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口腔科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翰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7044217
- 页数:1536 页
上卷 1
绪论 1
参考文献 9
第一篇 颅颌面演化 主编 靳升荣 11
概述 13
第四节 颅颌面和感觉器官位置的变化 14
第三节 颅颌面关系的变化 14
第一章 颅颌面骨的演化 14
第一节 头骨数目的变化 14
第二节 头骨质量的变化 14
第五节 颌骨的演化 15
第六节 颧弓的演化 16
第二节 继发颌关节 17
第一节 原始颌关节 17
第二章 颞下颌关节的演化 17
第四节 牙的演化 19
第三节 舌的演化 19
第三章 口腔的演化 19
第一节 腭的演化 19
第二节 唇和颊的演化 19
第六节 口腔腺的演化 21
第五节 ?的演化 21
第一节 鳃弓的演化 22
第四章 鳃弓、咽、咽囊的演化 22
第二节 咽、咽囊的演化 24
第三节 耳的演化 25
第二节 鼻的演化 25
第五章 眼眶、鼻、耳的演化 25
第一节 眼眶的演化 25
参考文献 26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皮肤的演化 26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肌、皮肤的演化 26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肌的演化 26
第二篇 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主编 赵美英 29
二、生长型 31
一、生长和发育 31
第一章 概述 31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31
三、生长变异 34
四、生长期 38
五、生物龄或发育龄 41
一、颅颌面生长发育知识获取的方法 42
第二节 颅颌面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 42
六、成熟 42
二、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的方法 43
一、软骨性脑颅 46
第一节 颅脑的发生及生长 46
第二章 出生前颅颌面的发生及生长 46
一、面部的发育 47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发育 47
二、膜性脑颅 47
二、鼻腔的发育 49
三、颌骨的发育 50
四、出生前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51
六、舌的发育 52
五、腭的发育 52
八、口腔粘膜的发育 54
七、涎腺的发育 54
一、神经肌肉的发生 55
第三节 神经肌肉和颈部有关器官的发生 55
九、牙的发生 55
四、淋巴管及淋巴结的发生 56
三、颈部血管的发生 56
二、颈肌、神经的发生 56
一、软骨的生长发育 58
第一节 骨和软骨的生长发育 58
第三章 出生后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58
二、骨的生长发育 59
第二节 颅面骨骼的生长机制 64
一、出生后头颅的生长发育 65
第三节 出生后颅面的生长发育 65
一、出生后上颌骨的生长发育 66
第四节 出生后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 66
二、出生后面部的生长发育 66
二、出生后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67
一、乳牙列期?的发育 71
第五节 出生后?的生长发育 71
三、出生后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 71
二、混合牙列期?的发育 73
第六节 颅颌面的代偿性生长 76
四、出生后牙弓的变化 76
三、恒牙列期?的变化特点 76
第七节 面颌的生长预测 77
第八节 颅颌面生长与全身生长发育的关系 78
第九节 成人颅颌面的生长改建 79
三、成人颅颌面的生长改建 80
二、成年期骨的变化 80
一、一生中年龄阶段的划分 80
五、成年期颅颌面生长的临床意义 85
四、成年期生长的机制 85
二、软骨控制学说 86
一、骨缝决定论 86
第四章 颅面生长的控制理论 86
第一节 遗传控制理论 86
一、功能基质假说的发展过程 87
第二节 功能基质假说 87
二、基本概念 88
三、功能基质假说的基本内容 89
四、功能基质假说的意义及应用 90
五、功能基质假说的局限性及其修订 91
二、伺服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92
一、基本概念 92
第三节 伺服系统理论 92
参考文献 95
第四节 颅面生长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95
第三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主编 贾问炬 101
概述 103
一、釉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104
第一节 牙釉质 104
第一章 牙体组织 104
三、釉质的组织结构 105
二、釉质的表面结构 105
四、釉质中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106
第二节 牙本质 107
六、釉质的增龄性变化 107
五、釉质的代谢 107
二、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 108
一、牙本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108
四、牙本质的增龄和反应性变化 110
三、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 110
一、牙髓的组织学结构 111
第三节 牙髓 111
一、牙骨质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组成 113
第四节 牙骨质 113
二、牙髓的功能 113
三、牙髓的增龄变化 113
三、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 114
二、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 114
四、牙骨质的功能 115
一、牙龈的表面解剖 116
第一节 牙龈 116
第二章 牙周组织 116
二、牙龈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117
一、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 118
第二节 牙周膜 118
二、牙周膜的功能 120
二、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 121
一、牙槽骨的物理化学特性 121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121
第三节 牙槽骨 121
三、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122
四、牙槽骨的增龄变化 123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一般组织结构 124
第三章 口腔粘膜 124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 126
第三节 各部位口腔粘膜的结构特征 127
第五节 口腔粘膜的功能 130
第四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 130
第一节 涎腺的解剖学 131
第四章 涎腺 131
第二节 涎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132
二、小涎腺 134
一、大涎腺 134
第三节 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征 134
第四节 涎腺的生理生化 135
第六节 涎腺的功能 136
第五节 涎腺的增龄变化 136
二、关节窝和关节结节 138
一、骨组织 138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 138
第一节 概述 138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结构 138
六、滑膜 139
五、关节韧带 139
三、关节盘 139
