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连成,梁初鸿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213000799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目录

序 蒋学模 1

绪论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一)走自己的道路,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1

(二)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8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

(四)在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

一、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28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 28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0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32

(四)改革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0

(五)四个现代化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宏伟目标 44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 47

(一)我国所有制的结构模式,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47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一条基本原则 53

(三)各种补充的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8

(四)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64

三、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67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 67

(二)正确确立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72

(三)正确确立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77

(四)进行配套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80

(五)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83

四、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8

(一)商品经济理论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88

(二)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95

(三)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 100

(四)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 105

(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0

五、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115

(一)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115

(二)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是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特征 119

(三)正确运用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124

(四)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127

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按劳分配制度 132

(一)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 132

(二)反对平均主义,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38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措施 142

(四)改革现行工资制度,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47

(五)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先富裕起来,是全体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51

七、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156

(一)自力更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立足点 156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62

(三)开设经济特区,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168

(四)搞好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72

八、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179

(一)计划生育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179

(二)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我国“四化”的重要条件 184

(三)把控制人口增长的重点放在农村 187

(四)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实现控制我国人口的战略目标 190

九、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制度 194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真正的民主 19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制度 201

(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 212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曲折道路 216

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16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 220

(三)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严格以法治国 225

十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30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我国四化的战略方针 230

(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其本身的发展规律 240

(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与当前的实际相结合 246

十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 251

(一)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相促进 251

(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 255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261

十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 265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 265

(二)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268

(三)认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72

十四、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 279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79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好方式 284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 292

十五、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98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298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304

(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广泛联盟 308

(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314

十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19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319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322

(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28

十七、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335

(一)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335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340

(三)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343

后记 3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