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忠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0425781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录

第一章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

第一节 流行病学 1

一、发病率 1

二、患病率 2

三、死亡率 2

四、复发率 2

五、致残率 3

第二节 危险因素 3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4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4

第二章 脑应用解剖与生理 7

第一节 大脑 7

一、大脑皮质 7

二、大脑白质 11

三、基底神经节及锥体外系统 12

四、脑室系统 13

第二节 间脑 15

一、丘脑 15

三、底丘脑 17

四、下丘脑 17

二、上丘脑 17

五、边缘系统 18

第三节 脑干 19

一、脑干大体解剖 21

二、脑干内部结构 22

第四节 小脑 27

一、外部结构 27

二、内部核团 28

三、小脑反馈环路 30

四、小脑分区及功能特点 30

一、颈内动脉系 31

二、椎-基底动脉系 31

第三章 脑血液循环系统 31

第一节 脑动脉系统 31

三、脑底动脉环 33

四、脑固有动脉 35

第二节 脑静脉系统 38

一、大脑浅静脉 38

二、大脑深静脉 39

三、静脉窦 40

四、基底节 41

三、外囊 41

一、大脑皮质 41

二、内囊 41

第三节 脑的局部血液供应 41

五、边缘叶 42

六、间脑 42

七、视束、视放射、视皮层 42

八、脉络丛 42

九、中脑 42

十、脑桥 42

十二、小脑及小脑脚 43

十一、延髓 43

第四节 脑循环的特点及调节 44

一、脑循环的特点 44

二、影响脑血液循环的主要因素 44

三、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 46

第四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47

第一节 发病机制 47

一、血管病变 47

二、血液流变学改变 48

三、血流动力学因素 48

一、盗血现象 49

第二节 病理生理 49

二、脑缺血与缺氧 50

三、脑水肿与脑疝 53

四、脑血管痉挛 54

第五章 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综合征 56

第一节 额叶血液循环障碍 56

一、额叶底部 56

二、额极 56

三、额叶内侧面及背外侧部 56

第三节 颞叶血液循环障碍 57

第二节 顶叶血液循环障碍 57

第四节 枕叶血液循环障碍 58

第五节 基底节及内囊、胼胝体血液循环障碍 58

第六节 间脑血液循环障碍 59

第七节 脑干血液循环障碍 60

一、中脑 60

二、脑桥 61

三、延髓 62

第八节 小脑血液循环障碍 63

三、脑血管的超微结构 65

二、脑血管组织学特征 65

第一节 脑血管的正常结构及特征 65

一、脑血管的大体标本特征 65

第六章 病理解剖 65

第二节 脑血管病变的基本类型 66

一、动脉硬化 66

二、动脉炎症 66

三、动脉畸形 67

第三节 脑梗死 67

第四节 不同病因脑梗死的病理特点 67

一、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67

三、栓塞性脑梗死 68

二、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68

四、血流动力性梗死 69

五、脑部盗血综合征 69

第七章 辅助检查 70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 70

一、脑脊液分布 70

二、正常脑脊液的获取方法 71

三、正常脑脊液检查的常规、生化指标 73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改变 73

四、红细胞聚集 74

三、红细胞变形能力 74

一、全血黏度 74

二、血细胞比容 74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检查 74

五、血浆黏度 75

六、血沉 75

七、红细胞电泳 75

八、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75

九、血小板 75

十、白细胞 75

十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76

十一、抗磷脂抗体 76

第三节 颅脑CT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77

一、CT机的原理 77

二、颅脑CT扫描方法 78

三、正常头颅CT横断面解剖结构 79

四、正常头颅CT冠状面解剖结构 84

五、矢状面解剖结构 90

六、头颅CT的阅片分析 95

七、脑梗死的颅脑CT改变 96

三、脑梗死的MRI表现 99

二、颅脑MRI图像正常解剖结构 99

一、MRI检查原理 99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术(MRI) 99

四、MRI新的检查技术 100

五、MRI检查的局限性 101

第五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01

一、DSA基本原理 101

二、造影方法 101

三、DSA的临床应用 102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DSA表现 102

二、SPE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103

一、成像方法 103

第六节 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103

第七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104

一、PET基本原理 104

二、PET检查方法 104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PET改变 104

四、PET检查结果的认识与分析 105

第八节 脑电图检查(EEG) 105

一、记录方法和波形 105

二、正常成人脑电图 106

第九节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107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EEG改变 107