四、关节囊 139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40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的临床特征 140
七、颞下颌关节的血管与神经分布 140
二、牙胚的形成与发育 141
一、牙板的发生 141
第六章 牙齿的发育 141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及发育 141
一、冠部牙体组织的形成 143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 143
二、牙根的形成和牙周组织的发育 144
二、乳恒牙交替 146
一、牙齿的萌出 146
第三节 牙齿的萌出与替换 146
参考文献 147
四、牙齿发育与内外环境的关系 147
三、牙齿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147
第四篇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 主编 皮昕 刘松筠 149
概述 151
一、颌面部分区及表面标志 152
第二节 颌面部表面形态 152
第一章 颌面部表面解剖 152
第一节 概述 152
二、比例及其他关系 153
三、对称 154
五、协调 155
四、美容角 155
一、部位记录法 156
第一节 牙的分类及临床牙位记录 156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 156
三、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157
二、通用编号系统 157
第三节 牙体解剖应用名词和解剖标志 158
第二节 牙的组成部分 158
一、恒牙外形 160
第四节 牙体外部形态 160
二、乳牙外形 168
三、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 171
一、髓腔概述 172
第五节 牙髓腔解剖 172
四、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72
二、恒牙髓腔形态 174
三、乳牙髓腔形态 178
一、上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180
第一节 上颌骨、下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180
第三章 上颌及下颌的应用解剖 180
二、下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 181
一、上颌骨的肌附丽 182
第二节 上颌骨及下颌骨的肌附丽 182
二、下颌骨的肌附丽 183
二、静脉 184
一、动脉 184
第三节 上颌及下颌的血管 184
一、上颌的神经支配 185
第五节 上颌及下颌的神经支配 185
第四节 上颌及下颌的淋巴引流 185
一、上颌的淋巴引流 185
二、下颌的淋巴引流 185
二、下颌的神经支配 186
第六节 上、下颌解剖的临床意义 187
一、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 189
第二节 腮腺的应用解剖 189
第四章 腮腺咬肌区的应用解剖 189
第一节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表面标志及层次 189
六、腮腺的血管和神经 190
五、腮腺区的淋巴引流 190
二、腮腺的分叶 190
三、腮腺筋膜 190
四、腮腺导管 190
三、面神经与腮腺 191
二、面神经的分支 191
第三节 面神经 191
一、面神经干 191
一、腮腺内的主要血管神经 192
第四节 腮腺与其他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192
第五节 腮腺咬肌区解剖与临床关系 193
四、咬肌 193
二、腮腺边缘走出的结构 193
三、腮腺深叶深面的毗邻 193
一、颞下颌关节窝及关节结节 195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的构成 195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 195
三、关节盘 196
二、髁状突 196
五、韧带 198
四、关节囊和关节腔 198
第四节 ?型与颞下颌关节 199
第三节 神经分布 199
第二节 血液供应 199
第七节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与下颌运动 200
第六节 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200
第五节 翼外肌上头与颞下颌关节 200
第八节 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 202
第二节 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 203
第一节 口腔的境界和分部 203
第六章 口腔应用解剖 203
第三节 唇 204
第四节 颊 205
一、腭的形态 206
第六节 腭 206
第五节 牙龈 206
一、舌的形态 208
第七节 舌 208
二、腭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支配 208
二、舌肌 209
四、舌动脉和舌静脉 211
三、舌的腺体 211
六、舌的神经支配 212
五、舌的淋巴回流 212
第八节 舌下区 213
第九节 咽 214
第二节 颊间隙 216
第一节 眶下间隙 216
第七章 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通连 216
第三节 咬肌间隙 217
第六节 颞间隙 218
第五节 颞下间隙 218
第四节 翼颌间隙 218
第十节 舌下间隙 219
第九节 翼腭间隙 219
第七节 腮腺间隙 219
第八节 咽旁间隙 219
第十四节 内脏周围间隙 220
第十三节 颏下间隙 220
第十一节 舌深部间隙 220
第十二节 颌下间隙 220
二、颈部的体表标志 222
一、颈部的范围及分区 222
第八章 颈前外侧区应用解剖 222
第一节 颈前外侧区的范围及分区 222
第二节 颈前外侧区的肌肉 223
一、颈部动脉 224
第三节 颈前外侧区的动脉和静脉 224
二、颈部静脉 225
第四节 颈部淋巴、胸导管及淋巴导管 227
第五节 颈部神经 228
一、颌下三角 230
第六节 颈前外侧区主要分区的解剖 230
三、胸锁乳突肌区 231
二、颈动脉三角 231
四、颈后三角 232
五、气管颈段 233
第七节 颈前外侧区解剖的临床意义 234
一、额、顶、枕区 235
第一节 颅顶 235
第九章 与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应用解剖 235
二、颞区 237
一、颅底内面 238
第二节 颅底 238
二、颅底外面 240
参考文献 241
第五篇 口腔生理学 主编 王惠芸 易新竹 243
第二节 牙排列的生理规律 245
二、牙根的固位形态 245
第一章 牙体形态、牙的排列、上下颌牙咬合接触的生理 245
第一节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245
一、牙冠的功能形态 245
一、咬合接触点计数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差别 246
第三节 正中?与牙尖交错? 246
二、颞颌关节、颌面肌、咬合的生物学杠杆 247
四、前牙超覆?的生理范围 248
三、?的关键——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 248
六、颅颌系统各部对称和谐调的生理意义 249
五、牙尖交错?与颞颌关节 249
一、咀嚼肌 250
第一节 解剖生理 250
第二章 颅颌系统的肌生理 250
四、胸锁乳突肌及颈后肌 251
三、舌骨下肌群 251
二、舌骨上肌群 251
第二节 神经生理 252
一、咀嚼的本体感受 253
二、颅颌系统的反射活动 255
第三节 肌电生理 257
一、肌电原理 257
三、神经的交互分布及交互支配 257
三、正常肌电图 258
二、记录装置与方法 258
四、高电位及肌电静息期 259
第一节 髁突的位置 260
第三章 颞颌关节的生理 260
第三节 关节间隙、关节内压与咬合垂直距离 261
第二节 盘突一体及其生理意义 261
二、下颌体部的位置和运动 262
一、颞颌关节的位置和运动 262
第四节 髁上组织的特性与TMJ的终生改建 262
第五节 颞颌关节的运动与下颌体部的运动 262
第七节 颞颌关节与颌肌功能 263
第六节 颞颌关节与牙尖交错? 263
三、前伸咬合运动 263
四、侧?运动 263
第八节 颞颌关节功能正常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264
一、牙尖交错位 265
