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静水深流  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静水深流  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静水深流 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耕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3157990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杨耕教授的第一部学术随笔集,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哲学、文化的不断省思。全书共包括“哲学遐思”“文化断想”“读书札记”“思想对话”和“学术演讲”五篇,但并不拘于体例所限。“哲学遐思”中包含文化断想,“文化断想”蕴含哲学遐思,“读书札记”“思想对话”中既有哲学遐思,又有文化断想,而“学术演讲”更是“哲学遐思”“文化断想”“读书札记”“思想对话”的结晶。作为随笔集录,本书是思想的断章和灵感的火花,在短小的篇幅中融铸了作者深厚的哲学研究积淀,体现了小品文随性灵活的特点,又不失哲学研究的厚重严谨。读罢余韵缭绕,令人掩卷深思。
《静水深流 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目录

哲学遐思 3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3

哲学的作用是什么 10

哲学思维的特点 14

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 18

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22

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25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30

马克思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 38

唯物史观的创立:“双桅船”不断前进的历史 43

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48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实质 57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2

中国马克思学:文献学还是文本学 67

西方“马克思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7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76

异化、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80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 84

深入而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88

马克思的世界概念 91

一般和个别不等于共性和个性 95

“悖论”与思维本身的矛盾性 98

历史必然性的重复性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104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108

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111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115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119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122

重建公平 126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132

文化断想 139

弘扬民族精神: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139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 142

“黄色文明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147

文化的实力在文化之外 152

奥运:在文化和哲学的视域中 156

展示独特的话语空间 159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旨趣 161

《钱玄同文集》的出版旨趣 165

《启功全集》的出版旨趣 169

粉本大千世界 173

社会科学方法的西方走向 177

高等文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181

读书札记 187

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187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色——读《邓小平文选》 190

艰难中的创造——读《社会学大纲》 194

曲折中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198

夕阳中的黄昏——读《哲学导论》 202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序言 207

寥廓江天万里霜——读《走向历史的深处》等 215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纲领——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222

当代中国伟大变革的宏伟交响——读《大转变时期》 227

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读《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233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双重逻辑——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239

走近工程哲学——读《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246

“真话”、“新话”、“家常话”——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251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学者的“知识产权”——《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前言 255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序言 260

以哲学的方式反映和引导现实——《东方的崛起》序言 265

领悟日常事物——《杨耕自选集》后记 271

多少往事烟雨中——《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后记 274

沉思往事与发现未来——《为马克思辩护》(第二版)后记 277

渴望思想平静——《为马克思辩护》(第三版)后记 280

此情惟有落花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后记 283

思想对话 289

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 289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当代意义 300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 307

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311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 314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 323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30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337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 342

学术演讲 351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351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与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364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 377

附录 393

重读·重建·重生——访杨耕教授 393

与哲学连成一体——访杨耕教授 397

书缘人生——访杨耕教授 408

后记 4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