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综合评价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综合评价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综合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越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12010741
  • 页数:162 页
图书介绍: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综合评价》目录

总篇 1

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的概况 1

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 2

(一)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2

(二)在农业资源整治、开发、利用中需要着力克服的制约因素 4

三、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的保护、整治、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

(三)实施步骤 6

四、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7

(一)从水资源突破,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加速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7

(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0

(三)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防御自然灾害 11

(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11

第一篇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水资源 13

一、依据易旱地区水资源的规律,进行适应性农业的战略调整 13

(一)江淮分水岭地势高亢,源短流急,历来易旱 13

(二)水利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但抗旱标准仍不高 14

(三)顺应天时,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17

二、易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紧缺,实行节流与开源并举 18

(一)降水与作物需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协调,供水不足 18

(二)地表水资源的人均、亩均占有量低 19

(三)加快实施地表水资源的开源 20

(四)大力开展水资源的节流 23

三、地下水资源储量小、分布零星,只宜供应农村人畜饮水 25

(一)地下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困难 25

(二)充分利用各县(市)部分含水较好的岩组地下水资源 26

(三)加快实施人畜饮水的建设项目 27

四、加快发挥水利工程在易旱地区的调控作用 28

(一)充分发挥已有农田灌溉抗旱工程的效益 28

(二)大力推进水利灌溉工程体系的建设 31

五、缓解易旱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3

(一)农业用水需大于供 33

(二)各县(市)用水量的发展预测 33

(三)2000年、2010年农业、工业、城乡用水预测和平衡 34

第二篇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土地资源 36

一、合理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与分布 36

(一)土地资源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 36

(二)人增地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41

(三)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比例不合理,效益差 42

(四)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布局散乱 42

(五)适应易旱地区特点,调整农业和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分布 42

二、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整治 44

(一)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44

(二)积极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5

(三)健全土地管理机制,遏制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46

(四)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46

(五)大力开展土地整治 47

三、采用多种途径,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47

(一)大力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 47

(二)努力改造整治,提高农用土地的发展潜力 48

(三)深入挖掘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利用潜力 49

四、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优势,加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 50

(一)趋利避害,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分类型开发利用 50

(二)依据土地资源区域的差异性,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商品基地、示范区 50

(三)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和开发 51

(四)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51

五、协调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2

(一)土地利用的发展目标 52

(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地综合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 53

(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54

(四)城乡联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致富农村 55

六、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土壤资源 58

(一)易旱地区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58

1.水稻土 59

2.黄褐土 60

3.黄棕壤 61

4.潮土 61

5.砂姜黑土 61

6.石灰(岩)土 62

7.紫色土 62

8.粗骨土 62

(二)易旱地区土壤的性状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63

1.质地粘重板结,耕性不良 63

2.障碍层次多,影响作物生长 63

3.有机质含量少,肥力水平不高 64

4.缺磷少氮,养分结构不平衡 64

5.缺硼少锌,微量元素不足 64

6.生态系统脆弱,抗逆性不强 65

(三)充分挖掘土壤资源的内在潜力 66

1.土壤类型多,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66

2.土壤过渡性特征明显,宜种性广,有利于发展农林牧各业生产 66

3.中低产田比重大,生产力低,但开发潜力大 66

4.土体深厚,潜在肥力高,后备潜力大 67

(四)土壤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的主要途径 68

1.改良土壤粘重板结性状,改善土壤结构 68

2.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养分 68

3.因土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 69

4.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退化 69

第三篇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气候资源 71

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过渡带气候”的主要特点 71

(一)冷暖空气交绥频繁,易造成各种气候灾害,尤其易发生干旱 71

(二)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71

二、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分条件较差 74

(一)月、季降水量不均,雨热同步 74

(二)降水不稳,年际变化大 75

(三)降水日数的年月分布不均,与作物需水不协调 75

三、生长季光照充足,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77

(一)日照时数充足,有利于水稻和旱作物的生长 77

(二)太阳辐射量较多,区域分布较均 78

(三)提高光能利用率,大有潜力可挖 80

四、气候温和,热量丰富 80

(一)年平均气温的区域分布与变化特征 81

(二)生长期热量丰富 81

(三)越冬期热量条件的地域差异 85

(四)无霜期较长,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87

五、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不利气候条件 88

(一)旱灾频繁 88

(二)水患严重 88

(三)春、秋季连阴雨多 89

(四)遭受低温冻害 89

1.霜冻 89

2.寒潮 90

3.春季低温 90

4.寒露风(秋季低温) 91

(五)冰雹、干热风、大风、高温酷暑的灾害 91

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确定农业发展战略 92

(一)依据气候条件,合理调整水、旱作物布局 92

(二)趋利避害,稳步发展经济作物 93

(三)顺应自然,为发展适应性农业,强化农田水利和林网建设 94

(四)开展人工增雨,增大降水机率 94

第四篇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生物资源 95

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业资源 95

(一)易旱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面积、产量与变对抗性为适应性的农作物布局 95