第一节 下颌骨的三个基本颌位 265
第四章 颌位 265
三、下颌后退接触位 266
二、下颌姿势位 266
一、牙尖交错?与牙尖交错位 267
第二节 ?与颌位 267
二、肌接触位的咬合接触 269
第三节 颌位与肌功能 270
三、下颌后退接触位与正中关系? 270
第四节 颌位与颞颌关节 271
第一节 张闭口运动 272
第五章 下颌生理运动 272
第三节 咀嚼运动 273
第二节 下颌边缘运动 273
第四节 咬合运动 274
一、开口反射 275
第六节 下颌反射 275
第五节 颞颌关节的运动 275
一、颞颌关节固有的运动 275
二、髁道斜度 275
第八节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 276
第七节 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276
二、闭口反射 276
第九节 下颌副功能运动 277
第三节 腭的功能 278
第二节 颊的功能 278
第六章 口腔诸器官的功能 278
第一节 唇的功能 278
第五节 口腔的功能 279
第四节 舌的功能 279
第二节 咀嚼运动 280
第一节 咀嚼的定义与生理意义 280
第七章 咀嚼 280
第三节 咀嚼的生物力 283
第五节 咀嚼的神经结构与机制 284
第四节 咀嚼效率 284
第二节 吞咽 287
第一节 吸吮 287
第八章 吸吮、吞咽、呕吐 287
第三节 呕吐 288
第一节 言语 290
第九章 言语、表情 290
第二节 表情 292
第一节 概述 294
第十章 口腔感觉 294
第二节 牙的感觉 295
第三节 口腔粘膜的感觉 296
第四节 下颌与舌的深部感觉 298
第五节 味觉 299
第二节 唾液的作用 302
第一节 唾液的性状 302
第十一章 唾液、唾液腺 302
二、唾液的分泌量与速度 303
一、唾液腺的位置与结构 303
第三节 唾液的分泌 303
三、唾液分泌的神经机制 304
第四节 唾液的形成与唾液腺的代谢 305
参考文献 306
第五节 口腔疾病与唾液 306
第六篇 口腔病理学 主编 周志瑜 307
三、显微镜观察、诊断及一些辅助性技术的应用 309
二、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处理和制片 309
第一章 病理检验的任务和操作方法 309
第一节 病理检验的任务、临床意义和口腔病理诊断范围 309
第二节 活体组织检查的操作方法 309
一、怎样选切活体组织 309
第三节 针吸细胞学诊断 310
四、冰冻切片 310
一、基本病理改变 312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 312
第二章 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疾病 312
二、常见口腔粘膜病的病理改变 313
第二节 表皮肿瘤及相关病变 325
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性病变 329
第三节 口咽部其他肿瘤和瘤样病变 329
二、口咽部其他肿瘤 331
第三节 涎腺肿瘤 336
第二节 涎腺炎症 336
第三章 涎腺疾病 336
第一节 涎腺发育异常 336
一、涎腺肿瘤分类 337
二、涎腺上皮源性良性肿瘤 338
三、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343
四、非上皮性肿瘤 352
第四节 涎腺非肿瘤性病变 353
五、不能分类的肿瘤 353
第一节 炎性病变 356
第四章 颌骨疾病 356
第二节 瘤样病变 358
第三节 颌面骨纤维骨病变 359
第四节 牙源性肿瘤 366
一、良性肿瘤 367
二、恶性肿瘤 377
第五节 发育性牙源性囊肿 382
三、病毒性疾病 385
二、放线菌病 385
第五章 颌面颈部常见其他疾病 385
第一节 皮肤感染性疾病 385
一、结核病 385
第二节 皮肤肿瘤和瘤样病变 387
一、黑色素细胞痣 392
第三节 黑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 392
六、恶性黑色素瘤 393
五、良性幼年性黑色素瘤 393
二、先天性色素痣 393
三、蓝痣 393
四、单纯雀斑样痣 393
一、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 395
第四节 淋巴组织疾病 395
二、恶性淋巴瘤 397
第五节 囊肿 402
三、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402
参考文献 403
第七篇 口腔微生物学 主编 刘正 407
第一节 口腔正常菌丛的建立和演化 409
第一章 口腔正常菌丛和口腔生态系 409
第二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决定因素 410
二、牙菌斑的形成 415
一、生物膜和牙菌斑 415
第二章 牙菌斑 415
第一节 牙菌斑的形成和成分 415
三、牙菌斑的成分 416
一、口腔G+球菌 417
第三节 牙菌斑中主要微生物 417
第二节 牙菌斑的分类 417
二、口腔G-球菌 421
三、口腔G+杆菌 422
四、口腔G-杆菌 425
五、口腔其他微生物群 427
二、致龋菌的致龋生物学特性 430
一、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 430
第三章 口腔微生物和口腔疾病 430
第一节 龋病 430
三、主要致龋菌 432
四、人类不同类型龋损中的相关微生物 439
五、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龋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 440
第二节 牙周病 442
一、菌斑细菌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 443
二、各型牙周病的微生物特征 447
二、牙髓和根尖周感染的途径 451
一、微生物在牙髓和根尖周病中的作用 451
第三节 牙髓和根尖周病 451
三、牙髓和根管感染 452
四、牙髓和根管感染的机制 453
一、口腔粘膜感染 454
第四节 口腔粘膜感染 454
五、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中的微生物学观念 454
二、全身细菌感染在口腔中的表现 455
二、口腔细菌感染的全身并发症 456
一、口腔菌丛的致病性 456
第五节 口腔细菌引发的全身疾病 456
三、病灶感染 457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 458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 458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 459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61
参考文献 464
第八篇 口腔生态学 主编 周学东 467
二、口腔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469
一、口腔生态学定义 469
第一章 口腔生态学基础 469
第一节 概述 469
一、口腔生态区 470
第二节 口腔生态学的组成 470
三、口腔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70
二、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特点 472
三、口腔生态环境的特点 473
二、唾液的作用 474
一、细菌间相互作用 474
第三节 影响口腔生态环境的因素 474
四、粘附是重要的生态决定因子 475
三、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475
一、粘附和定植 477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 477
第二章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 477
二、营养和生长率 478
三、细菌间的相互关系 479
一、唾液菌群 481
第二节 不同口腔生态区的微生物生态学 481
第三节 牙周生态系 482
四、粘膜菌群 482
二、牙菌斑菌群 482
三、牙周菌群 482
二、牙周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483
一、组成 483
三、牙周病与生态失调 484
一、获得性膜形成的生态特点 485
第一节 牙菌斑生态系 485
第三章 牙菌斑生态学 485
二、细菌的粘附和聚集 486
四、致龋菌斑的生态学特征 487
三、牙菌斑的成熟 487
二、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 488
