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光著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
  • 出版年份:1971
  • ISBN:
  • 页数:101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思想史 魏晋、隋唐佛学篇 上下》目录

(一)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 1

(1)印度吠陀时期 1

绪论 1

(2)佛教创立时的印度哲学思想 6

(甲)正理派 6

(A)正确的知识 7

(B)认识的因素 7

(C)认识的客体 9

(乙)胜论派 9

(A)物体 10

(B)作业行 11

(C)因果律 12

(D)灵魂 12

(A)范畴 13

(丙)所缘 13

(丙)数论派 13

(B)宇宙的进化 15

(C)识 16

(丁)瑜伽派 17

(D)解说 17

(A)宗教信仰 18

(B)瑜伽的预备期 18

(C)瑜伽的修练 19

(D)瑜伽的完成 20

(戊)弥曼差派及吠檀多派 21

(A)弥曼差派 21

(B)吠檀多派 22

(a)尊神·梵 23

(b)宇宙 23

(c)幻术 24

(d)自我 25

(己)异流 26

(A)顺世派 26

(B)耆那教 27

(二)中国佛教史略 30

(1)印度初期佛教 30

(2)中国初期佛教史略 37

(甲)东汉佛教传布史略 37

(乙)魏晋佛教史略 41

(丙)南北朝佛教史略 49

第一章 佛教的根本哲学思想 57

(一)四谛 58

(1)苦谛 64

(2)集谛 69

(3)灭谛 73

(4)道谛 82

(二)因缘论 92

(1)因缘的意义 92

(2)六因 94

(3)四缘 101

(4)五果 104

(5)业 107

(甲)业的意义 107

(乙)业的种类 111

(6)因果律 115

(甲)因果的范围 116

(乙)主体心理动作为客体事物存在的因缘 117

(丙)业力的因果关系 119

(丁)因缘是否实际存在 121

(三)法 122

(1)宇宙 122

(甲)宇宙论 123

(乙)有为法·无为法 128

(2)法性·法相 132

(甲)法性 132

(乙)法相 135

(丙)性相原理 137

(3)缘起论 140

(甲)行为缘起论 141

(乙)唯识缘起论 144

(丙)唯心缘起论 145

(丁)真如缘起论 146

(四)存在 147

(甲)阿含经 148

(1)小乘说有 148

(乙)大毗婆沙论 154

(丙)俱舍论和成实论 158

(A)俱舍论 158

(B)成实论 161

(2)大乘说空 163

(甲)瑜伽·唯识 164

(乙)中论 170

(3)实相 175

(1)古印度哲学的自我论 182

(五)我空 182

(2)自我为因缘合和 184

(3)名色 186

(4)行 188

(六)心论 198

(1)心的动作 198

(2)心的特性 203

(3)心的本体 206

(七)佛祖所不讨论的问题 212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哲学思想 217

(一)佛道相融 217

(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接触 218

(甲)佛教与清谈 218

(A)最初翻译佛经借用玄学的术语 219

(乙)佛教与玄学 219

(B)初期僧侣涵咏老庄无为精神 221

(2)理惑论 225

(甲)称佛为道 226

(乙)佛教较比道教为优 227

(3)弘明集与广弘明集 230

(甲)以佛为道 231

(乙)批评佛教 233

(丙)三世报应 238

(二)道安 243

(1)生平事迹 243

(2)小乘有部四阿含经 246

(3)戒律生活 258

(甲)四十二章经 258

(乙)受戒 261

(丙)十诵律 263

(丁)北朝戒律 274

(1)生平事迹 283

(三)慧远 283

(2)禅定生活 286

(甲)提倡禅定生活 286

(乙)顿悟渐悟的争执 292

(3)净土信仰 295

(四)僧肇·道生·支遁 301

(1)增肇 301

(甲)传略 301

(乙)思想--三论 302

(2)道生 307

(甲)传略 307

(乙)思想--湼槃 308

(3)支遁 312

(甲)传略 312

(乙)思想--般若 315

(五)东晋的六家七宗 319

第三章 佛教的认识论 329

(一)绪论 329

(二)因明学 332

(1)因明学史 332

(2)量 335

(3)宗 338

(甲)立宗 339

(乙)宗之过 342

(4)因 345

(甲)因 345

(乙)因之过 347

(A)不成 347

(B)不定 349

(C)相违 354

(5)喻 356

(甲)同喻五过 357

(A)能立法不成 357

(B)所立波不成 358

(D)无合 359

(C)俱不成 359

(E)例合 360

(乙)异喻五过 361

(A)所当不遣 361

(B)能立不遣 362

(C)俱不遣 362

(D)不离 363

(E)倒离 363

(三)唯识论 364

(1)绪论 364

(2)六识 366

(甲)六识成素 368

(A)根 368

(B)境 369

(C)尘 370

(乙)了别识变 371

(丙)五识的性和量 376

(3)意识 380

(甲)意识的意义 380

(乙)心 384

(丙)心法·心所法 388

(4)末那识·阿赖耶职 395

