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本科生版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本科生版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本科生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贤明,李征坤,王国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4063726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教材,设计为5大模块,共15章。模块的设计体现一定的逻辑层次,每章的内容与编排体例遵循一定的层次规范,行文中尽量根据教材的核心思路,即凭借网络资讯平台,旨在培养学生采集信息并内化,以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与人文素质。这一基本思路是围绕着教学目的,即教育价值取向的。本书系新型的,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教学用书。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科书,它不仅适应于全日制本科各专业通用,而且适应于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参考书。
《网络文化载体识别与交融 本科生版》目录

模块1网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3

第1章 绪论 3

1.1网络文化载体的含义与特点 4

1.1.1网络文化载体的概念 4

1.1.2网络文化载体的特点 7

1.2中国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8

1.2.1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 8

1.2.2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发展战略与积极作用 10

1.2.3网络文化载体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11

1.2.4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工具性功能与作用 13

1.3课程的核心思路与教学设计 15

1.3.1课程核心思路与对应思路 15

1.3.2课程的对应思路 17

1.3.3课程的教学设计 17

1.3.4教材版式与布局 17

模块2网络文化孕育社会进步 21

第2章 网络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21

2.1网络文化环境概述 21

2.1.1文化环境 21

2.1.2网络文化环境 22

2.1.3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23

2.2网络文化社会系统 26

2.3网络文化与全球化 26

2.3.1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效应 26

2.3.2全球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9

2.3.3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的文化机制 31

2.3.4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33

第3章 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35

3.1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 35

3.1.1网络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含义 35

3.1.2“人文素质”的学术诸解与通识教育 37

3.2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8

3.2.1人脉 38

3.2.2人脉关系 39

3.2.3网络文化与人际人脉关系 39

3.3网络文化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 42

3.3.1在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下网络内容的分级管理 42

3.3.2“创新社会管理”跃居为网络资讯热词 43

3.3.3网络文化管理直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 45

模块3网络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 51

第4章 网络文化国学载体识别与交融 51

4.1国学的界定与传统文化 51

4.1.1国学的概念与网络文化的国学载体 51

4.1.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54

4.2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 56

4.2.1诸子百家 56

4.2.2儒家思想 60

4.3《四库全书》与十三经注疏 61

4.3.1《四库全书》 61

4.3.2十三经注疏 64

4.4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 66

4.4.1古代汉语 66

4.4.2古代文学 68

4.5国学精华学习与鉴赏(古典文献及其作品的识别与交融) 68

4.5.1古代文献的研读与鉴赏 68

4.5.2古代文学及其作品研读与鉴赏 100

第5章 网络文化文书载体识别与交融 118

5.1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概念 118

5.2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特性 119

5.2.1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传承性与交际性 119

5.2.2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科技性与程式性 121

5.3网络文化文书载体的分类、识别与交融 123

5.3.1“法定分类”:常用公文种类 123

5.3.2“学理分类”:几种对应性分类 124

5.4网络文化文书工作与公文拟办程序规范 126

5.4.1文书处理程序 127

5.4.2文书载体的自动化与文书处理程序的特性 131

第6章 网络文化符号载体识别与交融 136

6.1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概念 136

6.1.1符号起源 136

6.1.2符号的定义 137

6.2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特性 138

6.2.1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表象性与意旨性 138

6.2.2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边缘性与科学性 138

6.3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符号分类、识别与交融 140

6.3.1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专业类符号 140

6.3.2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工具类符号 150

6.3.3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象征类符号 154

6.3.4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实用类符号 156

6.3.5网络文化符号载体的信号类符号 158

模块4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165

第7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资源共享、整合与利用 165

7.1开发数字科学文化产品,建设数字文明工程 166

7.1.1网络文化载体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保护与利用 166

7.1.2政府部门为文化产品、数字文明工程建设导航 172

7.2建设网络文化载体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 173

7.2.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173

7.2.2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174

7.3网络科普路在何方:“三网融合” 174

7.3.1鼎力推进全网整合充分实现互联互通 175

7.3.2三网融合传播模式与社会效益 177

第8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与专业识别 179

8.1网络文化载体的识别 180

8.1.1科技名词定义的识别 180

8.1.2主体的识别 180

8.1.3电脑技术的识别 182

8.1.4主体识别与电脑识别的异同 182

8.2网络文化载体的交融 183

8.2.1网络文化载体的信息分类与智能性组合(交融) 183

8.2.2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组合(交融) 184

8.2.3基因组合(交融)的科学性与启迪性 185

8.3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 192

8.3.1网络文化载体的专业识别概念 192

8.3.2科技学术领域的识别的概念与种类 192

第9章 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196

9.1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职业技能 197

9.1.1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 197

9.1.2当代大学生一专多能 198

9.1.3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性 198

9.2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199

9.2.1知识的含义 199

9.2.2如何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专业知识 200

9.3在识别与交融中强化学业能力 202

9.3.1能力 202

9.3.2学业能力 203

9.3.3职业能力 203

9.3.4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学业能力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06

模块5在识别与交融中提高人文素质 211

第10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与交融 211

10.1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含义 211

10.2网络文化载体的时政识别的标准 212

10.3网络文化载体识别的实用性价值 215

10.3.1政府人才遴选考试中的时政题材 215

10.3.2领导人行政管理中的时政题材 221

第11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与交融 223

11.1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含义 223

11.1.1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的界定 223

11.1.2相邻相近术语的异同 224

11.2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标准 225

11.3网络文化载体的经贸识别的实用性价值 229

11.3.1人才遴选考试中的经贸资讯 229

11.3.2商务谈判能力培养与经贸资讯识别 233

第12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与交融 241

12.1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的含义 241

12.2网络文化载体的科技识别的标准 242

12.3科技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247

12.3.1中国科技成果的领先和存在的差距 248

12.3.2中西文化网络科教资源识别与交融 248

12.4科技的分类 249

12.4.1产业性科技 250

12.4.2军事性科技 251

12.4.3服务性科技 253

第13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交融 255

13.1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的含义 255

13.2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标准 256

13.3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关系 263

13.3.1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的功能与社会意义 263

13.3.2网络文化载体的教育识别与科技识别的互动关系 263

13.3.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64

13.3.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65

13.4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的关系 265

13.4.1经济、人才、科技和教育“四者”互动 265

13.4.2网络文化载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65

13.5各级各类教育与网络文化载体的关系 266

第14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与交融 270

14.1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270

14.1.1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的含义 270

14.1.2网络文化载体及其科技对法律的影响 271

14.2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识别的标准 272

14.3网络文化载体的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284

第15章 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与交融 286

15.1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286

15.1.1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的含义 286

15.1.2网络文化载体的实践方式 288

15.2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识别的标准 291

15.3网络文化载体的伦理道德与高新科技的关系 298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