一、菌斑内微生物的物质代谢 488
第二节 牙菌斑代谢活动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 488
三、代谢产物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 489
二、微生物相互作用 490
一、牙面微环境 490
第三节 牙菌斑生态平衡的调节 490
五、唾液的作用 491
四、碳水化合物 491
三、氢离子浓度 491
六、氟化物 492
三、信息流 494
二、物质流 494
第四章 口腔生态动力学 494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的动力学基础 494
一、能量流 494
二、口腔微生物的演替 495
一、口腔微生物的建立 495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建立及演替 495
二、口腔细菌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 496
一、口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496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96
三、细菌生长速率和生态因子的测定 497
四、微生物相互关系的测定 498
第四节 口腔细菌新种及分类位置变动 499
二、普氏菌属 500
一、卟啉单胞菌属 500
四、双歧杆菌属 501
三、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 501
五、优杆菌属 502
七、乳杆菌属 503
六、放线菌属 503
八、链球菌属 504
十、密螺旋体属 505
九、口腔金氏菌 505
一、义齿修复材料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07
第一节 义齿修复材料与口腔微生物 507
第五章 口腔义齿修复的生态学 507
三、修复材料与口腔微生态平衡 508
二、微生物在修复材料表面的定植 508
二、与龋病、牙周病的关系 509
一、对牙菌斑形成的影响 509
第二节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 509
四、戴用可摘局部义齿中的生态防治观点 510
三、戴用全口义齿对口腔微生态平衡的影响 510
二、修复体戴入对细菌定植的影响 511
一、牙体预备对细菌定植的影响 511
第三节 固定义齿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 511
第四节 种植义齿修复与口腔生态环境 512
一、种植体周的微生物学 512
二、口腔微生物在种植体周炎中的作用 513
三、种植体周炎的预防和治疗 514
二、口腔生态平衡的评价标准 516
一、定义 516
第六章 口腔疾病的生态防治 516
第一节 口腔生态平衡 516
三、影响口腔生态平衡的因素 517
二、口腔生态失调的评价标准 519
一、定义 519
第二节 口腔生态失调 519
二、生态防治的主要措施、途径和方法 521
一、生态防治的基本原则 521
三、口腔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 521
第三节 口腔疾病的生态防治 521
参考文献 522
第九篇 口腔生物化学 主编 周学东 523
一、无机成分 525
第一节 牙釉质的生物化学组成 525
第一章 牙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化学 525
二、蛋白质 527
三、其它成分 529
三、晶体学 530
二、密度、比重 530
四、表层牙釉质的化学组成特点 530
第二节 牙釉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530
一、硬度 530
第三节 影响牙釉质化学组成的因素 531
四、增龄性改变 531
二、有机成分 532
一、无机成分 532
第四节 牙本质、牙骨质生物化学 532
一、牙周组织中的胶原 533
第五节 牙周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 533
二、牙周组织中的蛋白多糖 534
一、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特征 535
第六节 口腔粘膜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 535
二、口腔粘膜基底膜的生物化学特性 538
三、口腔粘膜结缔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 539
一、无机成分 541
第一节 唾液的化学组成 541
第二章 唾液的生物化学 541
二、唾液蛋白质 542
三、唾液酶类 548
四、其他有机成分 549
第三节 唾液在维护口腔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550
四、保护作用 550
第二节 唾液的生物学作用 550
一、消化和味觉作用 550
二、清洁作用 550
三、缓冲作用 550
三、唾液碳水化合物清除率 551
二、在细菌吸附中的作用 551
一、对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51
二、年龄因素 552
一、不同腺体的分泌 552
第四节 影响唾液化学组成的因素 552
一、唾液与龋病 553
第五节 唾液与口腔疾病发生的关系 553
三、刺激性物质 553
四、血浆成分的影响 553
二、唾液与牙周病 554
二、全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555
一、口腔疾病的诊断 555
三、唾液与口腔粘膜病 555
第六节 唾液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的诊断学意义 555
四、激素水平的测定 556
三、药物的监测 556
四、特殊成分 557
三、有机成分 557
第三章 龈沟液的生物化学 557
第一节 龈沟液的化学组成 557
一、细胞成分 557
二、电解质 557
二、龈沟液在牙周病变活动性判断中的作用 559
一、龈沟液的抗菌防御功能 559
第二节 龈沟液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559
三、脂类物质 560
二、碳水化合物 560
第四章 牙菌斑的生物化学 560
第一节 牙菌斑的化学组成 560
一、蛋白质成分 560
一、糖代谢 561
第二节 牙菌斑的生物化学代谢 561
四、无机成分 561
二、氮源化合物代谢 569
二、菌斑-牙面间的矿物质交换 571
一、菌斑-唾液间的矿物质交换 571
三、菌斑代谢与菌斑pH 571
第三节 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 571
二、钙、磷在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574
一、钙、磷的吸收 574
第五章 生物矿化与钙、磷代谢 574
第一节 生物矿化的种类 574
一、生理性矿化 574
二、病理性矿化 574
三、再矿化 574
第二节 生物矿化的主要化学成分 574
一、生物矿化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 575
第三节 生物矿化与钙、磷代谢的关系 575
三、钙、磷代谢的调节 575
二、生物矿化的机制 576
三、生物体内的矿化过程 577
参考文献 578
第四节 牙釉质与牙本质的生物矿化过程 578
第十篇 口腔免疫学 主编 章锦才 581
一、唾液 583
第一节 理化屏障 583
第一章 口腔环境的免疫体系 583
三、口腔正常菌群的保护作用 584
二、口腔粘膜上皮的理化屏障作用 584
一、免疫细胞 585
第二节 免疫屏障作用 585
二、免疫球蛋白 586
三、抗体 589
二、粘膜免疫系统 589
第二章 龋病免疫学 589
第一节 免疫系统和龋病 589
一、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 589
一、龋病的非特异性免疫 590
第二节 龋病的抗感染免疫 590
四、抗原 590
二、龋病的特异性免疫 591
二、防龋疫苗的人工自动免疫研究 593
一、人类龋病免疫 593
第三节 龋病的免疫预防 593
三、人工被动免疫防龋 596
二、牙髓内淋巴管 598
一、牙髓防御细胞 598
第三章 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免疫 598
第一节 牙髓病的免疫 598
三、牙髓病的免疫应答 599
二、尖周病灶中的免疫活性细胞 600
一、根管内感染物质的抗原性 600
第二节 根尖周病的免疫 600
三、尖周病的免疫应答 601
四、尖周病的变态反应 602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关系 603