(甲)末那识 395

(乙)阿赖耶识 396

(甲)种子的意义 399

(5)种子 399

(乙)种子的来源 401

(丙)种子的种类 404

(丁)熏习 406

(6)识变 410

(甲)业力 411

(乙)有漏种子 412

(B)第七识所依 414

(A)第八识所缘 414

(C)第六识所缘 415

(丁)识转 416

(戊)能变·所变 419

(7)一切唯识 420

(甲)识外无物 421

(乙)唯识中道论 422

(丙)无漏种子 423

第四章 缘起宗论 427

(一)具舍论--业感缘起 427

(1)绪论 427

(2)三世实有 431

(3)体用 439

(4)无我 445

(5)业感缘起 450

(二)唯识论--阿赖耶识缘起 458

(1)阿赖耶识 458

(2)三类境 460

(3)实相真如 464

(4)五姓各别 469

(5)阿赖耶识缘起 471

(三)楞伽经和摄大乘论--如来藏缘起 473

(1)楞伽经 474

(甲)心为意境界 475

(乙)法无自性 479

(丙)如来藏 484

(2)摄大乘论 494

(甲)第九识 498

(乙)究竟圆满 505

(丙)真如 511

(四)大乘起信论--真如缘起 516

(1)众生心 518

(甲)心 518

(乙)三种心 520

(丙)修行 521

(丁)心即真如 523

(2)真如 524

(甲)两种存在 525

(乙)空 526

(丙)一法界 528

(丁)特性 529

(戊)生灭 531

(A)无明 531

(B)熏习 534

(C)真如熏习 537

(一)大智度论 545

第五章 本体宗论 545

(1)般若 548

(甲)般若为光明 548

(乙)般若为佛心为菩提 552

(丙)般若为一切种智 554

(2)法 559

(甲)法 559

(乙)空 563

(丙)一切法不合不散 569

(3)实相 573

(二)中论 576

(1)破因缘 578

(2)观有无 587

(3)如来 595

(三)湼槃经 602

(1)湼槃经的目标 603

(2)佛性 606

(甲)各家学说 606

(乙)湼槃经的佛性 610

(A)佛性是中道 610

(B)佛性为无因无果 612

(C)佛性不是菩提心 615

(D)佛性无相 617

(E)佛性为如来,为常乐我净 619

(3)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623

第六章 华严经 629

(一)教判 632

(1)五教 633

(2)十宗 637

(二)法界 642

(1)法界 642

(2)世界 644

(3)六相 648

(4)性起 653

(三)一心 657

(1)一心 658

(甲)心的意义 658

(乙)万法唯心 660

(2)观 664

(甲)海印三昧 664

(乙)三重观 670

(A)真空观 671

(B)理事无碍观 673

(C)周后含容观 677

(A)同时具足相应门 682

(丙)十玄门 682

(B)广狭自在无碍门 683

(C)一多相容不同门 683

(D)诸法相即自在门 684

(E)秘密隐显俱成门 684

(F)微细相容安立门 685

(G)因陀罗纲境界门 685

(H)托事显法生解门 686

(I)十世隔法异成门 686

(J)主体圆明俱德门 687

(1)十身佛 690

(四)佛 690

(2)真如·佛 694

第七章 妙法莲华经--天台宗 699

(一)五时八教 701

(1)法华经文 702

(2)五时 705

(3)八教 706

(甲)化仪四教 708

(乙)化法四教 711

(A)三藏教 711

(B)通教 712

(C)别教 714

(D)圆教 716

(二)实相十如 722

(1)实相论 722

(2)如如 724

(3)实相 732

(4)法界 738

(5)无住本 743

(三)摩诃止观 749

(1)止观 751

(甲)一念之心 758

(2)一念三千 758

(乙)三千世界 760

(四)佛 763

(1)佛性 763

(2)佛 766

第八章 禅宗 771

(一)禅宗简史 771

(1)菩提达摩 771

(2)慧可 775

(3)僧璨道信 777

(4)弘忍 781

(5)慧能 787

(6)神会 789

(7)曹溪禅宗的发展 793

(二)禅宗哲学 795

(1)禅的意义 795

(甲)禅观 796

(乙)以心传心 798

(2)悟 802

(甲)悟的意义 802

(乙)直觉 805

(丙)顿悟 809

(3)禅的实践方法 810

(1)慧能 821

(三)南禅的祖师 821

(甲)自性 823

(乙)顿悟 830

(丙)无念 836

(2)神会 843

(甲)定慧一体不二·顿悟 845

(乙)自然·无念 849

(丙)佛性 857

(3)北禅神秀 866

(4)马祖道一 876

(甲)平常心是道 879

(乙)公案 885

(5)石头希迁和弟子 892

(甲)石头希迁 892

(乙)天皇道悟 895

(丙)乐山惟俨 897

(丁)德山宣鉴 899

(6)百丈怀海·南泉普愿 902

(甲)南泉普愿 902

(乙)百丈怀海 909

(7)赵州和尚 914

(四)南禅五家 924

(甲)沩山灵祐 925

(1)沩仰宗 925

(乙)仰山慧寂 930

(丙)香严智闲 936

(2)临济宗 941

(甲)黄檗希运 941

(乙)临济义玄 949

(3)云门宗--文偃禅师 958

(4)法眼宗--文益禅师 971

(5)曹宗洞 979

(甲)洞山良价 979

(乙)曹山本寂 991

后语 1001

返回顶部