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建忠主编;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455460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汇集了权威专家、权威机构、权威媒体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评述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区域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新问题。这里囊括的100名中国理论界著名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并继续成为中国入世后参与全球化竞争中的航标。他们是旁观者,因而他们保持着特有的冷静和睿智。
《观点中国 影响中国经济决策100名专家前沿观点》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重在调控 1

吴敬琏 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1

吴敬琏 扩张性财政政策作用正在减弱 2

吴敬琏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逐步淡出 2

吴敬琏 冷静看待“一枝独秀” 3

吴敬琏 财政启动的主导作用将被取代 4

吴敬琏 经济出现转机更要加紧推进改革 6

厉以宁 经济出现重要转折不等于已经全面好转 6

厉经宁 当前量大危险是失业 7

戴园晨 双手反对公务员再加薪 7

林毅夫 实施发展战略切勿盲目赶超 8

刘国光 积极财政政策再实行两年是可行的 9

刘国光 宏观调控应实行稳定性政策 10

王东京 扩大内需有三张药方可用 11

胡鞍钢 不宜用减税来刺激经济 12

戴园晨 没有消费推动的经济是短命的 13

赵晓 谨防局部性结构性财政危机 13

丁宁宁 中国经济高增长阶段并未过去 14

刘光溪 入世将使中国由改革促开放转向开放促改革 15

宋国青 中国将面临一个长期疲软的经济 16

刘遵义 扩大内需须先破除地方保护 16

钟伟 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隐现 17

钟伟 中国经济当正视“后危机”的战略困局 18

魏杰 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 19

宫希魁 提“以胀治缩”要慎 21

周其仁 引进管制改革是当务之急 21

杨帆 启动内需要更换需求主体 22

陈淮 价格垄断没有出路 23

陈淮 扩大内需关键是要制度创新 25

陈淮 林兆木 扩大内需四条新思路 27

陈淮 治理通缩还要下猛药 28

高培勇 税收依存度值得关注 31

胡鞍钢 通缩是中国经济之大敌 32

胡鞍钢 应实行“通货非膨胀”政策 34

于祖尧 “消费社会”已成当今世界一大公害 35

林毅夫 创造就业机会取决于发展战略选择 36

刘福垣 中部起飞西部才能发展 38

刘国光 需求不足源于分配体制缺陷 39

陆百甫 我国宏观调控的十大经验教训 40

王梦奎 当前和“十五”期间须解决八大问题 42

魏杰 容许5--9%的通胀启动市场 43

杨帆 启动内需关键是以国债调动劳动积累 44

杨帆 只有继续大幅降低才能启动内需 45

张曙光 不能把通货紧缩归之为货币现象 45

胡鞍钢 经济发展必须从以GDP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 46

邱晓华 宏观调控的宏观环境已发生变化 48

王金南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9

第二章 国情问题挑战中国 51

胡鞍钢 腐败发展速度大大超过GNP增长速度 51

胡鞍钢 中国知识贫困差异明显 52

胡鞍钢 中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 53

胡鞍钢 我国面临“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 53

胡鞍钢 教育应成为就业“蓄水池” 55

胡鞍钢 建议实行最严厉的环保政策 56

胡鞍钢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类不安全” 57

茅于轼 开发区的发展方针需作大调整 58

吴敬琏 “权贵资本主义”危害严重 58

吴敬琏 信用制度建设需要多管齐下 59

吴敬琏 信用状况恶劣影响改革发展大局 60

孙立平 正视不同群体的矛盾要求 60

晓亮 非公有制经济呼唤修改宪法 61

桑玉成 财产申报更能遏制腐败 62

杨宜勇 “四非”特色的就业新格局 63

杨宜勇 中国最大危险是改革不彻底 65

周汉华 “国计民生”不能成为限制竞争的理由 65

周叔莲 不能胡乱套用私有化概念 66

王能讯 中国人力资源告别“物美价廉”时代 67

唐世平 中国“国家学习能力”问题值得关注 67

牛文元 换个标准看现代化 68

李成勋 应该确立“民生产业”新概念 69

丁宁宁 地区割据是一个危险 69

艾云航 吃饭始终要摆在首位 70

张树义 我国户籍制度还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 71

薛澜 应尽快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 71

张维迎 三种新垄断应引起关注 72

周光召 为科技界创造好的环境比给钱更重要 73

高尚全 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73

宫希魁 大家收入的增加还得靠大家 74

刘福坦 社会保障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75

樊纲 腐败的经济学原理 76

樊纲 现阶段还得依靠三个“低级”优势 80

陈准 不能给消费贴政治标签 81

陈准 应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 83

陈淮 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4

杨宜勇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五种表现 84

杨宜勇 妨碍共同致富的七大原因 85

刘仲藜 社保制度改革尚存四大问题 87