五、尖周炎的发病机制 603
二、IL-1及其受体拮抗剂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 604
一、细胞因子与牙髓病、尖周病的主要致病菌 604
四、IL-8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 606
三、IL-6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 606
七、细胞因子的网络作用 607
六、TGF-β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 607
五、TNF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 607
三、第三阶段:免疫反应阶段 609
二、第二阶段:急性炎症反应阶段 609
第四章 牙周病的免疫学 609
第一节 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宿主反应 609
一、第一阶段:牙龈上皮和血管成分反应阶段 609
一、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 610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牙周健康与病变中的作用 610
四、第四阶段:转归阶段 610
二、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吞噬细胞 611
一、诱导免疫反应的牙周致病菌的抗原特性 612
第三节 牙周炎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612
二、牙周病的局部和全身体液免疫及反应 614
三、牙周病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反应 615
第四节 免疫防治牙周病的可能性 616
三、今后的方向 617
二、被动免疫 617
一、主动免疫 617
一、超敏反应性口腔粘膜病 618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病理 618
第五章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学 618
二、抗感染免疫性口腔粘膜病 619
三、自身免疫性口腔粘膜病 620
四、免疫缺陷性口腔粘膜病 621
二、口腔粘膜病的免疫增强疗法 622
一、口腔粘膜病的免疫抑制疗法 622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治疗 622
四、口腔粘膜病的中药免疫疗法 623
三、口腔粘膜病的抗过敏疗法 623
一、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中存在着免疫反应的证据 624
第一节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基础 624
第六章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 624
三、抗肿瘤免疫的效应 625
二、肿瘤抗原 625
第二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 626
四、肿瘤的免疫监视及逃逸 626
第三节 口腔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627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627
一、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改变 627
一、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628
二、免疫效应细胞/IL-2对头颈部肿瘤的治疗 629
三、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630
四、基因重组抗体及优化抗体的抗癌治疗 632
第二节 移植抗原 633
第一节 移植的分类 633
第七章 口腔组织移植免疫学 633
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 634
一、移植免疫反应 634
第三节 移植免疫反应及类型 634
第五节 器官移植的进展 635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 635
参考文献 637
第十一篇 口腔分子生物学 主编 陈谦明 641
一、牙胚发育的启动阶段 643
第一节 牙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 643
第一章 牙胚发育及先天性唇腭裂的分子生物学 643
二、间充质凝聚区的形成和增殖 647
三、牙齿发育后期的基因调控 650
二、4p16区位的msx1基因 652
一、转化生长因子α 652
四、小结 652
第二节 唇腭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652
五、结论 653
四、唇腭裂中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653
三、17q21区位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 653
一、致龋性链球菌突变株分离 654
第一节 龋病微生物的分子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654
第二章 常见口腔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 654
二、口腔链球菌分子遗传学特性 655
三、口腔链球菌的分子克隆 658
二、实用性分子成分 663
一、总论 663
第二节 牙周厌氧菌的分子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663
五、放线菌 664
四、口腔类杆菌及紫质单胞菌 664
三、克隆及插入突变 664
七、类杆菌等位交换突变 665
六、放线杆菌 665
一、病毒DNA的结构与功能 666
第三节 单纯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666
八、诊断探针 666
二、病毒的复制 667
三、病毒蛋白质 668
四、病毒的潜伏感染 669
五、治疗HS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70
一、逆转录病毒 672
第二节 口腔癌与癌基因 672
第三章 人类口腔癌的分子生物学 672
第一节 概述 672
二、原癌基因 673
四、口腔癌与癌基因 674
三、癌基因的激活 674
一、实验性证据 676
第三节 口腔癌与肿瘤抑制基因 676
三、p53 677
二、肿瘤的形成 677
四、口腔癌与肿瘤抑制基因 679
二、DNA修复与癌 680
一、修复的生物学 680
五、口腔生长抑制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 680
第四节 DNA修复基因 680
一、在癌发生过程中的调节通路的改变 681
第五节 人类口腔癌的细胞遗传学 681
三、导致基因表达失调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682
二、由失调的基因表达引起的调节蛋白功能的改变 682
一、逆转录病毒 684
第二节 转基因体系 684
第四章 口腔疾病的基因治疗 684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基本流程 684
三、单纯疱疹病毒 686
二、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 686
第三节 启动子 687
五、非病毒性基因转导方法 687
四、牛痘病毒 687
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688
一、肿瘤的基因治疗 688
第四节 基因治疗的应用 688
一、口腔癌与癌前损害 689
第五节 口腔疾病的基因治疗 689
二、白色念珠菌感染 690
五、龋病学、牙周病学、粘膜病学中其他可开发的基因治疗 691
四、涉及唾液腺的基因治疗 691
三、涉及粘膜角化上皮细胞的基因治疗 691
第六节 基因治疗潜在的危险 692
第一节 典型的唾液腺基因的结构和表达 693
第五章 睡液蛋白分泌的分子调节 693
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694
二、血管紧张肽酶原 694
一、激肽释放酶 694
六、富酪蛋白 695
五、富谷蛋白 695
四、富脯蛋白 695
七、富组蛋白 696
