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德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040006197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目录

目 录 1

编者的话 1

导言 1

一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对象 1

二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分期 4

三 讲授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课程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8

第二节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 10

六举借外债与内债 10

四 几项具体的建议 13

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剧变(1842—1894) 16

第一节 中外经济关系的新格局 16

一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与矛盾 16

二 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与清政府的对策 18

三 中外贸易关系与鸦片走私 21

第二节 中外贸易的新环境与新状况 23

一 对外贸易自主权的丧失 23

二 被动开放后中外贸易的发展 27

第二章 国内商业和金融的变化(1842—1894) 3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商业和货币经营业 34

一 狭隘的国内市场 34

二 前资本主义的商业和货币经营业 35

一 商业的变化 38

第二节 《南京条约》签订后商业和金融的变化 38

三 商人支配生产的几种形式 38

二 金融的变化 43

三 商业行会的重建和作用 46

第三节 清政府和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 47

一 清政府的商业政策 47

二 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 48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封建土地制度 51

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在震荡中的演变 51

第三章 在外力侵入和人民武装起义冲击下农村经济的剧烈震荡(1842—1894) 51

二人民武装起义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冲击 55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村自然经济状况 58

一鸦片战争前后传统农业的成就 58

二19世纪后半期农业生产的衰落和缓慢恢复 60

三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60

二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6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后的手工业发展水平 67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手工业概况 67

第四章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开始(1842—1894) 67

三鸦片战争后手工业的变化 72

第二节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交企业 74

一鸦片战争后非法设立的外资工交企业 74

二 早期外资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77

一中国近代化思考的序幕 80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 80

二在洋务活动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82

三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 87

(1842—1894) 93

第一节财政支出项目增加与支出规模扩大 93

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支制度与状况 93

第五章 清政府财政性质的变化及财权的外移与下移 93

二鸦片战争后支出项目的增加 96

三19世纪50—70年代的财政危机 98

一田赋附加与漕粮改折 100

二海关税收与常关税收 101

三兴办厘金 102

四推广捐例 104

五发行纸币与大钱 106

第六章世界经济剧变引起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化 111

(1895—1927) 111

第一节中国从一般附属国经济转变为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的契机 111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 111

二列强创造在华投资环境的暴行 112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形成与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财政 115

一外国在华的产业投资与国民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形成 115

二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财政 119

第七章近代工业与交通发展的两次浪潮(1895—1927) 126

第一节近代工矿交通业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126

—1895—1913年外资扩展所引起的反响 126

二近代工矿交通业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130

一私人资本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136

第二节近代工矿交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136

二私人资本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 139

三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 143

第八章外资支配下的中国贸易(1895—1927) 148

第一节外资控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148

一外资进一步控制中国对外贸易 148

二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入超的上升 150

三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 151

第二节迅速发展的国内商业 152

一国内商业的持续发展 152

二私人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 154

三外国商业资本在市场的优势地位 157

第九章 外国在华金融资本的扩展与中国金融机构近代化的开始(1895—1927) 160

第一节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展 160

一增设银行 160

二外资银行的侵略功能 161

三外资银行就地增资的手段与控制中国金融业 165

四外资银行团 169

第二节中国金融机构近代化的开始 170

一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170

二票号的衰落与钱庄的发展 175

三紊乱的金融市场 178

第十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向农村渗透(1895—1927) 182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增长 182

一封建土地关系在持续中的一些变化 182

二封建剥削制度对近代化的阻碍 184

一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186

三农业生产缓慢的增长 187

第二节农村自然经济的继续解体与农业中资本主义成分的出现 189

二耕织结合的继续变化 192

三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 193

第一节国民政府的财政制度与收支状况 193

第十一章国民政府财政制度与国家金融资本体系的建立 198

(1927—1937) 198

一国民政府的财政制度 198

二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的本质 200

第二节国家金融资本体系的建立 201

一国家金融垄断机构的建立 201

二国家银行对私人银行的控制 203

三国家银行和外国银行的关系 204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5

一废两改元 205

二法币政策 206

一海关制度改革与税则的变化 210

第十二章世界经济大危机前后的中外经济关系(1927—1937) 210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 210