晓亮 民营化不等于私有化 88

魏杰 入世将给民营企业带来三大机遇 88

蔡昉 户藉改革突破需要“两个时机”和“三个条件” 89

周叔莲 关于可持续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 90

董辅礽 知识经济应有四层内涵 91

董辅礽 应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理解 92

孙立平 李强 防范社会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92

沈原 刘吉 今日中国最需要“经济元帅” 93

刘伟 庞大的改革费用如何筹集 93

王珏 实现三个定位才能共同富裕 94

魏加宁 我国人口政策面临挑战 95

钟朋荣 由国强民富转为民富国强 96

仲大军 中国需建立财产透明制 97

魏杰 目前刺激总需求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 97

周其仁 制度因素阻碍长期经济增长 98

王东京 “一把手”才应竞争上岗 99

李京文 不能把“可行性”变成“可批性” 100

第三章 体制改革还须加快 101

高尚全 民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101

高尚全 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102

吴敬琏 什么时候私企才能大规模配置资源 102

吴敬琏 市场行政化改革当务之急是平整企业家活动的场地 103

吴敬琏 改革的坎没有过 104

吴敬琏 要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 104

吴敬琏 经济改革的出路有二 105

吴敬琏 改革要避免“裙带资本主义” 107

吴敬琏 小心有人以保护改革为借口阻碍改革 107

杨启先 改革存在四个不平衡 108

樊纲 要用制度降低风险 109

樊纲 市场没有“杀机”效率缺乏动力 110

茅于轼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111

张曙光 推进市场化改革需政策体制联动 113

晓亮 管理不能代替改革 113

胡必亮 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动力之源 114

董辅礽 界定股市违规资金三标准 114

董辅礽 中国期货市场应该做大做强 115

董辅礽 改革不能操之过缓 116

周叔莲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能离开市场改革 116

迟福林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117

常修泽 张昌彩 “十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17

姚永玲 张曙光 资源应由市场分散配置 118

郭树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新主题 119

厉以宁 对外开放前应先对内开放 121

王珏 恢复劳动者个人财产权 122

王珏 国退民进是深层次改革的必然要求 123

卢现祥 从“质”的角度看我国市场化进程 123

第四章 国企改革重在创新 125

陈清泰 民企发展首要保护私人财产 125

陈清泰 制度创新须解四道难题 126

陈清泰 用一厂一策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127

陈清泰 国企要突出解决所有者到位问题 127

陈清泰 正确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 129

陈清泰 提“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特色”要谨慎 130

吴敬琏 职工持股不可能建立“主人翁感” 131

吴敬琏 现代企业制度要由“老板”建 132

张维迎 企业家是市场买卖出来的 133

张维迎 股东主导最有效率 134

张维迎 最重要的问题是选人问题 134

张维迎 垄断环境下生存的国企没有竞争力可言 135

张维迎 人才不是企业的真实竞争力 136

陈淮 “高加工度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目标 137

陈准 当今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138

陈淮 国有经济改组要有比“三年”更远的安排 139

曹远征 国有股减持不宜直接面向市场 140

樊纲 技术要新但成本要低 141

樊纲 竞争力的核心不是先进技术而是低成本 142

樊纲 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142

林毅夫 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 143

周其仁 谁是国有资产的最后所有者 143

周其仁 不流动不重组不死亡是国企不治之症 144

周期仁 产权改革要双管齐下 145

仲大军 国有企业每年浪费1万亿民间资本 146

张曙光 国有股减持:方式比价格更重要 146

曾湘泉 人力资源管理切忌搞成“人才运动” 148

董辅礽 脱困国企有可能再度“返困” 148

董辅礽 退出应是有序的、多样化的 149

王东京 债转股可能引发“转账”风险 150

王东京 看住国企班子要靠公司法 151

魏杰 国企的董事长是假的董事长 151

魏杰 产权清晰需法律和体制内在统一 152

杨启先 当前国企改革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152

高尚全 “债转股”应转出新机制 153

华民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卖比分好 154

第五章 西部开发亟须破题 157

温铁军 资源资本化是中西部发展的一个难题 157

李光山 民本经济是条成功之路 158

冼国明 地方政府尽快实施第三代引资政策 158

樊纲 要素流动与缩小地区差距 159

费孝通 关于开发西部人文资源的思考 159

高尚全 西部开发 体制创新是重中之重 160

胡鞍纲 西部开发三大原则 161

李荣融 西部开发 劣势行业要果断退出 161

李义平 西部开发应选择市场化模式 162

胡鞍钢 西部大开发政府应强化软件投资 162

