现 219

(三)对先进文化的理解 222

(四)建设先进文化的基本原则 225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国马克思主义情结的自我关怀 228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29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客观依据 229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 230

(三)恩格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 232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235

(一)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成功选择 235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成功联姻 237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成功创新 23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情结的集中表现 239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 243

三、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 243

(一)西方社会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243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在西方 246

(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热”评析 248

(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势 254

结束语 257

参考文献 2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