九、α-淀粉酶 697
八、点蛋白 697
一、发育期唾液蛋白基因的调节 698
第二节 唾液基因表达的调节 698
十、腮腺分泌蛋白 698
二、胞外刺激时唾液蛋白基因的调节 699
一、整合素家族 701
第一节 细胞粘附分子的基本特征 701
第六章 细胞粘附分子与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 701
二、选择素家族 704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705
四、钙粘附素家族 706
五、CD44 707
六、细胞外基质分子 708
牙周组织疾病中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 714
第二节 口腔疾病与细胞粘附分子 714
第三节 细胞角蛋白的基本特征 715
一、细胞角蛋白的分类和结构 716
二、细胞角蛋白的基因结构 717
三、细胞角蛋白的表达部位和角蛋白抗体 718
四、口腔粘膜上皮的角蛋白表达 721
参考文献 722
第十二篇 口腔生物力学 主编 赵云凤 725
二、口腔生物力学的发展 727
一、生物力学的发展 727
第一章 绪论 727
第一节 生物力学的发展 727
二、生物流体力学 730
一、生物固体力学 730
第二节 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 730
一、一般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731
第三节 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 731
三、生物材料力学 731
四、断裂力学 731
五、生物动力学 731
二、口腔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732
一、生物力学对医学的贡献 733
第四节 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733
二、生物力学对口腔医学的贡献 734
二、力的特征 736
一、力的概念 736
第二章 口腔生物力学的理论基础 736
第一节 力 736
三、几种常见的力 738
四、约束和约束力 739
一、载荷 740
第二节 外力、应力与应变 740
五、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740
二、应力 741
三、应变 742
四、应力应变关系 743
一、拉伸和压缩 744
第三节 材料的基本变形 744
二、剪切 745
三、弯曲 746
四、扭转 749
五、组合变形 750
一、应力松弛 751
第四节 粘弹性物质 751
三、弹性滞后 753
二、蠕变 753
二、牙釉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 755
一、牙本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 755
第三章 牙体组织生物力学 755
第一节 牙体组织的基本力学性质 755
一、牙体组织的各向异性弹性常数 756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各向异性性质 756
三、牙体组织的剪切力学性质 756
四、温度与牙体组织力学性质的关系 756
一、牙齿断裂功 757
第三节 牙体组织的断裂力学性质 757
二、实验方法 757
四、牙齿断裂过程的电子断口分析 758
三、温度对牙齿断裂力学性质的影响 758
二、牙齿的断裂韧性 758
五、牙齿的自然断裂 759
第一节 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760
第四章 牙周组织生物力学 760
二、牙槽骨和下颌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 761
一、牙周膜的拉伸和压缩性质 761
第二节 牙周组织的基本力学性质 761
一、下颌骨的各向异性性质 762
第三节 下颌骨和牙槽骨的各向异性性质 762
二、牙槽骨的各向异性性质 763
第五节 应力应变与牙周膜细胞代谢 764
二、下颌骨的断裂 764
第四节 下颌骨的强度及断裂 764
一、下颌骨的强度 764
一、颞下颌关节是负重关节 766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负重的生物力学 766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 766
三、颞下颌关节对应力的反应 767
二、?型对髁状突受力的影响 767
四、颞下颌关节负重的理论分析 768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 769
二、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 770
一、关节软骨的结构、生化和代谢 770
三、关节软骨的润滑和磨损 771
一、颞下颌关节盘的形态、组成和结构 772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 772
四、关节软骨变性的生物力学 772
二、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 773
一、软组织的力学特性 775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软组织的生物力学 775
三、颞下颌关节盘内部构筑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775
三、影响软组织力学性能的有关因素 776
二、胶原类组织的生物力学 776
四、颞下颌韧带(含关节囊)的生物力学 777
五、颞下颌关节盘后附着的生物力学 779
第五节 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生物力学考虑 781
二、嵌体的固位力 782
一、牙体组织切割时的应力 782
第六章 固定修复生物力学 782
第一节 嵌体的生物力学 782
一、全瓷冠和金瓷冠 783
第二节 冠的生物力学 783
一、固定桥表面应力分析 784
第三节 固定义齿的生物力学 784
二、核桩冠 784
三、固定桥基牙牙周组织的应力分析 785
二、固定桥基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析 785
一、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力学 786
第一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生物力学 786
第七章 可摘义齿生物力学 786
二、可摘局部义齿功能的恢复 788
三、保留天然牙牙根对可摘义齿修复的力学意义 789
四、义齿基托折断的力学分析 790
一、全口义齿的固位力 791
第二节 全口义齿的生物力学 791
五、摘戴可摘局部义齿的力学 791
三、全口义齿咀嚼功能的恢复 793
二、全口义齿功能时的应力分布 793
四、全口义齿基托折断的力学分析 794
一、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 795
第一节 牙移动的生物力学 795
第八章 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 795
二、牙移动的生物力学 796
二、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 804
一、骨的生物力学 804
第二节 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 804
一、弹性材料 806
第三节 正畸材料力学 806
二、Edgewise系统锁槽设计的影响因素 809
二、人工种植牙修复中的力学问题 811
一、种植体与相邻组织的生物力学关系 811
第九章 口腔种植体的生物力学 811
第一节 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相容性 811
二、种植体-骨界面结构形成及特点 812
一、天然牙牙周组织的特点 812
第二节 种植体骨界面的连接形式及力学性质 812
一、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813
第三节 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力 813
三、种植体-骨界面的连接形式 813
二、人工种植牙设计的力学原则 814
一、人工种植牙的基本结构 814
二、界面结合力特点 814
第四节 人工种植牙系统设计的生物力学 814
二、上部结构的力学分析 815
一、上部结构 815
第五节 人工种植牙上部结构的力学分析 815
二、松牙的应力 817
