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经济论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
新经济论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

新经济论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绍森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40081792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
《新经济论 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目录

第一章 新经济的兴起 1

一、“新经济”溯源 1

二、新经济的内涵 4

三、美国新经济的主要表现 7

四、美国新经济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13

(一)传统经济周期理论难以解释新现象,新经济周期理论应运而生 13

(二)通货膨胀时代已经退居历史舞台的边缘,新通货膨胀理论层出不穷 16

(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面临危机,新经济增长理论领导潮流 19

五、从“知识产业”到“新经济” 21

(一)“知识产业”的出现 22

(二)“后工业社会”的提出 23

(三)“信息社会”的到来 24

(四)“知识经济”的确立 25

(五)“新经济”的兴起 27

一、高科技产业化--新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 29

第二章 新经济出现的原因 29

(一)透视高科技 30

(二)高科技产业化--托起新经济的世纪巨擎 41

二、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兴起的历史契机 49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49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50

(三)国际贸易欣欣向荣,为新经济搭建舞台 54

(四)国际金融空前活跃,为新经济注入活力 56

(五)跨国公司生机勃勃,为新经济开足马力 57

(六)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为新经济制定规则 62

三、政府政策引导--撬动新经济的有力杠杆 63

(一)谨慎合理的经济政策,为新经济保驾护航 63

(二)开放务实的科技政策,为新经济启动引擎 70

(三)放眼未来的教育政策,为新经济奠定基石 74

四、风险投资和兼并收购--催生新经济的孵化器 78

(一)风险投资--孕育高科技公司的摇篮 78

(二)风险投资--造就新一代高技术金融家 82

(三)收购兼并--宣告新经济到来的战略大调整 84

(四)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新旧经济的世纪握手 90

第三章 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93

一、知识经济--新经济发展的本质 93

(一)知识经济及其本质特征 94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 97

(三)知识--新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100

(四)教育--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工程 103

(五)人才--新经济时代最迫切的呼唤 106

二、信息经济--新经济构成的主体 109

(一)信息经济与物质经济 109

(二)数字化信息革命拉开新经济的序幕 111

(三)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 114

(四)美国硅谷成为新经济的亮点 117

(五)比尔·盖茨掀起新经济的飓风 120

(一)网络革命:架起新经济腾飞的平台 122

三、网络经济--新经济运行的基础 122

(二)网络经济:铺设新经济起飞的跑道 125

(三)新型商贸:电子商务方兴未艾 129

(四)思科公司:网络经济崛起的标志 131

四、创新经济--新经济发展的灵魂 134

(一)新经济是知识加创新的经济 134

(二)企业创新为新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139

(三)政府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142

(四)创新的文化氛围 145

第四章 新经济的前景 147

一、美国经济的隐患与危机因素 147

(一)经济运行出现大量泡沫成分 147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149

(三)公司和家族负债严重 150

(四)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双逆差”日益严重 150

(五)网络股泡沫破灭,投资者信心受挫 151

(一)美国新闻媒介对新经济前景的有关报道 152

二、美国新经济前景 152

(二)对新经济的不同认识 157

三、世界各国对新经济的回应 163

(一)欧盟全方位走向新经济 163

(二)日本加速走向“智慧时代” 164

(三)一些发展中国家努力追赶新经济 165

四、新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66

(一)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转变,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167

(二)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 168

(三)高速信息网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171

(四)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将发生变革 172

(五)世界市场的竞争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175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178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居于垄断和支配地位 178

第五章 新经济的挑战和启示 178

(二)新经济进一步拉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 180

(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实力有可能进一步被削弱 181

(四)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挑战 183

二、中国离新经济有多远 185

(一)国际竞争总体实力还不够强 185

(二)工业化任务还未完成,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187

(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 189

(四)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自主程度较差 191

(五)科学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193

(六)人口众多、素质不高,人才资源短缺 196

三、新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98

(一)利用后发优势,相对减少发展成本,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98

(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我国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

(三)新经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落后国家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最佳时机 204

(四)加入WTO,将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205

四、中国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207

(一)从物质条件看,我们已经具备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 208

(二)从体制基础看,我们初步具备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体制条件 212

(三)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正在迅速加快 214

第六章 我国迎接新经济的对策 218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新经济成长的社会环境 218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218

(二)强化观念变革,坚决清除“官本位”封建传统价值观 220

(三)正确处理“新”“旧”经济的关系,加速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220

二、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加快经济知识化进程 222

(一)加快建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代教育模式 223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科技、教育体制 230

(三)加快建立和支持发展新经济的投融资体制 235

(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功能 237

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加入WTO后的政策 239

(一)加快经济体制的转轨 240

(二)运用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41

(三)扩大信息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信息全球化提供的机遇 242

(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保持和吸引外资流入 244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 245

(一)以生命科学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保健、环境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产业发展 245

(二)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249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254

(四)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振兴 255

(五)把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257

(六)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加快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258

五、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具有科学性的政府宏观调控 264

(一)我国正在形成不断完善的具有科学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264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宏观政策调控的重点 266

(三)坚持具有科学性的宏观干预政策 268

结束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迎接新经济浪潮 273

参考文献 2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