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方十八所高等学校编写组,冯更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5801600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3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 3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6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10

一、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 10

二、马克思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2

三、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13

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15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 1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17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 23

一、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23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任务 27

第三章 多样统一的物质世界 32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32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32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5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7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40

一、意识的本质 40

二、意识的作用 43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5

第三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5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52

第一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 52

一、现象和本质 52

二、形式和内容 53

三、原因和结果 55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56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58

第二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9

一、对立统一规律 59

二、质量互变规律 64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68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72

第一节 能动的反映论 72

第五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2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75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77

第二节 真理 80

一、真理的客观性 8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8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4

第三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87

一、归纳和演绎 87

二、分析和综合 88

三、抽象和具体 90

第六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94

第一节 由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飞跃 94

一、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 94

二、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96

三、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发展中一种质的飞跃 98

第二节 人类社会是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100

一、人类社会是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 100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01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4

第三节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106

一、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 106

二、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108

第七章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规律 112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12

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12

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5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7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9

第二节 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 119

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3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24

一、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4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27

第八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32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132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32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33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4

第二节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37

一、杰出人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37

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139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41

第三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143

一、人的本质 143

二、人的价值 146

第九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15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的萌芽 151

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151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5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57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 157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全面确立 159

第十章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 163

第一节 商品和货币 163

一、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63

二、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69

第二节 价值规律 176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76

二、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177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81

第一节 资本和雇佣劳动 181

一、资本的本质 181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84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187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87

二、资本的构成和剩余价值率 190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93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193

二、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195

第一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01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 201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01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204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207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07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11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16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216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 218

第十三章 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221

第一节 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221

一、垄断形成的历史过程 221

二、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223

一、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 225

第二节 垄断组织形式和垄断利润 225

二、垄断利润 227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 228

一、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过渡 228

二、垄断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 235

第四节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 239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发展和停滞腐朽两种趋势 239

二、停滞和腐朽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241

第十四章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国家和政治制度 243

第一节 现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 243

一、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243

二、评“阶级溶合论”的几个主要观点 246

第二节 现代资产阶级国家 250

一、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250

二、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 252

三、现代资产阶级的国家结构 254

一、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256

第三节 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256

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制度 258

三、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260

四、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 261

第十五章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64

第一节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实质 264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一般过程 264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核心 266

第二节 对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评述 271

一、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271

二、评西方马克思主义 274

三、评结构主义 277

四、评存在主义 280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283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8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83

二、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 285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287

一、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 287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根本道路 289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293

一、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93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295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9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飞跃 298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伟大的社会变革 298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00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304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306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310

第一节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10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310

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特点 312

第二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3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性 313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 316

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管理体制 317

第三节 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19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1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321

三、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323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特点 326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3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形式 326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3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 329

一、社会主义的民主 329

二、社会主义的法制 331

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335

一、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 335

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337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民族 3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341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41

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 342

三、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 345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 34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农民 347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 3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350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35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 351

二、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351

三、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353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3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特点 355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 355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3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 36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64

第三节 抵制错误思潮,坚持“双百”方针 366

一、抵制错误思潮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必要性 366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369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3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71

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371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73

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375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伟大实践 377

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分为不同阶段的客观必然性 377

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伟大实践 3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