1.主要农作物品种、面积、产量与分布 95

2.发挥种植业的生产优势,变对抗性为适应性的农作物布局 103

(二)充分开发、利用名特优产品品种资源 109

1.合肥西瓜 109

2.六安大麻 109

3.明光绿豆 110

4.定远花生 110

5.六安瓜片 110

6.大粒葡萄 111

7.合肥水蜜桃 111

8.皖花2号花生 111

(三)全力推行易旱地区种植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111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111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112

3.农随水转,分类指导,宜水稻则水稻,宜旱作则旱作 112

4.稳粮食扩经济作物 112

5.压劣扩优(压籼扩粳) 113

6.压缩小麦(或油菜)—水稻跨年两熟的种值面积,扩大春作与秋冬作年内两熟或两长一短的种植面积 113

7.压缩高岗薄地、丘陵坡地上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成片扩大经果林 114

8.合理形成种植业的区域布局 115

(四)因地制宜,加快实施易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115

1.积极引进适宜易旱地区的农作物品种 115

2.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16

3.研究、推广深耕技术、发展雨养农业 117

4.研究、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旱育抛栽技术 117

5.加快推广耕作栽培新技术 117

6.发展城郊型农业,开拓园艺产品利用新领域 118

7.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119

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林业资源 120

(一)易旱地区的森林分布与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的林业建设 120

1.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 120

2.加快发展以果桑茶为主的经济林资源 130

3.以幼龄林为主的用材林构成,可利用资源少,但具有大的发展潜力 131

4.人工林在区域分布中占主导地位,加速发展生态、商品林 132

5.合理开发以人造板为主的林产工业 132

(二)加速四旁植树,逐步形成网、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33

1.以四旁及散生木为主的森林资源构成 133

2.充分发挥人工林和四旁树树种资源的优势 134

3.努力建设农田林网,防止风旱灾害,保障农牧业生产 134

(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休憩、保健事业 135

1.要扭转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的局面 135

2.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休憩、保健事业 135

(四)因地制宜,发展森林资源,改变易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136

1.森林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林分质量差 136

2.在河流源头的低山丘陵和分水岭两侧的丘陵、高岗地顶部,大力发展水土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 136

3.在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和岗区农耕地,采用林农复合经营模式,选建“名特优”的林业产业基地 136

4.在重点干旱地区适当退田还林 136

5.加速交通干线的绿化,树立省会合肥的外围形象 137

6.充分发挥森林在易旱地区的生态效应 137

三、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畜牧业资源 137

(一)发挥易旱地区饲料、饲草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合饲料 137

1.充分开发利用富有的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饲料资源 137

2.发挥饲草资源的优势,促进畜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139

3.加速配合饲料的发展 140

(二)积极开发优良的畜禽品种资源 140

1.肉脂兼用型的淮南猪 140

2.羽肉兼用的皖西白鹅 140

3.肉蛋兼用的淮南麻黄鸡 141

(三)大力挖掘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生产潜力 141

1.加速推进畜牧业资源的内涵式开发 141

2.强化畜牧业资源的外延式开发 144

(四)易旱地区畜牧业资源的发展预测与供需平衡及对策 146

1.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146

2.2000年、2010年畜禽产品产量预测 146

3.2000年、2010年畜禽饲料需求量预测 148

4.2000年、2010年畜牧业饲料的供需平衡及对策 148

四、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渔业资源 149

(一)充分发挥饵料生物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良鱼类品种的养殖 149

1.开发利用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 149

2.努力开发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鱼类品种 151

(二)加快精养鱼池建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152

1.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加强精养池的基础设施 152

2.发挥池塘养殖在本区渔业中的主体优势 153

3.建立连片的精养区,逐步向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53

(三)全面放开水面使用权和经营权,发展大水面分割精养 153

1.进一步提高湖泊网箱、围网养殖技术 154

2.改变水库养殖以粗放为主的状态,挖掘生产的潜力 154

3.加强河沟水面分割精养的力度 154

(四)积极开发利用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加速名特优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 154

1.开发以河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养殖 155

2.加速甲鱼控温的工厂化生产 155

3.大力发展青虾(日本沼虾)养殖 156

(五)全力推行贸工渔一体化,繁养加一条龙经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156

1.渔业生产已成为农村的致富工程 156

2.水产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管理型,加快贸工渔一体化、繁养加一条龙经营的步伐 158

3.强化水产品的区域性开发和市场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渔 159

4.依法治渔兴渔,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