一、牙齿松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变 817
第十章 牙周病矫治的生物力学 817
第一节 松牙的应力状况 817
一、牙周组织对力的反应 818
第二节 牙周病矫治的力学 818
一、矫治的原则 819
第三节 牙周病矫治器的设计 819
二、松牙的固定 819
三、矫治的效果 820
二、矫治器的设计 820
二、电阻应变仪 822
一、电阻应变片及其工作原理 822
第十一章 实验应力分析 822
第一节 电阻应变测量 822
附实验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 824
三、记录器 824
第二节 光弹性法 825
附实验2 电测法测量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825
第三节 全息干涉法 827
附实验3 光弹性实验方法观察 827
附实验4 用全息干涉法测量悬臂梁的挠度 828
第四节 激光散斑干涉法 829
附实验5 用激光散斑干涉法测量面内位移 830
一、有限元法基础 832
第一节 理论应力分析方法 832
第十二章 理论应力分析 832
二、有限元法 836
二、在牙体缺损修复应力研究中的应用 840
一、在牙体结构及其支持组织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840
第二节 有限元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840
五、在全口义齿修复后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841
四、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力学中的应用 841
三、在固定义齿修复力学中的应用 841
参考文献 842
八、在颅、颌系统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842
六、在种植体生物力学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 842
七、在正畸力学中的应用 842
第十三篇 口腔医学美学 主编 陈扬熙 845
二、美的基本形态和美学 847
一、美和美的本质 847
第一章 概述 847
第一节 美与美学 847
第二节 形式美及其主要规律 848
一、口腔医学美学的历史渊源 849
第三节 口腔医学与美学的结合 849
二、当代口腔医学美学在我国的发展 851
一、系统论美学对颜面审美的指导作用 854
第一节 颜面美的基本观察要素 854
第二章 颜面的审美基础 854
三、颜面部形态结构的静态观察 855
二、体像在颜面审美中的意义 855
一、微笑的形态学研究 860
第二节 微笑的审美 860
二、微笑的训练 862
三、微笑的软组织解剖基础 863
二、颜面活体测量法的要点 864
一、颜面活体测量的目的和观察重点 864
第三章 颜面审美的研究方法 864
第一节 颜面活体测量法 864
第二节 口腔模型测量法 867
三、X线头影测量法常用的测量点 868
二、头颅定位器达到的定位标准 868
第三节 面部照相测量法 868
一、面部照相测量的要求 868
二、面部照相测量的种类 868
三、面部照相测量法的测量点 868
第四节 X线头影测量法 868
一、X线头影测量法使用头颅定位器的意义 868
六、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 869
五、X线头影测量常用的角度 869
四、X线头影测量法常用的基准参考平面和轴 869
一、病人的心理类型及诊断 871
第一节 口腔病人的审美心理及治疗意识 871
第四章 审美与美育 871
二、病人治疗的心态表现 874
三、治疗对象的心理适应证 875
第二节 审美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876
一、审美的时代性 877
三、审美的社会性 878
二、审美的民族性 878
四、审美的共同性 879
一、医生自身素质的美育 880
第三节 医生的审美素质和修养 880
二、医生职业修养的美育 881
一、从美学角度看义齿的演变 885
第一节 口腔修复学中的审美 885
第五章 口腔医学中的审美 885
二、全口义齿修复美学 886
三、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美学 890
四、人造冠、固定桥修复美学 891
五、口腔修复的比色与选色 895
六、美学对口腔修复医师的要求 896
一、正畸治疗的目标 897
第二节 口腔正畸学中的审美 897
二、正常?及审美标准 898
三、正畸学中软、硬组织关系的审美 901
四、正畸常用的颜面审美方法 905
一、容貌美的解剖基础 912
第三节 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审美 912
二、牙-牙槽美容外科 915
三、颜面整复美容外科 917
第四节 口腔内科的审美 924
二、牙体硬组织疾病对审美的影响及防治 925
一、正常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态学 925
三、牙周组织疾病对审美的影响及防治 929
参考文献 932
第十四篇 口腔材料学 主编 陈治清 935
一、口腔材料学的发展简史 937
第一节 概述 937
第一章 总论 937
三、口腔材料的标准和标准化组织 938
二、口腔材料的分类 938
一、物理性能 939
第二节 材料的性能 939
二、机械性能 941
三、化学性能 944
四、生物性能 945
第三节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 947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947
第二章 口腔高分子概述 947
第一节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947
一、加聚反应 948
第四节 聚合反应 948
第六节 聚合物的生产 949
第五节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949
二、缩聚反应 949
第三节 口腔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951
第二节 口腔陶瓷材料的分类 951
第三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述 951
第一节 概述 951
二、口腔陶瓷制品的制备 952
一、口腔陶瓷材料的制备 952
第四节 口腔陶瓷材料及制品的制备 952
一、冷加工 954
第五节 金属的冷加工与热处理 954
第四章 口腔金属材料概述 954
第一节 金属的特性 954
第二节 金属的结构 954
第三节 金属的熔融与凝固 954
第四节 金属的形变 954
一、合金的结构 955
第七节 合金 955
二、热处理 955
第六节 金属的成形法 955
一、金属的腐蚀 956
第八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蚀 956
二、合金的性质 956
二、金属的防腐蚀 957
一、印模膏 958
第二节 非弹性印模材料 958
第五章 印模材料 958
第一节 概述 958
三、印模石膏 959
二、氧化锌-丁香酚印模材料 959
一、藻酸盐类印模材料 960
第三节 弹性印模材料 960
四、复制模型用印模材料 960
二、琼脂印模材料 962
四、硅橡胶印模材料 963
三、琼脂/藻酸盐印模体系 963
七、其他印模材料 965
六、聚醚橡胶印模材料 965
五、聚硫橡胶印模材料 965
一、熟石膏 967
第二节 石膏类模型材料 967
第六章 模型材料 967
第一节 概述 967
三、超硬石膏 969
二、人造石 969
一、概述 970
第四节 牙用蜡 970
四、特殊用途石膏 970
第三节 其他类的模型材料 970
一、金属电镀模型材料 970
二、环氧树脂模型材料 970
二、常用牙用蜡 971
一、组成 973
第一节 加热固化型基托树脂 973
第七章 义齿基托树脂 973
三、使用及热处理方法 974
二、聚合原理 974
四、热固化型基托树脂的性能 975
七、义齿基托树脂的注射成型法 977
六、义齿基托树脂微波热处理法 977
五、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977
三、性能 978
二、聚合原理 978
第二节 室温化学固化型义齿基托树脂 978
一、组成 978
二、性能特点 979
一、组成 979
四、应用 979
第三节 光固化义齿基托树脂 979
三、临床应用 980
三、常用塑料牙 981
二、性能 981
第八章 人工牙 981
第一节 塑料牙 981
一、概念及应用范围 981
五、制造工艺 982
四、性能 982
第二节 陶瓷牙 982
一、概念及应用范围 982
二、原料组成 982
三、种类 982
一、种类和组成 984
第二节 常规粉浆瓷材料 984
