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模式  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
中国模式  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

中国模式 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德冰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8076942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权力结构是国家制度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们科学地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型并研究其共性及个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规律。中国模式存在吗?我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它的理想形态又是何物?我们的回答也很圆满。这种形态,是具有高度的法治与民主、市场经济能够良好运行、没有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 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也是马克思希望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的制度条件。
《中国模式 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目录

1.权力、权力分割、国家制度及权力结构 1

权力的含义 1

人类社会的二元系统的联结关系 2

同权分割法则 4

异权分割法则 5

国家制度的基本层次 6

权力结构的一个分类 7

四类结构的构造 8

树结构是产生“人治”社会的根源 8

建设法治政府重在为权力划定边界 10

2.等价命题、势能文化与社会管理 12

权力相关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类 12

两个重要的等价命题 14

观念、文化的根本性决定因素:权力结构 14

要消除“潜规则”,必须变革树结构类型 17

社会管理,动态稳定才是常态 19

3.运行通道、信息传输与腐败之源 22

运行轨道的构成 22

权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24

运行通道性能 25

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26

运行中的环节 26

单通道与多通道的现实差异 27

我国腐败之根源:势能结构的存在 29

4.社会控制、系统演变与民主的形成 32

社会控制的意义 32

决定社会控制功能好坏的根本因素:权力结构的类型 33

社会演化原理与体制转换规律 35

中国体制转换的原则 36

民主的属性内容及它的体现形式 37

民主的集中表现或称集中“显示” 38

不同社会制度的民主比较与建设 39

5.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4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求:民主与法治 4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以人为本 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公正与公平 46

在“怀旧”中否定改革开放为什么不对? 49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5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即结构改革) 54

6.权力结构的类与种、政改含义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55

权力结构的类与种 55

不同类别权力结构的研究 57

中国:机构改革的困惑 57

政治体制及改革的深刻含义 59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61

7.社会变迁的条件、结构与制度的优化、社会稳定性 65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与社会改良的含义 65

社会变迁的前夕条件 67

四类结构的特点 68

在确定社会属性约束条件下的优化结构 71

社会制度的优化条件 72

社会稳定性:它的含义及内容 73

8.社会的生成细胞与体制的构建原则 76

自然界的闭合系统 76

西门庆为何是“中国传统商人”?“传统”在哪里? 78

中国式“私有化”观念的悲哀 80

改革成功的希望:二元闭合系统的生成 81

体制转换的本质含义 82

权力结构的类型决定了法规细则的宽窄度 84

“民意”为什么与“市场化”不相容? 86

体制构建原则及其论 证 87

9.社会秩序及选择、生产力容量及稳定性能级 91

社会秩序的含义、显秩序与隐秩序 91

邓小平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 92

人类社会活动的思维秩序 94

社会秩序的分类 95

社会有序性与社会无序性 95

权力结构与其生产力容量 96

权力结构的有序性能级 97

树结构条件下的两种“秩序”的湧动 100

两类社会秩序的选择 101

10.社会同构现象的探源与“封建残余”的根除 103

社会的同构性与同构(社会)现象 103

官僚主义与家长制现象探源 106

中国社会的“东方式嫉妒”探源 107

同构现象与社会属性 109

《金瓶梅》描写的“真正历史”与郑振铎的“入骨三分”与困惑 109

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的根除 111

激昂的“左派”呼声 112

改革的“第三条道路”是否存在?关键在哪里? 114

1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自权力结构的不同类型 118

文化的概念及中西方的范围 118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119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于相应社会的权力结构的不同类型 121

我们向西方究竟要学习什么?拒绝什么? 125

服膺“马列平台”,必须变革树结构(类型) 129

中国学问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129

12.社会演变规律、模式之争与“东方式民主”的确立 131

社会演变规律新探 131

社会主义模式之争,有否“最终规律”可循? 132

“纪要”的根本问题:缺乏权力结构的研究 134

理论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 136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研究 137

民主制的根本:果结构体制的确立不一定需要多党制的确立 138

“东方式民主”与“西方式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140

13.大众股份制: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主义本质 144

人民公社:走集体化的道路,错在哪里?为什么? 144

大众股份制,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 148

大众股份制,是农村和谐社会的样板 151

国有企业与大众股份制 152

国有事业单位与大众股份制 153

F.福山与他的“历史终结论”? 154

14.所有制、国有制与公有制:涵义及其模式 156

所有制的古典涵义及其局限性 156

所有制的涵义、层次及主体 158

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根本条件 160

国有制与公有制的异同 161

邓小平同志“消灭剥削”的深刻意义 163

15.法律的运行(即实施)条件与法治社会的建立基点 166

势能社会中的法律运行(即实施)条件 166

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169

如何使法律由文本规定转化为人们的生活秩序 17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173

关注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理论问题 174

司法独立,不可能靠谁下文件、打招呼来解决,而是实实在在的结构问题 177

我国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果结构的确立 179

16.制度反腐,关键在于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 180

腐败已进入权力流通领域 180

逐步用普选制代替等级授职制 182

市场化绝不是权力的市场化 184

市场经济程度较高,通常腐败程度相对较低 185

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既轻松、又容易。建议从县一级开始,从基层做起 187

制度反腐,关键在于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 189

17.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资本主义弊端的消除 193

第一大方向的改革:政策改革 194

第二大方向的改革:结构改革 199

第三大方向的改革:属性内容的改革 202

资本主义两大弊端:经济危机与资本剥削的消除 203

三大方向改革的比较与选择 204

18.现实中国的国情与困境及社会主义体制的构建 208

树结构的存在,是我国社会的最大国情及困境 2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211

中国特色的内涵是什么? 211

死盯着树结构类型不变的改革,只能是一场“闹剧” 212

社会主义树-果结构过渡体制的构建 218

文末结尾的话 220

19.对“中国模式”的一般看法及它的理想形态 223

对“中国模式”的一般看法 224

什么是“中国模式”?各有各的看法 224

本书评论1 226

俄罗斯思潮中的“社会主义” 227

本书评论2 229

世界思潮中的“社会主义” 230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模式”的理想状态 231

人们对“中国模式”的希望及评论 232

袁伟时与“中国模式” 234

20.社会科学:整体性研究的含义及案例 238

社会科学:整体性研究的含义 238

案例1: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点 240

案例2: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处理 240

案例3:分类的中国改革 243

案例4:中国机构改革的困惑 244

案例5:只有高能级的有序性及稳定性,才能使中国保持真正的稳定及秩序 244

案例6: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会得到中国改革的整体胜利 247

附录1.中国人为什么“怕官”? 250

附录2.从刘吉、谢韬先生的“解放思想”谈起 258

附录3.离开权力结构的理论研究,便成了“社会现象研究” 266

结束语 2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