一、TCD原理 108

二、TCD检查方法 108

三、TCD的临床应用 108

第八章 短暂脑缺血发作 11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0

二、临床表现 111

三、临床及辅助检查 113

四、诊断(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建议) 113

六、治疗 114

五、鉴别诊断 114

七、预后与预防 120

第九章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122

一、病因及病理 122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三、病理 123

四、临床表现 123

五、辅助检查 123

六、诊断 124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25

一、概述 125

第十章 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25

三、病理 126

四、临床表现 127

五、辅助检查 135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37

七、预后与预防 137

八、治疗 142

九、预后与预防 15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53

第十一章 栓塞性脑梗死 153

二、病理 155

三、临床表现 156

四、辅助检查 157

五、诊断、鉴别诊断 158

六、预后与预防 159

七、治疗 159

第十二章 大面积梗死 164

一、概述 164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64

四、临床表现 165

三、病理 165

五、辅助检查 166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66

七、预后与预防 167

八、治疗 167

第十三章 出血性脑梗死 171

一、概述 17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71

三、病理 172

四、临床表现 172

五、辅助检查 173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74

七、预后与预防 175

八、治疗 175

第十四章 腔隙性脑梗死 177

一、概述 177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78

三、病理 178

四、临床表现 179

五、辅助检查 18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84

八、治疗 185

七、预后与预防 185

一、分型 188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88

三、病理 188

第十五章 脑分水岭梗死 188

四、临床表现 189

五、辅助检查 189

六、诊断 191

七、预后与预防 192

八、治疗 19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95

第十六章 青年脑梗死 195

二、辅助检查 199

三、病理 20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00

五、预后与预防 201

六、治疗 201

第十七章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 205

一、脑静脉及静脉窦的大体解剖与引流途径 20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05

四、临床表现 206

三、病理 206

五、辅助检查 20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211

七、预后与预防 212

八、治疗 213

第十八章 特殊类型脑梗死 216

第一节 复发性脑梗死 216

一、概述 216

二、临床表现 216

四、预后与预防 217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217

五、治疗 218

第二节 外伤性脑梗死 218

一、概述 218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18

三、治疗 218

四、预后 219

第三节 无症状性脑梗死 219

一、概述 219

二、影像学特点 219

四、治疗 220

三、预后与预防 220

一、概述 22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第十九章 高血压脑病 221

三、病理 222

四、临床表现 222

五、辅助检查 223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223

七、预后与预防 225

八、治疗 226

一、高渗性脱水剂 229

第二十章 抗脑水肿治疗及脑疝抢救 229

第一节 抗脑水肿治疗 22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232

三、利尿剂 234

四、氧气治疗 234

五、巴比妥钠 235

六、亚低温疗法 235

七、纳洛酮 235

九、脑水肿的治疗进展 236

第二节 脑疝的抢救 236

八、浓缩血浆血蛋白 236

一、常见脑疝类型及临床表现 238

二、脑疝临床分期 238

第二十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41

第一节 消化道出血 241

一、发病机制 241

二、临床表现 241

三、治疗 242

四、预后与预防 242

二、治疗 243

一、发病机制 243

第二节 发热 243

第三节 脑心综合征 245

一、发病机制 245

二、临床表现 245

三、治疗 247

第四节 急性肺水肿 247

一、发病机制 247

二、临床表现 247

三、治疗 247

二、治疗 248

一、发生机制 248

第五节 呃逆 248

第六节 癫痫 249

一、发病机制 249

二、治疗 250

三、预防 251

第七节 肺炎 251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251

二、治疗与预防 252

一、血栓形成及溶栓机制 253

第二十二章 溶栓治疗 253

二、溶栓疗法的适应证 254

三、溶栓治疗禁忌证 254

四、溶栓治疗注意事项 254

五、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255

六、溶栓治疗的给药途径 255

七、常用制剂及使用方法 256

第二十三章 扩血管治疗 264

一、使用原则 264

二、常用的血管扩张剂及使用方法 264

第一节 脑保护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9

第二十四章 脑保护治疗 269

第二节 临床应用 270

一、 改善脑代谢 270

二、抗自由基损伤 273

三、抑制钙超载 275

四、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抑制剂及拮抗剂 276

五、纳洛酮 277

六、白细胞黏附抑制剂 278

七、亚低温疗法 278

二、分型治疗 280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的特异性治疗 280

第二十五章 个体化治疗 280

三、分期治疗 281

四、分类治疗 282

第二十六章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283

一、抗凝治疗 283

二、抗血小板治疗 283

第二十七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治疗 287

一、概述 289

二、应用 289

参考文献 28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