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大光,何薇撰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005280X
  • 页数:212 页
图书介绍: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分析报告 1

摘要 1

一、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状况 3

(一)公众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3

1. 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 4

2. 公众对基本科学观点的了解程度 6

(二)公众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9

(三)公众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11

(四)分析与小结 12

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分类特征 13

(一)性别特征 13

(二)年龄结构 13

(三)文化程度分布 14

(四)职业分布 14

(五)城乡结构 15

(六)地区比较 15

(七)城市特征 16

三、我国不同群体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对比分析 16

(一)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性别差异分析 17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17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22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22

4.分析与小结 23

(二)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年龄差异分析 24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24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28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29

4.分析与小结 31

(三)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地区差异分析 32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32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3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37

4.分析与小结 39

(四)公众科学素养的职业差异分析 40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41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4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48

4.分析与小结 51

(五)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52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52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56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57

4.分析与小结 59

(六)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城乡差异分析 60

1. 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60

2. 对基本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 63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了解程度 64

4.分析与小结 66

四、我国与发达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比较 66

(一)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较 67

(二)不同性别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差异的比较 68

(三)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年龄结构差异的比较 68

(四)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比较 69

(五)分析与小结 69

第二部分 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程度 71

摘要 71

一、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72

(一)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72

1. 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2

2. 不同性别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3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4

4. 不同职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4

5. 城乡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5

6. 不同地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76

(二)公众参加科普活动的频率分析 76

1. 电视科学节目的收看情况 76

2. 参与获取科技信息活动的频率分析 77

3. 参加科普活动的频率分析 80

二、我国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82

(一)公众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82

1. 对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 82

2. 对各类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 84

3. 对各类科技新闻感兴趣的程度 85

(二)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分析 88

1. 公众比较了解的科技新闻 88

2. 不同性别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 89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了解程度 90

(三)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阅读态度分析 90

1. 公众对各类科技新闻的肯定阅读比例 90

2. 不同性别公众阅读科技新闻的态度 91

3.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阅读科技新闻的态度 91

第三部分 我国公众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 93

摘要 93

一、我国公众使用电脑的情况 94

(一)公众拥有电脑的情况 94

1. 工作单位拥有电脑情况 94

2. 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 95

(二)公众使用电脑的情况 96

1. 公众工作中使用电脑的情况 96

2. 家庭使用电脑的情况 100

二、我国公众上网的情况 102

(一)公众工作单位联网的状况 102

1. 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 102

2. 城乡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 102

3. 不同地区公众对联网的认知程度 103

(二)家庭电脑的联网情况 103

(三)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 104

1. 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 104

2. 不同职业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 104

3. 不同年龄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 105

4. 不同文化程度公众每周上网的时间 105

5. 上网条件越好,上网时间越多 106

6. 公众电子邮箱的拥有情况 106

第四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07

摘要 107

一、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08

(一)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声望最高 108

(二)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09

(二)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10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11

(五)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12

(六)城乡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的看法 113

二、我国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3

(一)医生最受青睐,其次是科学研究人员 114

(二)在职业选择上,公众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115

(三)不同性别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6

(四)不同年龄段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7

(五)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7

(六)不同职业的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8

(七)城乡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 119

第五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 121

摘要 121

一、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的看法 122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的看法 122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性别对比 122

(三)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地区对比 123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利弊看法的对比 123

(五)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问题的态度分析 125

二、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的评价 126

(一)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对于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126

(二)高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的多维偏好分析 127

(三)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影响生活的性别对比和城乡对比分析 129

(四)公众从具体的科学技术项目上的得益分析 130

三、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期望 131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整体期望 131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期望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对比 131

(三)低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不同期望的原因分析 133

(四)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项目期望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对比 134

四、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弊端的看法 136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弊端看法的总体分析 136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弊端看法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分析 136

(三)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存在弊端的理性分析 137

(四)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各种弊端的看法 139

五、我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39

(一)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性别对比 139

(二)公众对于科学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的城乡对比 140

(三)公众认为未来25年内科学技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40

(四)高文化程度的公众对于不同科学技术项目发生可能性的多维偏好分析 141

第六部分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 143

摘要 143

一、我国公众对科技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看法 145

(一)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总体上日趋成熟 145

(二)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对比 145

1. 城乡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5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6

3.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7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7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8

6. 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49

7.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科技新产品的看法 150

二、我国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0

(一)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0

1. 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大力支持 150

2. 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支持程度与对有关新闻感兴趣的程度密切相关 152

3. 对风险科技投资支持程度与对相关新闻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 154

(二)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对比 156

1. 城乡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6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7

3.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8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8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59

6.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风险科技投资的态度 161

三、我国公众对重大科学研究领域的支持程度 162

(一)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2

(二)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对比 163

1. 城乡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3

2.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4

3.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4

4.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5

5.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重大科研领域的支持程度 166

四、我国公众对重要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 166

(一)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心程度 166

(二)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67

1. 对酸雨的了解程度 167

2. 越了解酸雨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关心酸雨问题 167

3. 城乡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68

4. 不同地区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68

5.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69

6.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70

7.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70

8.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酸雨问题的关心程度 170

(三)公众对臭氧层空洞的了解情况 171

(四)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程度分析 172

1.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性别差异 172

2.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年龄差异 173

3.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文化程度差异 173

4. 对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程度的城乡差异 174

五、我国公众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4

(一)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总体评价 174

1. 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4

2. 对科技报道越感兴趣就越能客观评价科技水平 175

(二)公众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对比 176

1. 城乡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6

2. 不同地区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6

3. 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6

4. 不同性别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8

5. 不同年龄段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8

6. 不同城市的公众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179

(三)公众对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的看法 179

(四)公众对应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看法 180

附件 181

附件一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技术报告 183

附件二 1997年中国各省市人类发展指数(HDI) 191

附件三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表 192

附件四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阶抽样单位名单及调查实施基本概况 208

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0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