二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212

三 国际收支中的对外贸易平衡问题 214

第二节外国在华投资 216

一外国投资激增 216

二外资在中国产业中的比重 217

三外国对国民政府的贷款和金融业投资的增加 219

第十三章城乡间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变化(1927—1937) 222

第一节商业网和商品流通的主要变化 222

一商业的曲折发展 222

二商业网中的各层次 224

三城乡间商品流通的变化 226

一金融网中各种借贷资本 229

第二节金融网与货币流通的主要变化 229

二城乡货币流通的变化 231

第十四章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高峰(1927—1937) 234

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及其局限性 234

一私人资本主义工矿业发展的原因 234

二私人资本主义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36

三国民政府经营的工业与交通运输业 240

四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 241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 242

一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243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245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249

四 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与特点 251

第一节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各种方案和国民政府的农村政策 255

一 乡村建设、改革的实质和失败 255

第十五章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下的农村经济(1927—1937) 255

二 国民政府的农村政策 256

第二节中国农村经济的残破 260

一坎坷道路上难以前进的农业 260

二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下农民经济的恶化 262

三 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 266

第十六章国统区的战时经济(1937—1945) 270

第一节国统区的战时经济体制 270

一经济机构的调整 270

二战时经济政策 272

第二节以大后方为中心的国统区经济概况 282

一工农业生产 282

二商业投机的猖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287

一1945—1946年的经济形势 291

第一节1945—1946年的经济形势与中美经济关系 291

第十七章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1946—1949) 291

二中美经济关系 292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的膨胀 296

一国民政府接收敌伪财产 296

二国家资本的膨胀与高度垄断 297

第三节国统区国民经济的崩溃 298

一流通阻塞 298

二生产瘫痪 302

三人民生活极端恶化 304

第十八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变化(1842—1949) 307

第一节多民族统一的国民经济 307

一族别、人口和分布状况 307

二多民族统一的国民经济 310

二渔猎经济 311

一采集经济 311

第二节多种谋取生活资料方式的并存 311

三畜牧经济 312

四农业经济 313

五手工业经济 314

第三节多种交换形态的并存 315

一简单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315

二一般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316

三货币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316

第四节多种经济形态的并存 318

一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形态 318

二处于奴隶制阶段的形态 321

三封建领主制的形态 323

四封建地主制的形态 326

一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多层次和不完整状态 329

第五节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在近代急剧变化的原因 329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331

三汉族封建地主经济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335

第十九章近代中国领土上殖民地经济的产生和演变 339

(1842—1949) 339

第一节香港澳门的殖民地经济(1842—1949) 339

一香港经济的发展 339

二澳门经济发展概况 344

第二节 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经济(1895—1945) 346

一 日本占领初期为独占与开发台湾资源采取的主要措施 346

二 日本资本在台湾的独占地位及其对台湾资源的开发与掠夺 350

三台湾经济的战时化及其崩溃 355

第三节日本占领时期的东北经济(1931—1945) 358

一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 358

二为战争服务的工矿交通运输业的畸形膨胀 359

三农业的衰落 361

四金融业的统制 363

五统制对外贸易 363

第四节 日本占领的关内地区的经济(1937—1945) 365

一工业遭到的破坏与畸形发展 365

二 日本掠夺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与各阶层经济状况普遍下降 368

三 日本对关内占领区贸易的垄断和掠夺 370

四 日本对关内占领区的财政、金融搜刮 372

第二十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927—1949) 376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27—1937) 376

一 土地革命与农业生产 376

二财政与金融 381

三工业与商业 382

一减租减息与农业生产 385

第二节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1937—1945) 385

二财政金融与机关部队的大生产运动 387

三工业与商业 391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1945—1949) 394

一土地改革的开展与农村劳动互助合作组织的推广 394

二没收国家垄断资本与保护私营工商业 396

三财政金融的逐步统一 399

结束语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 404

一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性 404

二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407

四 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 413

五经济形态的过渡性 415

后记 419

三对帝国主义经济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