经叔平 西部开发要发展非公经济 163

魏加宁 西部开发可沿江而上 164

钟明荣 西部需要特区 164

茅于轼 以开放的眼光开发西部 165

杜鹰 区域差距在结构 166

第六章 政府改革任重道远 167

高尚全 市场失灵要怪政府干预 167

高尚全 政府职能转变从“审批经济”改起 168

厉以宁 政企不分的五种结果 168

刘世军 社会转型与政府能力相关分析 169

刘世军 提升政府能力应该三管齐下 170

张维迎 政府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 171

易宪容 确立诚信法则首先从政府开始 172

张曙光 政府要建立公平竞争秩序 173

樊纲 入世归根结底是“政府入世” 173

范怛山 政府要变“为所欲为”为“为所必为” 174

潘岳 制度创新是衡量审批制改革的首要标准 175

徐显明 应以宪法固定化的十种权利 175

刘武俊 建构刚性责任行政机制 176

谢伏瞻 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要与机构改革相结合 177

尹翔硕 消除地方保护的根本办法是削权减利 178

陈东琪 政府角色是推进器更是组织者 179

周汉华 政府信息公开须解决六个问题 179

邵道生 “家长制”的复活酿造了腐败高峰 181

魏加宁 政府面临两个转变一个问题 181

茅于轼 政府官员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正义 182

樊纲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182

第七章 城市发展关系重大 184

刘福垣 城市化工作交给城建部门是片面的 184

茅天轼 城市发展离不开规模动力 185

刘维新 城市管理比城市建设更难 186

刘维新 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经济 186

刘维新 经营城市≈经营资本 187

杨启先 三种观念不利于城市发展 188

杨宜勇 要整体有序地实现城市化 189

仲大军 中国应当怎样城市化 189

仲大军 发展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190

仲大军 造城运动:中国的后经济运动 191

李钢 经营城市≠建设城市 192

陈为邦 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 193

潘云鹤 提高城市竞争力必须依靠文化内涵 194

李强 就业体制变迁加剧城市贫困 194

杨宜勇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被严重低估 195

邓寿鹏 努力弥合我国东西部数字鸿沟 196

诸大建 城市要从三次再生产中求效益 197

王振中 跨国公司是城市化助推器 198

沈立人 构筑人才高地关键在于地方优势 199

陈述彭 城市数字化离不开本土化 200

刘国光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西部大开发 200

杨宜勇 中国属于低度城市化国家 201

第八章 金融改革需渡难关 203

戴相龙 人民币利率仓促放开很危险 203

张五常 中国一定有金融中心 204

张维迎 资本市场重组“秀”还要做下去 205

吴晓求 中国将进入金融大爆炸时代 206

呈敬琏 狂吹股市泡沫不可能有助益 206

秦池江 金融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207

刘国光 今年应大力推动民间投资 207

厉以宁 独立董事制尚难发挥作用 208

韩志国 银行上市还是悠着点 209

厉以宁 引导民间投资 改善宏观环境 210

厉以宁 二板市场一定要开放 210

韩志国 股市暴跌不能全都怨“减持” 211

樊纲 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多层次体系 212

樊纲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缺“三大件” 213

王国刚 应从五个方面扶持民间投资 213

王国刚 金融数据要经得起推敲 214

巴曙松 金融改革应当以资本市场为主导 216

王巍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动向值得关注 216

樊纲 发展民间金融 推动金融改革 218

樊纲 发展非国有金融时机已到 219

樊纲 目前中国最缺少的是对资本的关怀 220

王国刚 创业板切忌政府干预 220

杨宜勇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地区发展基金 221

钟朋荣 转化储蓄为投资 221

谢平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八大挑战 222

林毅夫 中小银行应成为金融体系核心 223

张维迎 现行人事工资制度必须改变 224

李扬 学会在金融全球化下生存 225

第九章 三农问题让人头痛 226

厉以宁《承包法》酝酿土地制度第三次创新 226

费孝通 妙论“一点五产业” 227

陈锡文 土地流转必须先“动人”后“动地” 228

陈锡文 五大体制问题妨碍农民增收 228

陈锡文 农业实现承诺没有问题 229

厉以宁 农村城市化应是三个文明的统一 230

王梦奎 现代化落脚点在农村 230

周天勇 农业需要社会化服务 231

周天勇 加入WT0中国农业应做好五件事 232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石数鸟 233

宋洪远 农民减收不能归咎结构调整 233

牛文元 土地流转须满足五个条件 234

邱晓华 切实解决农民“买不起”的问题 235

朱林兴 城镇化进程中要维护农民权益 236

陈宜瑜 科技如何驱动新世纪的中国农业 237

温铁军“三农”问题应做三大调整 238

陈锡文 农业问题根在体制 238

樊纲 农业的根本出路:农民的非农产业化 239

韩俊 农业二次飞跃的现实选择 240

林毅夫 发起新农村运动 刺激消费要求 240

林毅夫 启动农村市场关键在基建 240

林毅夫 农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 241

陆百甫 乡企作用不可替代 241

韩俊 农业结构应如何调整 242

专家学者名录 245

编后记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