第九章 全瓷修复陶瓷材料 984
第一节 概述 984
二、性能 985
第三节 可切削陶瓷 986
三、工艺步骤 986
第五节 热压铸陶瓷 987
三、性能 987
第四节 渗透陶瓷 987
一、组成 987
二、制作工艺 987
三、性能 988
二、种类和组成 988
第六节 铸造陶瓷 988
一、概述 988
四、制作工艺 989
一、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的结合形式 991
第三节 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的结合 991
第十章 金属烤瓷材料 991
第一节 概念和应用范围 991
第二节 种类组成和性能 991
一、种类 991
二、组成 991
三、性能 991
三、工艺步骤 992
二、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结合的匹配 992
三、性能 994
二、组成 994
第十一章 种植陶瓷材料 994
第一节 概念和应用范围 994
第二节 种类和组成 994
一、种类 994
一、氧化铝陶瓷 995
第三节 生物惰性陶瓷类 995
第四节 生物功能性陶瓷 996
二、碳素陶瓷 996
第五节 生物可吸收性陶瓷 997
二、玻璃陶瓷 997
一、羟基磷灰石陶瓷 997
第七节 临床应用 998
三、材料力学性质与界面关系 998
第六节 材料与组织界面关系 998
一、材料组成结构与界面关系 998
二、材料表面状态与界面关系 998
二、陶瓷人工骨 999
一、陶瓷人工牙根种植体 999
第八节 研究应用趋势 1000
一、树脂基质 1002
第二节 组成 1002
第十二章 复合树脂 1002
第一节 种类 1002
三、引发体系 1003
二、无机填料 1003
一、物理性能 1004
第三节 性能 1004
四、阻聚剂 1004
五、其他助剂 1004
二、化学性能 1005
三、机械性能 1006
一、直接充填修复 1007
第四节 应用 1007
四、操作性能 1007
五、生物学性能 1007
二、修复体修复 1008
一、磷酸锌水门汀 1009
第二节 临床常用水门汀 1009
第十三章 水门汀 1009
第一节 种类 1009
三、氢氧化钙水门汀 1010
二、氧化锌丁香酚水门汀 1010
四、聚羧酸锌水门汀 1011
五、玻璃离子水门汀 1012
第二节 粘接原理 1015
二、粘接材料的应用类型 1015
第十四章 粘接材料 1015
第一节 种类 1015
一、粘接材料的种类 1015
一、牙体组织 1016
第三节 口腔组织环境的粘接特性 1016
一、粘接力的形成 1016
二、粘接过程的界面物理化学反应 1016
三、粘接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1016
一、牙釉质的表面处理 1017
第四节 表面处理技术 1017
二、口腔环境 1017
三、修复体的表面处理 1018
二、牙本质的表面处理 1018
三、骨粘接剂 1019
二、牙本质粘接剂 1019
第五节 常用粘接剂 1019
一、牙釉质粘接剂 1019
一、组成 1020
第六节 窝沟点隙封闭剂 1020
四、软组织粘接剂 1020
二、性能 1021
三、临床应用 1022
二、硅橡胶类义齿软衬材料 1023
一、丙烯酸酯类义齿软衬材料 1023
第十五章 义齿软衬材料及颌面缺损修复材料 1023
第一节 义齿软衬材料 1023
第二节 颌面缺损修复材料 1024
三、氢氧化钙糊剂 1025
二、根管糊剂 1025
第十六章 根管充填材料 1025
第一节 固体类根管充填材料 1025
一、牙胶尖 1025
二、银尖 1025
三、塑料尖 1025
第二节 糊剂类根管充填材料 1025
一、氧化锌丁香油根管充填材料 1025
二、性能 1026
一、组成 1026
第三节 液体根管充填材料 1026
一、组成 1027
第一节 银汞合金 1027
第十七章 银汞合金 1027
二、固化反应 1028
三、性能 1029
第二节 镓合金 1031
五、汞的污染与防护 1031
四、应用及注意事项 1031
二、性能 1033
一、组成 1033
第十八章 锻造合金 1033
第一节 锻造18-8铬镍不锈钢 1033
二、性能 1034
一、组成 1034
三、应用 1034
第二节 锻造镍铬合金 1034
一、组成 1034
二、性能 1034
三、应用 1034
第三节 锻造贵金属合金丝 1034
二、β-钛合金丝 1035
一、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 1035
三、应用 1035
第四节 锻造钴铬合金丝 1035
一、组成 1035
二、性能 1035
三、应用 1035
第五节 锻造钛合金丝 1035
一、铸造金合金 1036
第一节 贵金属铸造合金 1036
第十九章 铸造合金 1036
二、铸造银合金 1037
一、铸造铬镍不锈钢 1038
第二节 非贵金属铸造合金 1038
二、铸造钴铬合金 1039
四、铸造钛及钛合金 1041
三、铸造铜基合金 1041
第三节 金属烤瓷合金 1042
二、非贵金属烤瓷合金 1043
一、贵金属烤瓷合金 1043
四、合金与烤瓷的结合 1044
三、烤瓷合金的表面处理 1044
一、焊接合金 1045
第四节 焊接与其他合金 1045
二、其他合金 1046
二、固定矫治器用金属制品 1048
一、活动矫治器用金属制品 1048
第二十章 常用金属制品 1048
第一节 正畸用金属制品 1048
一、桩冠修复用成品根桩 1049
第四节 义齿修复用金属制品 1049
第二节 牙体修复用金属制品 1049
一、固位钉类型 1049
二、固位钉的作用 1049
第三节 颌面外科用金属制品 1049
一、带钩夹弓夹板 1049
二、内固定接骨板 1049
三、金属种植体 1050
二、锻造合金制品 1050
四、附着体 1051
一、组成 1052
第二节 中低熔合金铸造包埋材料 1052
第二十一章 包埋材料 1052
第一节 概述 1052
二、性能 1053
一、磷酸盐包埋材料 1054
第三节 高熔合金铸造包埋材料 1054
第五节 铸钛用包埋材料 1055
第四节 模型包埋材料 1055
二、硅胶包埋材料 1055
三、切削、研磨材料的种类及性能 1057
二、切削及研磨材料的特性 1057
第二十二章 口腔辅助材料 1057
第一节 切削和研磨材料 1057
一、切削与研磨的特点 1057
一、分离剂 1058
第二节 分离剂和清洁材料 1058
二、清洁材料 1059
一、咬合调整材料 1060
第四节 其他辅助材料 1060
第三节 义齿稳定材料 1060
一、组成 1060
二、性能 1060
三、应用 1060
参考文献 1061
三、保健材料 1061
二、压接赋形材料 1061
第十五篇 口腔药物学 主编 曾光明 1063
第三节 合理用药 1065
第二节 口腔疾病的用药特点 1065
第一章 总论 1065
第一节 口腔药物学的内涵 1065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066
一、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 1066
二、临床常用剂型 1067
一、药物剂型的发展 1067
第四节 剂型 1067
三、控释剂型 1068
一、青霉素类 1070
第一节 抗生素 1070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物 1070
二、头孢菌素类 1071
四、氨基糖苷类 1073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 1073
五、四环素类 1074
六、大环内酯类 1075
一、磺胺类药物 1076
第二节 合成抗菌药物 1076
二、喹诺酮类 1077
一、制霉菌素 1078
第三节 抗真菌药 1078
三、硝基咪唑类 1078
一、阿昔洛维 1079
第四节 抗病毒药 1079
二、氟康唑 1079
三、碘苷 1080
二、利巴韦林 1080
一、哌替啶 1081
第一节 镇痛药 1081
第三章 镇痛药物 1081
一、布洛芬 1082
第二节 抗炎镇痛药 1082
二、阿法罗定 1082
三、布桂嗪 1082
三、双氯芬酸钠 1083
二、吲哚美辛 1083
二、苯妥英钠 1084
一、卡马西平 1084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物 1084
第四章 局部麻醉药 1086
二、利多卡因 1087
一、普鲁卡因 1087
第一节 组织浸润及神经干阻滞局部麻醉药 1087
四、丙胺卡因 1088
三、布比卡因 1088
二、达克罗宁 1089
一、丁卡因 1089
五、阿替卡因 108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新闻走向科学》吴勤如著 1992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科学令人如此开怀 电磁的魔力》纸上魔方 2017
- 《环境科学专业化学类实验教程》王刚编著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